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挫折、调整时期(1958—1965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挫折、调整时期(1958—1965年)

(二)挫折、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中,伴随着农村所有制的急剧变革,打乱了大牲畜和羊群原来的所有制,原来属于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的耕牛、羊群被收归人民公社所有,尚未折价入社的所有大牲畜亦折价归公社所有,实行集中饲养、集体放牧、统一使役。猪实行公养为主的方针,大办“万头养猪场”等。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加之饲料不足,厩舍不好,使役过重,管理不善,使畜牧业遭到严重损失,到1960年末,大牲畜下降到465万头,比1957年减少12.5%,生猪存栏下降到552万头,减少14.9%,出栏率仅27.2%,平均头重仅41.5千克,城镇肉食实行低水平的定量供应。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山绵羊比1957年略有增加,但3年仅增5.6%。
1961—1965年的调整时期,在纠正“一平二调”的错误中,按照《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和省委、省政府的规定,对畜牧业政策也作了较大的调整。1961年云南实行人民公社以生产队(规模相当于初级社)为基本核算单位,明确大牲畜归生产队所有,实行队有户养,繁殖奖励的政策,并允许社员饲养少量的家畜、家禽。生猪实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允许社员养母猪,对社员饲养的肥猪实行“购留各半”的政策,卖给国家的部分给予粮食奖售,同时解散了农村公共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增划饲料地,两种地合计最高可占生产队耕地的15%,并开放牲畜市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1965年云南省委进一步提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合理解决“杀、卖、吃”的问题,《云南日报》连续发表了十篇社论,论述这一观点。提出衡量畜牧业发展尺度不是“存栏数”,而是“商品率”,批判了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解决了当时发展畜牧业中普遍存在的单纯追求“存栏数”的片面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到1965年末,大牲畜发展到569万头,年均递增4.1%;山绵羊达688万只,年均递增6.5%,出栏菜羊100万只,为历史之最;生猪存栏达961万头,5年增加408万头,年均递增11.75%,出栏率54%,平均头重60.6千克,市场猪肉再次敞开供应,畜牧业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19.1%。

☚ (一)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
000004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