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以挖掘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
渭北旱原土地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这一地区人均占有土地0.68公顷, 为关中平原人均土地面积的3倍多。主要有原地、丘陵、山地、川地等地貌类型,其中, 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5.2%, 丘陵占30.1%, 山地占26.5%, 川地占8.2%。在不同地区,地貌类型不同, 光、热、水等主要农业气候条件差异明显, 生物种类繁多, 且组合各异。丰富的土地资源及其多样的地貌类型与生物资源组合, 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综合经营,全面发展。
从土地利用的历史和现状来看, 一是土地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荒沟、荒坡、荒滩年复一年依然荒芜;二是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单一, 没有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的特点。
80年代以前, 在产品经济及单一抓粮食的思想指导下,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以粮食为主, 多种经营发展缓慢, 土地利用结构单一, 导致农业生产力长期处在较低水平上, 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徘徊不前。80年代以后, 在全面开发渭北旱原, 以农业为主, 农林牧综合发展的方针指导下, 狠抓了土地资源潜力的挖掘和耕地种植结构调整, 主要通过主攻粮食单产, 实行少种高产, 适当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园艺作物种植面积, 调整经济园艺作物种类,使油料、烤烟、果品等优势经济园艺作物面积迅速增加。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由 1980年108.87万公顷, 下降为1995年86.67万公顷; 经济园艺作物种植面积由10.53万公顷, 增加到13.13万公顷, 油料作物由3.87万公顷, 增加到5.73万公顷(1992年最高达到6.87万公顷), 烤烟种植面积由0.24万公顷, 增加到3.33万公顷 (1992年最高达到5.6万公顷)。果园面积由2.93万公顷, 增加到24.2万公顷。在非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 加大了荒山、荒坡、荒沟的开发治理力度, 积极发展林牧业、畜牧业, 草食家畜饲养量有了较大的增长。1995年与1980年相比, 大家畜由64万头, 增加到115万头,羊存栏稳定在110万头以上。经济林果面积也有了较大幅度增加。
18年来对渭北旱原通过全面开发治理, 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大大提高, 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林牧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渭北旱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