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房山石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房山石经 房山石经全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是一批从隋到明末刻造的石经,藏北京市房山县云居寺(云居寺见“云居寺”条目)东北的石经山上。总计有15061方,其中完好的经板有14621方(洞外尚有重要碑铭82通)。石经共刻有佛经约1025种,900多部,3000多卷,分别藏在小西天的9个藏经石洞和压经塔下,其中雷音洞(即第五洞)最有名,洞内保存的隋代僧人静琬刻经达146方。房山石经以唐、辽两代的居多,唐代的多藏于小西天,辽、金两代的主要藏于压经塔下。主要石经有静琬在隋大业至唐贞观间刻的《法华经》、《涅槃经》、《维摩经》、《胜鬘经》、《金刚经》、《华严经》等百余种;静琬的弟子刻的《大品般若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胜天王般若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武周时的《金刚经》、《佛说当来变经》、《弥佛下生成佛经》、 《观弥勒上生兜率经》;中唐时的《有心经》、《佛说恒水流树经》、 《佛说摩达国王经》、《正法念处经》、《大般若经》等;晚唐的《大般若经》、《妙法莲花经》、《梵纲经》、《大乘流传诸有经》等;辽代的《大宝积经》、《放光般若经》、《陀罗尼集经》、《首楞严经》、《菩萨地持经》、《大智度论》、《显扬圣教论》等,其中名僧通理曾有计划地补刻了前人所缺的经,使大乘经、律、论三藏完备。众多的石经中保存了大量的题记,数量约6051则(有明确纪年的1467则中,唐代的有354则,辽代的有919则)。这些题记是研究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宝贵资料,并对研究中国佛教兴衰,典籍版本校勘等具有重要价值。1961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它的资料,已被中国佛经协会编辑成《房山云居寺石经》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 姜逢元行草书五言律诗轴 陈元素行书五言联 ☛ 房山石经隋至明代刻石。《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的简称。始刻于隋,终于明,唐、辽代最盛。共计15061石,其中完好者达14621石,共刻佛经1025种,900多部,3000多卷。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现藏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 房山石经 房山石经佛教文物。又称“房山云居寺石经”,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石刻佛经。存于北京房山县云居寺石经山上九个石洞及寺西南的地穴中。由隋静琬发起刻造,以后历代续刻,盛唐、辽、金时期刻量最大,到清康熙三十年 (1691) 止。1956年起中国佛教协会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和拓印,共有大小经板15000余块,刻经1000余部,3400余卷,是木刻佛经校勘的最好依据。此外所刻内容涉及到北方某些州郡的行会名称、政治、经济等情况,对研究当时华北的社会状况及金石、书法艺术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价值。近年中国佛教协会开始将石经拓片影印出版。 ☚ 宝莲寺 废佛毁释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