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禹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禹锡772—842

唐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先为淮南节度使杜佑记室,从佑入朝,任监察御史。顺宗即位,他是王叔文集团的重要成员,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时号“二王、刘、柳(宗元)”。叔文等改革失败,贬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年)招还,又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出为连州刺史。大和二年(828年)征还,拜主客郎中。又作《再游玄都观绝句》,以抒其愤懑之情。在京官至集贤院学士。后复以游玄都观诗之故,出为苏州刺史,转汝州刺史。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终官检校礼部尚书。由于长期贬谪,比较接近人民,从民歌中吸取了营养,写过《竹枝词》、《杨柳枝诗》、《浪淘沙》等生活气息很浓、风格清新的诗。政治讽刺诗观点鲜明,爽朗刚健,讽刺辛辣有力。其《西塞山怀古》、《乌衣巷》、《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金陵五题》等诗,历代流传不衰,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又有《天论》三篇,提出了著名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其独特之职能和规律,天不能干预人间的治乱祸福,人也干预不了气候寒暑;但人类能“治万物”。这就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神学目的论与“天人感应说”。被贬谪后,转而向佛教寻求人生的归宿。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

唐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字梦得。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裔孙,博州刺史刘凯曾孙。贞元九年(793 年)进士。十一年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后为杜佑徐泗、淮南节度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入为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年)奏署崇陵使判官,改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等案,为王叔文主导的革新健将。宪宗废新政,贬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 年)任播州刺史,改连州。长庆元年(821 年)调夔州,四年改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 年)为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二年入朝为主客郎中,兼集贤殿学士,三年加礼部郎中。五年出为苏州刺史,与令狐楚、李德裕唱和诗辑为《彭阳唱和集》《吴蜀集》,自编《刘氏集略》。大水赈饥,免赋减役,与前任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合祀苏州三贤堂。八年任汝州刺史,九年迁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 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年改秘书监分司。会昌元年(841 年)加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卒赠户部尚书,葬于河南荥阳檀山祖茔。为人明信尚气节。通医药,工正书。博通子史百家。文章神妙,莫先于诗,长于歌行并绝句,被白居易誉为诗豪。与文友柳宗元称刘柳,与诗交白居易号刘白,有《刘白唱和集》等。增辑古今验方为《传信方》。著有《刘宾客文集》《刘梦得文集》等,今人编有《刘禹锡集》。

2

(即春去也)
(词)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

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名。
(词)唐·刘禹锡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


2

(一作抛毬乐词 一)
(词)唐·刘禹锡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词)唐·刘禹锡

春早见花枝,朝朝恨发迟。

及看花落后,却忆未开时。

幸有抛毬乐,一杯君(一作更)莫辞。


2

(词)唐·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一作潇湘曲)
(词)唐·刘禹锡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

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雨(一作露)中收。


2

(词)唐·刘禹锡

蹋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词)唐·刘禹锡

引用典故: 公瑾见误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一作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9

(词)唐·刘禹锡

汴水东流虎眼纹,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词)唐·刘禹锡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一作张籍诗)。

(词)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词)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词)唐·刘禹锡

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词)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词)唐·刘禹锡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一作轻)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急,惊起鸳鸯出浪花。

(词)唐·刘禹锡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疋晚霞。

(词)唐·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一作沙)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刘禹锡/陋室铭

☚ 续座右铭   刘禹锡 ☛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文学家。二十二岁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辞科。历官太子校书、监察御史,贬郎州司马、播州、连州、夔州、苏州等州刺史,迁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

☚ 刘禹锡   陋室铭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出生于苏州嘉兴,而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官太子校书,后为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王伾政治革新集团,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革新失败,贬郎州司马。九年后召还长安,又因讥讽权贵,再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夔州、和州、扬州、同州刺史,宫终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为唐代著名哲学家,思想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与柳宗元交厚,并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并称“刘白”。其诗内容丰富,反映的生活面很广,富于战斗精神和乐观气概。如《飞鸢操》、《聚蚊谣》抨击宦官、藩镇和权臣为害人民的罪行, 《平蔡州三首》歌颂平藩战斗的胜利等等。善于向民歌学习,所作《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竹枝词》、《踏歌行》等富于民歌风味和生活气息。《金陵五题》、《咏史》、《西塞山怀古》等咏史诗精警含蓄,韵味深长,耐人寻味。此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始闻秋风》等七律都很著名。诗风雄浑爽朗、立意高卓,有“诗豪”之称。散文创作亦有一定成就。有《刘梦得文集》(亦称《刘宾客集》、《刘中山集》)。

