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
佛教指对“真理”的顿然觉悟。 与“渐悟”相对。在中国佛教史上,最早提出“顿悟”说的是晋、宋间的道生。《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中说“宋世名僧有道生……立顿悟义,时人推服之。”慧达《肇论疏》说:“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表释,谓之顿悟。”道生认为佛理是不可分割的,对它的觉悟也是没有阶段的。 顿悟“真理”的同时,也成就了法身(成佛)。在唐代,禅宗分为了南北宗。 南宗创始人慧能主张顿悟说,主要依据《金刚般若经》,认为众生本有佛性,只要心中悟觉,明心见性,即可成佛。 他著有《见真佛解脱颂》。 将自己的主张称为“顿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