字词 | 南北议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北议和 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英帝国主义“调停”下,于12月18日南方民军代表伍廷芳与北方清内阁总理袁世凯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开始举行的南北和谈。 主要讨论停战、国体问题以及由谁来主持未来政府的问题。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种种压力,袁世凯的军事威协,立宪派和部分革命党人的妥协意向,在孙中山回国前,双方代表已秘密达成如袁推翻清廷将举为大总统的默契。 孙中山归国后,各省代表选举孙为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南北议和一度停顿。 旋孙迫于形势,作出让步,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赞成共和,即举袁为临时大总统。袁得此保证后策动军队和官吏威迫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次日孙辞临时大总统职,推荐袁继任,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以袁窃国而结束。孙之所以赞成南北议和,目的在于早日实现共和政治。 后来孙在总结让权的教训时说:“我当时被选为总统。在我就职后不久,我便辞职让位于袁世凯,因为我所完全信赖的一些朋友……以袁世凯得外国列强信任、能统一全国和确保民国底巩固来说服我。现在我的朋友们都承认:我的辞职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错误”。 “我非常乐于看到和平解决的结局。只是那一次我轻信了元凶袁世凯,以至铸成大错”。宋庆龄在谈到孙中山让位时说:“在保守分子和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迫使孙中山辞职,由袁继任。后来我曾问过孙中山,他为什么在南京辞去总统职位。 他告诉我,他没有革命军队,也没有革命的干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