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1)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1985年以来,特别是1987年至1990年的4年间, 全市治理易涝耕地8万多公顷,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万公顷, 改造低产田3.6万公顷。1995年, 增加了农业的各项投入,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市完成土石方3 814万立方米, 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万公顷, 到年末打井5 876眼, 排灌机械动力保存量9.04万千瓦。1995年,全市拥有各种拖拉机4.52万台, 比1990年增加18 130台。1990年田间机械化程度达64%, 1995年田间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全市已形成具有机械设备、操作队伍、农机修理、技术推广与服务等比较完善的农机化服务体系。
(2) 劳动者素质迅速提高,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佳木斯市的各类教育继续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覆盖面已占全市总人口的33.5%。1990年与1978年相比, 农村青壮年文盲比例由 15%下降到8%, 1995年城乡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到1990年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农村“六站二社”建站率达95%, 农业科技人员已达到3 078人, 农民技术员达1 842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农业增产的主要因素。水稻旱育稀植、大豆精少量播种, 到1990年分别达到两种作物播种面积的51%和70%; 大牲畜冻精配种、人工改良率达到40%; 营造速生丰产林占造林总面积的27.6%。新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1990—1995年的六年间, 共落实推广项目40项,累计推广面积达466.7万公顷次, 实现了骨干项目与综合项目的全面推进, 全市科技贡献率1995年达30%左右。农业科学研究, 全市共取得市以上优秀科研成果220项, 其中获国家级15项, 省级92项, 获国家科技成果奖的东北半细毛羊已在全市普遍推广。
(3)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粮豆薯产量猛增到199.8万吨。林业生产继续发展, 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8万公顷, 比1990年增加1万公顷。牧业生产出现全面增长势头,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年末存栏数都有增长, 1990年黄牛存栏10.6万头, 奶牛存栏1万头,禽存栏391.4万只, 肉蛋奶产量达4.6万吨,1995年黄牛、奶牛存栏分别为31.2万头和7 750头,家禽存栏为951.9万只, 肉禽蛋奶产量达到9.4万吨。1995年水产品产量达1.9万吨, 其中养殖产量为1.6万吨, 实现了高寒地区人工养兔的突破。乡镇企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 1990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5.4亿元, 总收入13亿元, 利税1.31亿元, 分别比1980年增长1.29倍、16.4倍和13.4倍。199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94亿元, 实现利税7.9亿元。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 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62元提高到1990年的621元, 1995年达2 085元,分别比1978年和1990年增长11.9倍和2.4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2.7亿元; 砖瓦结构的住房已由改革前不足5%发展到25%以上, 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6平方米, 比1978年增长1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