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大调整阶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大调整阶段 (二)大调整阶段1979—1995年1978年后,福建一方面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靠行政命令指挥和“以粮为纲”的束缚;另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政策措施。同时从福建的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出发,根据中央 表4-1-1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各业构成表
表 4-1-2 农村社会总产值产业构成
1.种植业结构调整。福建种植业生产结构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包括多年生园艺作物)组成,种植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对大田(耕地)作物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和推行水果上山、大力发展非耕地(山地)果茶多年生园艺作物。1995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调减25.0万公顷,具有优势的甘蔗、烟叶、冬季蔬菜和山地果茶种植面积增加95.7万公顷,其中最大宗的是蔬菜增加30.6万公顷,水果增加43.4万公顷,烟、茶各增加3.4万公顷。大田经济作物和山地园艺作物的快速发展, 使大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占大田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 由93.2:6.8调整为71.2:28.8,加上山地园艺作物种植面积, 其种植面积结构比例变为57.6:42.4,而产值比由60:40变为40:60,经济作物产值超过粮食作物。山地种植业的发展,大部分水果等上山,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让其他经济作物面积能够在大田上得到扩大; 进一步优化了种植业内部结构,解决了长期的大田粮经之争。这是福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最大特点 (表4-1-3-❶、 ❷)。 表4-1-3-❶ 大田种植业面积构成
表4-1-3-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主要指调整农林牧渔各业的比例关系。在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生产结构中,林牧渔业是薄弱环节,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不到1/4。1981年起根据福建有666.7万公顷山地和相当福建陆地的海域,山海资源丰富的优势,提出“大念山海经”,实行“山、海、田”综合开发。努力向林、果、水产和畜禽种养业扩展,从内涵和外延上扩大农业再生产,在全省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开发荒山、滩涂,发展林、果、牧和水产养殖。实施“粮食工程”、“菜篮子工程”、“果茶工程”、“三五七绿化造林工程”。 17年中,农业与林、牧、渔的比重,由77.7:22.3调整到44.5:55.5。畜牧和水产在农林牧渔中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业。在农林牧渔的总产值比重中,畜牧业由10.5%上升到22.4%;渔业由5.4%上升到25.4%,分别提高1倍多和4倍多(表4-1-1)。实现了农业生产结构基本合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粮食作物。福建以水稻、甘薯为主,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0%以上。1995年同1978年比,全省耕地面积减少9.3万公顷,下降7%;粮食播种面积调减25万公顷,下降11%;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1.2%,比1978年调减19.5个百分点。但粮食总产量919.9万吨,提高23.5%。其中,稻谷面积调减28.3万公顷,下降17%;产量增加117万吨,增长19%;甘薯面积增加4公顷,产量增加39.4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但总产量增加了。 经济作物。包括大田种植的花生、油菜、甘蔗、烟叶、蔬菜以及向山发展的柑桔、龙眼、荔枝、香蕉、菠萝、橄榄和茶叶等,面积、产量都有很大发展。1995年比1978年,大田经济作物和山地园艺作物种植面积分别增加8万公顷和47.7万公顷,增长44%和2.9倍。大田经济作物,花生面积增加2.06万公顷,增长26.7%;油菜因经济效益低,面积减少至1.88万公顷,下降34.7%;甘蔗是全国闻名的高产区,最高的1985年发展到7.3万公顷,后因价格政策等因素影响,逐步调减到4万公顷。蔬菜发展速度快,播种面积增加33.4万公顷,增长4.9倍;同时品种、质量有很大提高,细菜、加工菜、特种菜占40%以上。烟叶以烤烟为主,占90%以上,并以质优闻名,最高的1993年发展到9.7万公顷,1995年调减为4.2万公顷,仍比1978年增加2.9万公顷,增长1.2倍。福建水果90%上山,种植面积已达53.2万公顷,增长6.5倍。其中:柑桔16万公顷,增长10.3倍;龙眼7万公顷,增长6倍;荔枝2.6万公顷,增长1.2倍;香蕉2.3万公顷,增长48倍;枇杷1.2万公顷,增长7.4倍,其他果类也有很大发展。茶叶面积突破13万公顷,增长42%,产量增长4倍,并向高产优质目标发展。1995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大田耕地面积的28.8%,比1978年增长了19.5个百分点。 林业。福建林业在“大念山海经”方针指导下,充分发挥亚热带山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实施“三五七”绿化造林工程和“五个基地一条线”的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闽西北山区用材林、经济林;闽东南丘陵地的经济林、薪炭林;沿海地区的防护林、亚热带林等。1995年农村林业总产值59.24亿元,比1978年增加24.6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6.4%上升到7.7%。全省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达到57.3%,比1978年提高14个百分点,成为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份。 畜牧业。福建畜牧业1978年前基本上从属于集体、家庭副业。1978年后,放开价格,大力发展饲料工业,推广良种和防疫灭病,实施“菜篮子工程”、畜禽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家庭、集体、专业化、规模化、工厂化饲养,肉、蛋、奶生产全面增长。