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采取多途径、多形式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主要做法有: (四)采取多途径、多形式推广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主要做法有:1. 实行按重点项目推广技术。从1980年开始,按照农业部下达的任务结合本省实际,每年确定 一批重点推广项目。由省统一制订推广计划,将任务下达到市县,拨给专项经费予以补助,实行分级管理、签订合同,定期检查,组织现场参观交流,评比奖励。这样做的结果,克服了过去只有一般号召,推广技术不落实,经济责任不明确等缺点,使推广项目较好地落到实处。1978—1987年,全省推广农作物良种4. 95亿多亩(其中杂交水稻9 641万亩),水稻推广良种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0%,花生占77%,甘蔗占50%以上。1982—1988年,在水稻和经济作物中推广因土配方施肥9 278万亩,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4 747万亩,应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等病害6 418万亩,应用化学除草6 009万亩,对促进农业增产起到良好作用。 2. 普遍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1980年开始首先在惠阳、阳春等县一些乡镇农技站试点,1982年发展到全省96个县,技术承包面积278万亩。1989—1992年,全省每年技术承包的农作物面积超过3 000万亩。承包的方式有综合技术承包,也有单项技术承包;有产中技术承包,也有产后产品加工保鲜技术承包;有定产定酬技术承包,也有联效联酬技术承包和联产联耗技术承包等。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省每年专门划定一批化肥指标,提供给各地开展技术承包和示范推广,不少乡镇和管理区领导直接参予技术人员的承包活动,并提供物资和资金,实行政技物相结合,收到较好效果。如海康县附城乡由乡政府、管理区及农技站共同组织技术承包,1988年全乡水稻生产创历史纪录,1989年又增产19.2%,至1990年全乡8.8万亩水稻和1.5万亩甘蔗全面实行了技术承包。通过承包活动,促进了基层技术推广组织的建立和健全,由乡一管理区—村—户形成了一支667人的专职或兼职农技骨干队伍,推动了全乡水稻良种化,使原来品种杂乱变为95%以上应用杂交稻和常规稻良种,多种经营也得到稳步发展。 3. 举办经济实体,开展综合经营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农业推广系统贯彻“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工作方针,兴办了一大批经济实体,根据各地特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综合经营服务,较好地改变了一些基层单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对搞活经济、促进推广发挥了良好作用。如肇庆市鼎湖区农科所建立瘦肉型猪出口生产基地,1985—1987年共盈利61万元,创汇60万美元,同时还对联办猪场和养猪专业户提供饲料、饲养、防疫等技术指导,并收购猪苗和肉猪,形成系列化服务。各地乡镇农技站普遍办起了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和庄稼医院,提供产供销和贮运、加工系列化服务,经营新农药、新化肥、良种种子和生产资料,做到“既开方,又卖药”,不仅弥补了供销主渠道的不足,又为农民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4. 组织流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宣传队送技术下乡。1989—1990年,省农展馆根据各地要求,组织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制作了技术图片和录像,带上各种技术资料分别到农村开展巡回展览,举办讲座和面对面为农民咨询答疑,或到田头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被农民誉为“流动展览馆”和科技“大篷车”。两年来先后在9个市、31个县48个乡镇展出85场,举办技术讲座200多次,播放录像85场,发售各种技术资料3万多册,参观展出和听课的农民达20多万人次。 ☚ (三)制订政策措施,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 (五)开展创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镇活动 ☛ 00012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