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该所建于1915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商部安徽模范茶场(场址于祁门县平里)。1934年,该所随江西修水茶叶改良场的并入,迁址于现在所址。新中国成立前的30余年,在吴觉农、胡浩川等老前辈的领导下,建立机构,扩辟茶园,添置机具,培训学员,使该所初具规模,并为我国的茶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科研事业,曾多次理顺体制。1950年2月,改名为祁门实验茶场,先后由中国茶叶公司皖南分公司及安徽省农业厅领导;1955年更名为祁门茶叶试验站;1960年更名为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1962年划归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领导,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69年安徽省农科院被撤销后为祁门县代管;1973年底收归安徽省农林科学院,更名为安徽省农林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78年底,更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1995年更为现名。下设综合栽培、机械制茶、质检化验等3个研究室,还设有办公室、示范茶场及经销部。拥有试验、示范茶园42.65公顷和多套科研、生产设备及加工厂房。年产优质绿茶和祁门工夫红茶70余吨。
该所有职工129人,其中科技干部42人,高级研究人员13人,中级21人。主要任务是,围绕茶叶高产优质高效,开展茶园改土培肥、茶树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红绿茶传统风格的制作工艺、名优茶制作技术、茶叶品质的审批与检测以及初精制厂设计与机具选型配套等研究,为安徽省茶叶生产的发展服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所共获各类科技成果奖95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四等奖12项。先后选育出国家级茶树无性系良种3个,即“安徽1号”、“安徽3号”和“安徽7号”,省级茶树无性系良种4个,即“波毫”、“黄荆茶”、“黄山早芽”和“凫早2号”等,另外还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建所80多年的文书和科技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