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四) 合理施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四) 合理施肥

(四) 合理施肥

1.提高施肥水平。50年代,浙江实行“农家肥料为主,商品肥料为辅”的方针,依靠农民自己积肥解决肥料问题。农家肥料种类很多,有粪尿、饼肥、灰肥、秸秆、泥肥、杂肥等六大类,肥源广阔,取之不尽。全省各地每年冬季开展群众性的积肥运动,采取“养、种、积、造”并举的办法,给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肥料,有机肥的施用量达90%以上。同时,国家组织供应饼肥、骨粉、明矾、石膏、化肥等商品肥料,数量约占总施肥量的10%。
1958年,浙江第一个大型化肥厂衢州化工厂30万吨合成氨上马,此后县级小化肥厂相继建立。60—70年代,国家对化肥的供应迅速增加,但解决肥料问题主要仍依靠农家肥和绿肥。全省各地广泛发动群众广开肥源,重点抓好“以磷增氮”,扩大冬绿肥种植面积,组织“南萍北移”,发展水生绿肥。1978年,全省绿肥种植面积扩大到1 331.3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2. 5倍;亩产量提高到2 000—3 000公斤,高的达5 000公斤,比1949年增长1—2倍以上。同时,全省各地还采取组织城市肥料下乡;推行家肥投售的重奖政策,鼓励农户多养猪羊,多向农业社投售厩肥,使有机肥施用量保持在70%—80%。1973年同1949年相比,全省施肥水平提高了3.2倍,粮食单产提高了2.1倍。
50—70年代,浙江不少地方还施用过生物肥料。1955年全省8个县施用大豆根瘤菌肥料。1956年有7个县、10个农场、公社试用紫云英根瘤菌肥料,一般增产10%以上,1963年扩大到187个试点,增产24.2%—46.2%,每亩净增鲜草628—932公斤。1956年引进的黄花苜蓿根瘤菌肥料,平均每亩增产16.4%,1979年全省推广到3.3千公顷。1974年义乌、金华等县农资公司创造浅盘发酵法生产“5406”孢子粉成功,1976年召开全省早稻应用 “5406”孢子粉催芽现场会进行推广。1978年全省菌肥厂发展到250个,生产和应用孢子粉87.5万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方针,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到1993年,全省施化肥431. 1万吨,比1978年增长1.4倍,比1963年增长10.26倍 (表3-2-25)。由于化肥施用量

表3-2-25 历年化肥施用量 (标准肥)


单位: 万吨


年份合计1.氮肥2.磷肥3.钾肥4.复合肥平均每公
顷农业地
化肥用量
(公斤)
19490.60.60    
1953
1958
1963
1968
1974
6.7
15.8
38.30
53.90
89.95
6.30
14.70
29.20
35.80
67.28
0.40
1.10
9.10
18.10
   
1978181.41141.9035.391.10 855
1980
1985
1989
1990
299.01
344.76
444.27
454.28
232.60
272.43
327.71
61.84
54.51
70.27
2.22
8.19
23.23
2.53
9.63
23.06
1 395
1 590
2 010
2 636
1992455.29321.1173.3321.2039.752 692
的增加,出现“过氮栽培”和肥料经济效益下降的现象。为了发挥化肥的增产效益,维持地力,保持有机肥的施用量。浙江各地除积极利用原来有机肥源外,根据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的新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多品种、多用途发展各种绿肥作物:引进细绿萍,革新稻田养萍技术,提高绿萍肥单产,提倡绿肥的综合利用;开发旱地绿肥大荚箭舌豌豆和引进夏绿肥;大力提倡秸秆还田;推广机动捻泥船和旋耕压草机,以提高积肥功效。相应地制订“技物挂钩”、“肥 (化肥)、肥 (有机肥)挂钩”、“以工补农”等新的积肥政策,使有机肥的用量保持在30%左右。1993年有机肥提供氮的31%、磷的55%、钾的85%。
80年代,浙江还发现作物大面积锌、钼、铜、硼等缺素症,各地积极开展了微量元素化肥的推广工作。1982年全省大麦用硼砂或硼酸喷液的面积有9. 13千公顷。1987年,据20个县138个早稻施锌示范点的统计,平均增产10.6%。油菜施硼也收到显著成效,1992年全省油菜施硼面积达128.5千公顷,占油菜总面积的44%,比1976年增加近8倍,有效地防止了油菜前期死苗和后期“花而不实”现象的发生,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松阳县1990年种的636.3公顷油菜施硼肥后,平均亩产112.5公斤,比不施硼肥增加28.2公斤。同时还推广使用喷施灵,达到防止油菜早衰,提高结荚率和千粒重的效果,1991年全省推广16.37千公顷,1992年增加到33.1千公顷,亩产量一般可增加一成以上。
浙江省历年绿肥种植面积情况,见表3-2-26。

表3-2-26 历年绿肥种植面积表


单位: 千公顷


年份总面积草子大荚箭
筈豌豆
夏绿肥绿萍“三水”
1949380366.7  13.30 
1958660623.3  30.006.7
1963
1966
1971
1978
672.7
1 102
1 058.7
1 331.3
625.3
968.7
890.7
796.7
 1.30
6.70
6.70
249.30
32.70
100.00
128.00
238.70
13.3
26.7
33.3
46.7
1981
1986
1991
1993
803.3
610
412.7
408
655.3
457.3
374.7
366.7
0.13
0.70
1.73
0.67
10.70
10.10
6.73
24.70
92.70
92.00
18.70
7.30
44.7
43.3
10.7
8.7

注: “三水”指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
2. 实施科学施肥。浙江省农业科技部门自70年代以来,针对农村“过氮栽培”和肥料增产效益下降情况,开始合理施肥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1)省肥高产栽培。1977年,浙江农业大学和富阳农科所共同试验研究,取得“因地定产,以产定肥,以肥保粮”的经验。据1. 87公顷试验田测算,早稻亩平均增产42%,节肥25.1%。获1980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2) 测报施肥。1981年杭州市农科所提出 “测报施肥”技术,具体经验是“因土定产,因产定肥,营养诊断,分期施氮”。全市推广面积达20千公顷,增产16.5%,节肥14.0%,获199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控氮增磷。1982年嘉兴地区农科所对69块春花三熟制的施肥情况进行研究,从“平衡施肥”原则衡量,提出嘉湖平原在现今施肥条件下,必须保持有机肥的用量,控制氮肥,稳定磷肥和增施钾肥,保持养分的收支平衡。这一科技项目获1984年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4) 配方施肥。1985年浙江全面总结各地水稻合理施肥的经验,取长补短,改革创新,综合成《配方施肥》的建议。1986年提出 《浙江省配方施肥技术试行草案》,包括 “以土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缺、高产栽培”四个环节,确定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施肥原则,解决了“以土定产”的技术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作为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应用的重要内容。施用方法是,在施足基面肥的基础上,减少分蘖肥的施用量,适当提高保花肥的施用量。1989年又进一步提高了施肥精度,形成“水稻优化配方施肥技术”。1989—1991年,全省累计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的面积达5 306千公顷,增产稻谷141万吨,节约标氮25万吨,增加收入5.8亿元。这项成果获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的“国家科技开发”优秀成果证书,1987年农业部丰收二等奖,199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技术改进优秀奖。配方施肥的原则,现已应用到棉、麻、旱粮、西瓜及柑桔上,均取得良好的增产效益。
☚ (三) 改良土壤   (五) 防治病虫害 ☛
000225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