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淡水养殖良种繁殖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淡水养殖良种繁殖 (二)淡水养殖良种繁殖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省没有专业生产淡水鱼苗、鱼种的单位,零星的群众养鱼所需的鱼苗、鱼种,全部靠从江、河、湖水中采捕。1955年,山东开始进行鲤鱼人工孵化。首先由大明湖捕鱼委员会进行试验, 1956年获得成功,当年孵化鱼苗36万尾,培育鱼种20万尾。1956—1958年,全省先后建设35处鱼种场,当时主要是去外省采购鱼苗,培育鱼种,供应群众。同时开始试验鲤鱼人工孵化和鲤鲫杂交,还对湖泊、河流的鱼苗资源作了调查。60年代初,家鱼人工繁殖在山东试验成功,到1965年山东淡水鱼苗生产已基本满足省内需要。到1985年,全省共有鱼种池28 930亩(其中国营鱼种生产单位有鱼种池6 252亩,群众鱼种生产有鱼种池22 678亩),生产鱼苗16亿尾、鱼种4.2亿尾,年产大规格鱼种2亿尾左右。1990年,全省共有国营鱼种场45处,集体鱼种场400多处,鱼种池31 600亩(其中国营鱼种池7 000亩,群众鱼种池24 600亩),生产鱼苗17. 28亿尾,鱼种4.65亿尾。淡水养殖良种繁育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表6-4-3 1956、1957年鱼苗鱼种生产情况表
2. 中南采运鱼苗与鲤鱼苗自孵相结合阶段(1958—1964年)。在此期间, 淡水养殖良种繁育取得较大突破: ❶国营鱼种场有较大发展。1958年,先后建成济南、莱阳、滋阳(今兖州)、微山师庄、夏镇等五处鱼场, 共1 200亩。以后又相继在临沂、利津等地建成鱼种场。到1964年, 全省共建成鱼种场22处, 共有鱼种池2 110亩; ❷自孵鲤鱼苗和采购中南鱼苗相结合。1958年, 全省共生产鱼苗16 758.1万尾, 外采购中南鱼苗4 470.7万尾, 其中捕捞自然鱼苗12 134万尾, 人工孵化鲤鱼苗4 624.1万尾; ❸各国营鱼种场对山东南四湖、黄河、卫运河的鱼苗资源进行了调查, 查清了山东境内生产鲤、鳊、鲂等鱼苗的情况; ❹草、鲢、鳙鱼人工繁殖试验获得成功。先是由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与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学院协作, 于1960年5月31日在济南首次试验草鱼人工繁殖成功, 并孵出鱼苗。此后, 微山县师庄鱼种场、齐河县鱼种场、莱阳县鱼种场及曹县鱼种场也相继试验成功。1961年7月,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与微山县师庄鱼种场合作, 先后试验鲢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此后,临沂、兖州、齐河、苍山等地鱼种场也相继试验成功。1962年7月, 由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济南进行鳙鱼人工繁殖试验, 1963年7月获得鱼苗。到1964年, 全省草、鲢、鳙鱼人工繁殖苗达到2 070万尾,占全省采运鱼苗的23.52%。 表6-4-4 1958—1964年鱼苗鱼种生产情况表 3.鱼种、鱼苗生产徘徊阶段(1965—1972年)。自1965年起,山东的鱼苗生产开始转入以草、鲢、鳙人工自繁为主,并结合少量采购。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1965年7月进行鳊、鲂人工催产实验成功。1972 年全省生产鱼苗58 000万尾,生产鱼种16 700万尾(规格1.5—2寸左右)。 表6-4-5 1965—1972年全省鱼苗鱼种生产情况表
