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韵
音韵学术语。 南北朝唐宋时人在诵读古代韵文时,往往觉得押韵不谐,就改读某字读音,以求语音协合。这种办法,晋徐邈称“取韵”,北周沈重称“协句”,唐颜师古称“合韵”,唐陆德明则称为“协韵”。如《诗·召南·采苹》三章:“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陆氏《经典释文》认为“下,协韵则音户”。“下、女”古音同属鱼部,到了唐代,由于语音发生变化,“下”字在马韵,“女”字在语韵,语音差别较大,陆氏改读“下”为“户”,以便诵读时协韵。 显然,这种以今律古的观点,缺乏对语音发展的正确认识,是错误的。但陆德明对六朝以来协句、协韵之说已有不同看法,认为古人押韵标准较宽,今韵不同韵的字本来就可押韵,在《经典释文》中提出“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的主张,虽然仍是以今音衡量古韵宽严,但已具有了古今音异的初步意识。 参见“叶韵”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