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河北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指导下,农业经营多元化,产业结构多样化,各地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带动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曲阳县是传统的大理石雕刻之乡,该县就重点发展雕刻职业技术中学。容城县服装加工业比较发达,就大力开办以服装设计、加工专业为主的农 (职)业中学。武安县建筑业发展很快,农民建筑队逐年增多,这个县的农 (职)业中学就设置了土建专业,专门培养建筑后备人士。河北省各地职业技术教育除了围绕当地经济发展优势开办专业以外,还根据当地生产急需,开办了各种 “短、平、快” 的短期培训班的技术讲座,以及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提供经济信息,直接为农民致富服务。临西县农业中学根据本县农业生产和实际,举办短期技术培训班,仅1987年一年内就开办39期,培训干部群众3 200多人次。大名县农业中学建起常年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义务为当地群众解答难题1400例。职业技术教育直接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据1988年统计,全省农村从事各种农业生产的专业户达34.4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8%,各种经济联合体11.3万个,专业户、联合体从业人员170余万人,非农业产值达388.5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60.2%。
河北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众多经验,其中一条就是联合办学。各地、县一致感到,办职教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只靠教育部门一家去办不行,按照传统的办学模式也不行,必须走联合办学的道路,形成联办、齐抓、共管的局面。秦皇岛市抚宁县为了适应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需要,成立职中校务委员会,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任主任,县农委主任和农中校长任常务副主任,农、林、水、畜牧、农机、乡镇企业等局主要领导任委员。校务委员会每年召开一二次会议,研究招生、专业设置、实习专业教师聘任等重大问题。联合办学的道路打通以后,各部门由伸手要人变为投资育人。
“上挂横联下辐射”是河北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显著特点。“上挂”就是同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挂钩,得到科技支援; “横联”就是与县(市)有关部门实行横向联合办学; “下辐射”就是以职业中学为中心,推广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与乡 (镇)、村农业技术成人学校建立固定办学关系。临西县职业技术中学从1983年以来,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棉花研究所、河北农大、邢台农校、博野壁毯总厂等单位建立技术联系,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从中国农科院引进DO-809绿豆优良品种。在中国棉花研究所指导下,掌握一套棉花杂交技术。在博野壁毯总厂指导下,办起了职中壁毯厂。在这些单位的大力协助下,职业技术中学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满足农民致富需要,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办学是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另一特色。沧州东光县农村职业技术高中,在学制上实行长短结合,举办短训班8期,培训340人。开办专业有粮、棉、蔬菜栽培技术、水产养殖、刺绣工艺、会计、统计等,还通过接待来信来访,搞科技咨询服务2000多人次,赠送科技资料或优良品种2500份,为振兴当地经济和为农民科技致富做出了贡献。
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在省内外最有影响的是县级职教中心。该项工作从1991年开始,到1996年初,经过省级验收,全省每县 (市)县级职教中心全部建成,总投资达122 260万元,总建筑面积2 545400平方米,校均18 600平方米,校均在校生1 226人,基本形成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的县乡村职业技术教育立体网络。5年里共培养初中级人才100万人,有80万人接受了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各县职教中心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将新技术、新产品传播到千家万户。1994年5月,国家教委在全国职校建设工作会议上,推广了河北省的做法,认为“这一创举必将对河北的经济腾飞有一个极大的推动”。在139所县级职教中心里,规模最大、办学效益突出首推迁安市职教中心。迁安市地处冀东半山区,是唐山市辖的县级市,总面积1 208平方公里,耕地5.7万公顷,人口64万,1996年,农民人均收入达2 560元。该市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集中力量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市职教中心占地22.67公顷,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开设19个专业,68个教学班,长班在校生4 060人,短班在校生500人,年培训能力达3000人。迁安市职教中心建校十年,坚持为本市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做到 “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共培养各类人才10 757人,有2 687人被企事业单位录用,8 070人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该校曾被国家教委等部门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农先进单位”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