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地方病防治
河北省是全国地方病较严重省份之一。历史上鼠疫、碘缺乏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等)、地方性氟中毒、布鲁氏菌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据50年代初期调查测算,全省有各种地方病患者达400多万人。1988年统计,在全省169个县 (市、区)有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占总数的91.7%; 病(疫)区受危害人口2500万,占总人口的43.2%; 有各种地方病患者245万人,占病区总人口的9.8%。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给病 (疫)区人的健康、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影响着民族的繁衍、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着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地方病防治工作极为重视,各地对地方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防治工作。广大卫生防疫人员坚持 “预防为主” 的方针,在鼠疫区广泛发动群众,结合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专业队伍和群众相结合,开展了大规模的灭鼠防病工作。卫生、供销、轻工等部门结合河北省碘缺乏病区实际,实行了推广普及食盐加碘的一系列防治对策,开展地方性甲状腺肿歼灭战,用药物、手术等方法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病人,并对特殊人群采取口服碘油丸、肌注碘油等方法预防。70年代,随着地方性氟中毒危害被人们所认识,卫生、水利、财政、城建、地质等部门狠抓了这一关键性措施的落实。卫生、畜牧等部门分工合作,在查清全省布鲁氏菌病疫情后,积极落实了人、畜检疫、免疫、查治疫患和消除疫源等工作,对大骨节病、克山病落实了综合性预防措施。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有关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
河北省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50年代消灭了人间鼠疫。70年代消灭了鼠间鼠疫。对地方病的分布、病情、病因和自然环境等有关因素进行了调查,查清了各种地方病病人底数,针对病因开展了预防普治。1982年,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控制标准,是全国4个达标省份之一,取得了近15年来未发生地方性克汀病的成果。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1981年改水受益人口超过45万人,被 《半月谈》 杂志列为河北省五大成就之一; 1987—1988年,改水降氟工作10年迈了10大步,到1988年底全省降氟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350万。69个布氏菌病疫源县中,有51个达到基本控制或稳定控制标准。克山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大骨节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一大批病人得到治疗,治愈各种地方病病人300多万。同时在流行病学、生态环境、X光诊断、病理学、生物化学、临床治疗、预防对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河北省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使病(疫)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概括为5个方面:
❶防治工作的开展减轻了地方病对病 (疫)区人民的威胁,治愈了大批病人,解除了大部分患者的痛苦;
❷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保护了劳动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特别是地方病高发的老、少、边、山、穷地区的经济发展;
❸促进了病(疫)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❹防治措施的落实,加快了广大病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防治科研人才,发展了地方病的科技事业。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威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病(疫)区干部、群众无限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称颂党和政府为病 (疫)区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是一大德政。
近年地方病防治工作仍以防治碘缺乏病和地方性氟中毒为重点,巩固布氏杆菌病和克山病等地方病防治成果。中共河北省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每年都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各级防治地方病办公室承担防治任务。1994年各地认真贯彻 《河北省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监督管理条例》,开展碘盐监测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私盐和非碘盐销售经营进行严厉查处,保证了病区碘盐供应。碘缺乏病防治达到国家基本控制标准,成为全国第4个达标省。完成改水降氟工程187处,新增受益人口20万,全省累计受益人口达500万。
1995年,地方病防治巩固了全民食盐加碘成果,全省55%的县 (市、区)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改水降氟全年共投资1 100万元,新增受益人口65万,全省累计受益人口达565万。
河北省的地方病防治工作虽然已取得很大成绩,但地方病对人民健康的威胁还没有完全消除,控制和消灭地方病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鼠疫发生和流行的条件还没有改变,危险依然存在; 布氏菌病疫情极不稳定,人、畜间鼠疫亟待加强,畜群检验和病畜处理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落实食盐加碘生产、销售,防止非碘盐流入碘缺乏病区工作仍很艰巨,碘盐加工、包装、运输、销售需依法加强监督管理; 地方性氟中毒区还有460万人饮用高氟水,改水任务仍很大; 克山病、大骨节病的病因还未搞清,一些地区的大骨节病仍很活跃,继续威胁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克山病由于缺乏针对病因的防治措施,仍有暴发流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