注:1967、1968、1969三年无统计。 4. 鱼苗、鱼种生产迅速发展阶段(1973—1990年)。这一阶段淡水养殖良种繁育达到新的水平: (1)鱼苗、鱼种生产数量大增。1974年生产鱼苗43 047万尾,1985年增加到16亿尾,1990年达到17.3亿尾;1974年生产鱼种为8 918万尾,1985年增加到4.2亿尾,1990年达到4.65亿尾。 (2)鱼种的规格明显提高。由原来只生产1.5—2寸提高到2.5寸、3寸、5寸以上。1985年生产3寸以上规格的鱼种22 458万尾,占鱼种总产量的53.4%;1990年生产5寸以上大规格鱼种14 460万尾,占鱼种总产量的31.1%。 (3)生产技术水平有新的突破。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1981年达到亩产4.75寸鱼种414.2公斤的技术水平;郯城县淡水养殖试验场1981年达到亩产3.2寸鱼种576.7公斤;潍坊市淡水养殖试验场达到亩产3寸以上鱼种590.9公斤。平阴县水产服务公司1986年进行了“鲢草鱼种池搭配杂交鲤养成鱼和鲢草鱼种池搭配杂交鲤培育鱼种试验”,试验水面5.32亩,每亩培育鱼种654.35公斤,其中鲢草鱼种479.55公斤,杂交鲤174.8公斤。滕州市水产站和淡水养殖试验场1988年进行的“池塘培育大规格鱼种高产试验”,在10亩水面,获得大规格鲤、鲢、鳙鱼种769.2公斤/亩,规格77—170克。济南市淡水养殖试验场在10亩池塘内,亩培育出鱼种847.1公斤,其中鲤鱼种662.3公斤,平均尾重50克。 (4)培育方式向多样化发展。除池塘培育鱼苗、鱼种外,发展了网箱培育、稻田培育、成鱼塘套养鱼种、工厂化肥流水培育鱼种等。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与莱芜县雪野、大冶水库渔业队协作,于1974年在水库中利用网箱依靠天然饵料培育大规格鱼种试验成功,亩产3寸以上鱼种12.7万尾。山东省水利厅工程局与临朐县冶源水库协作,1987年在1.8亩网箱内,生产10—12厘米鳙、鲢鱼种20万尾,1988年在3亩网箱内,培育出平均规格12.63厘米的鳙、鲢鱼种48万尾。1981年莒县陵阳公社杭头大队在11.59亩稻田内试验培育鱼种,7月9日投放鲤、鲫、罗非鱼、草、鲢、鳙等乌仔或夏花,当年培育成3寸以上鱼种,平均亩产14.2公斤,其中最高亩产22公斤,1984年推广到莒县、郯城、临沂、莒南、济宁、曲阜、嘉祥、鱼台、高青、博兴等县,面积达到1114亩。成鱼塘套养鱼种是临沂县的重要增产经验,主要做法是成鱼定塘后,夏季再投放一部分乌仔,秋季出塘时尾重可达50克以上。在工厂化化肥流水培育鱼种方面,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自1981—1983年连续三年进行化肥流水高密度培育鲢、鳙、草鲂和罗非鱼种的试验研究,每立方米水体生产11.7厘米以上鱼种1 000尾。 (5)不断引进新的养殖品种。1973年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进了团头鲂;1976年由湖南省引进了引鲴,由黑龙江引进了方正鲫;1977年分别由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进了细鳞斜颌鲴丰鲤的亲本兴国红鲤及散鳞镜鲤;由浙江省水产研究所引进了圆吻鲴,由中山大学引进了日本大坂鲫(即白鲫);1978年由湖南引进了源荷鲤(沅江鲤及荷包鲤)的亲本;1979年由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了尾罗罗非鱼,由北京市水产研究所引进了朝鲜虹鳟,由珠江水产研究所引进了罗民沼虾等;1985年引进了加州鳟鱼,从美国引进了美国道氏虹鳟鱼;1986年由广州引进了淡水自鲳;1987年引进了胡子鲶和建鲤;1988年以后由广东引进了美国斑点叉尾𫛚。 表6-4-6 1973—1990年鱼苗鱼种生产情况
☚ (一)海水养殖良种繁育 第五节 农业教育与专业技术培训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