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饲料工业、兽药制造业
1. 饲料工业。贵州饲料工业起步于1979年。经过10年多的建设和全行业的艰苦奋斗,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以贵州浓缩饲料厂和湄潭县浓缩饲料厂为骨干,黔东南州、遵义市、都匀市、贵定县和清镇县饲料厂,以及毕节、安顺、都匀等遍及全省市县的527个饲料加工厂(点)的生产布局,为贵州养殖业、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79—1990年,共生产配混合饲料200多万吨,为市场提供了约30万吨商品猪肉和相当数量的禽蛋。贵州饲料工业经过“六五”、“七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绩是显著的。
(1) 饲料加工实力增强,产量增加。1980年,全省有饲料工业企业63个,工业总产值250.9万元(1980年不变价),职工仅191人,配混合饲料产量仅1 500吨。到1985年, 产值已达335. 94万元。到1990年,全省拥有饲料加工设备生产能力51.8万吨/年·班,饲料加工厂(点)扩展到各县,固定资产原值达4 607.62万元,比1985年增加4.69倍;有职工2.27万人,比1985年增加1 648人。其中,1万吨/年·班饲料加工厂7家,0.6万吨/年·班饲料加工厂10家,0.4万吨/年·班饲料加工厂26家,0.3万吨/年·班饲料加工厂(点)463家。分别隶属粮食、农业、乡镇企业、劳改等厅局,以粮食部门办的为主。1990年全省配混合饲料产量达36.48万吨,比1985年增加2. 21倍,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创造利税1 586.92万元。
(2)饲料原料工业开始起步,添加剂工业应运而生。全省共有饲料原料加工厂(车间)27个,产品主要有酒糟粉、肉骨粉、血粉、羽毛粉、松针粉等;磷酸氢钙生产厂8个,生产能力0.6万吨/年,1990年生产磷酸氢钙1 864吨。
(3)能生产国内比较先进的牧草烘干设备和普通的饲料加工设备。目前,贵州饲料加工设备和烘干设备不少是省内自己制造加工的。省粮食机械厂、瓮安机械厂等已基本具备制造饲料加工和牧草加工设备的能力;省轻工机械厂,以及军工系统一些企业也具有制造加工饲料生产设备的能力。
(4)科研和教育有一定进展。饲料科研从“六五”以来列入省级科研计划的项目26项,已通过鉴定25项,获省级科研项目进步奖14项。贵州农学院、省粮食学校等院校设立了饲料加工专业;粮食、农业部门还举办各种培训班,培训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到1990年,全省已有2 750名饲料工业职工队伍。
贵州饲料工业的现状同发展形势比,仍存在很多问题:
❶饲料工业与全国比差距很大,同实际需要差距更大;
❷丰富的菜籽饼、酒漕、秸秆、动物下脚料及矿物质、中药材等饲料资源还基本上没有得到利用,缺乏大饲料的概念;
❸配合饲料占总产量的比例低,混合饲料占总产量的比例高,且90%以上的饲料为猪饲料,饲料合格率平均只有20%左右,质量差;
❹装备落后,万吨级的厂只有7个,很多厂仍是作坊式的。
2.兽药制造业。1959年,贵州省生物药品厂建成投产,标志着贵州兽药制造业诞生。经过30多年建设,现已形成以贵州生物药品厂为主体,锦屏、印江、铜仁、思南、遵义、桐梓、织金等县兽药厂和贵州农学院、省兽科所兽药室为补充的共28个厂的兽药生产布局。
贵州兽药制造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大部分药品仍依靠省外调进。全省仅有中型综合性药厂1家,即贵州省生物药品厂,隶属省农业厅,1990年有固定资产原值8 312万元;全厂占地面积2. 8万平方米,各种设备仪器368台(件);职工371人,其中技术人员54人;年生产能力:兽医生物制品1.5亿毫升(头份),兽用化药700万瓶(支),饲料添加剂200吨,土霉素碱60吨、片剂1亿片;当年工业总产值1 885万元。加上其余27个小型兽药制造厂,全省兽药产品达91个品种、175个规格。据省畜牧局统计,1991年全省28家兽药厂共完成工业产值1 500万元,利润14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 400万元,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