199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6.6万吨、26.95万吨、6.32万吨,增长5倍、6.5倍和6倍;畜牧业总产值171.19亿元,增长4.7倍,在农林牧渔业中的比重,由10.5%上升到22.4%,提高11.9个百分点,成为农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产业之一。 水产业。1978年前基本停留在“四贝”(缢蛏、牡蛎、花蛤、泥蚶)、“两藻”(海带、紫菜)和“四大家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水平上,品种结构单一,产量、产值徘徊不前。1981年后,认真贯彻“大念山海经”,“两水”(水产、水果)唱主角的方针,充分发挥水产资源优势,全面开发海上田园,特别是荒水、荒滩和浅海滩涂的开发利用,放开水产品价格,实行以船核算,发展股份合作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高”水产业;创办冷冻加工等水产品加工基地,全省水产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1995年全省优良水产养殖品种增加40多种,包括对虾、鳗鲡、罗非鱼、牛蛙、甲鱼等;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5.8万公顷,增加1.6倍;水产品总产量257.3万吨,增长4.7倍。水产业在农业总产值比重中,由5.4%上升到25.4%,提高20个百分点,与畜牧业一样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福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后出现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农业的商品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全省农业商品率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40%上升到70.6%。其中:种植业52%、林业79.0%、畜牧业81.0%、渔业90.8%。原来薄弱环节的林、牧、渔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由22.3%上升到55.5%。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指调整农业与农村工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关系。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取决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程度。改革开放前,福建乡镇企业前身叫社队企业,包括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饮服务业,是一种以农村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实行“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三就地”经营方式,起“拾遗补缺”增加集体副业收入的作用。70年代有一定发展,但规模小,增速缓慢。1978年第二、三产业比重只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4强,从业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2%。改革开放后,福建明确提出把社队企业作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突破“三就地”框框,发挥福建农业劳力资源丰富和沿海开放区、侨乡多的有利条件,外引内联,走开放型的农村工业发展道路。强调乡、村、联户、个体办一起上,逐步形成乡、村、联户、个体和外引内联“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一起发展的新格局。随着农业商品生产和外向型农业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农村大批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一支生力军。在农业和农村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商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17年中,福建农村第一产业 (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比重,由73.2:26.8调整到26:74。在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最大, 由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3下降到近1/4; 上升最显著的是第二产业(农村工业、建筑业),比重由21.3上升到60.7,超过半数;第三产业虽然只占13.3%,但也有较大的发展(表4-1-2)。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1995年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777.03万人,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的95.7%下降到66.9%。从1985年开始,全省年均劳力增长速度为3.1%,而转移到农村乡镇企业(包括农业企业、工业、建筑、运输及商饮和其他行业)劳动力占全省农村劳力的比重由12%上升到41.0%,年均增长14.2%,大大超过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工业和商业,占农村总劳力的比重分别为32.6%和32.0%。农业企业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些村办农、牧、林、渔企业,拆分到户,因而农业企业发展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199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降为26%,低于农业占农村劳动力比重66.9%的40.9个百分点。一方面反映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中仍然隐藏着较多的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反映二、三产业产值超前发展,劳动力比重滞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继续转移。这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趋势是合理的,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还可以加快(表4-1-4)。 表4-1-4 农村劳动力结构
☚ (一)缓慢变动阶段 二、农村产业结构布局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