☚ 薛涛   李翱 ☛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 (772—842) 字梦得,洛阳人。早年与柳宗元一起参加王叔文主持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入朝为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故世称刘宾客。官致检校礼部尚书。刘禹锡与白居易友善,并尚佛教。有 《刘梦得文集》 40卷。

☚ 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   赠别君素上人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同年登博学宏词科。十一年授太子校书,入杜佑幕府为徐泗濠节度掌书记,历监察御史,与韩愈、柳宗元同为谏官。德宗初,参与王叔文反对宦官及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事败,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召还又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中,除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会昌二年卒,年七十一。《旧唐书》、《新唐书》有传。事迹另见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唐诗纪事》卷三九、《唐才子传》卷五等。今人卞孝萓编有《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甚笃,人称“刘柳”;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今传《刘梦得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刘禹锡在贬谪朗州(今湖南常德)时,发现“甿谣俚音,可俪风什”(《上淮南李相公启》),开始向民间新声学习,此后写了《竹枝词》、《浪淘沙》等词。他在长庆二年(822)所写的《竹枝词九首序》中说:“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夔州),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刘禹锡还有两首《忆江南》词,注明是“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文学史上依曲拍填词的最早记录。《尊前集》收刘禹锡词三十八首,《全唐诗》收八首。

☚ 王建   白居易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排行二十八。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中山(今河北唐县),一说为彭城(今江苏徐州)。出生于苏州嘉兴(今属浙江)。唐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举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十六年,入杜佑幕为徐、泗、濠节度使掌书记,改扬州掌书记。调补渭南县主簿。贞元十九年,入朝任监察御史。与王叔文、柳宗元、吕温、李景俭相善,积极参与革新弊政,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革新失败,贬为连州刺史,在道,又贬朗州司马。宪宗元和十年(815),召回,再出为连、夔、和州刺史。文宗大和(827—835)年间授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后出为苏、汝、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因称“刘宾客”、“刘尚书”。武宗会昌二年(842),病卒于洛阳。禹锡诗文兼擅。“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郡斋读书志》卷四上)。于诗尤为精妙,“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白居易称其“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胡震亨谓“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真才情之最豪者”(《唐音癸签》卷七)。禹锡工七言绝句,如《金陵五题》及仿民歌的《竹枝词》等均为人所推重。黄庭坚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子瞻(苏轼)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禹锡集》四十卷、《刘白唱和集》三卷、《汝洛集》一卷、《彭阳唱和集》三卷、《吴蜀集》一卷。《全唐诗》存诗十二卷,《全唐诗续补遗》补诗二首,《全唐诗续拾》补诗四首及断句五。《旧唐书》卷一六○、《新唐书》卷一六八有传。有《子刘子自传》传世。事又见《唐才子传》卷五等。年谱多种,以今人卞孝萱《刘禹锡年谱》较为通行。

☚ 窦巩   白居易 ☛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诗人。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柳刘”。贞元九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累迁监察御史。加入王叔文集团,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前后二十余年,始入朝为主客郎中、集贤殿学士等。又出为苏、汝、同等州刺史。开成元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白居易尝称之为“诗豪”。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著有《刘宾客文集》(又称《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为十二卷。
索引:刘禹锡,梦得,宾客,诗豪;陋室。

刘禹锡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全唐文》卷六七七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

欲知刘、元之诗,知诗之骨髓,播在人口,莫非骚雅者也。梦得相寄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雪里高山头早白,海中仙果子生迟。”此二联神助之句,自能诗者,鲜到于此,岂非梦得之深者乎? (白居易 《金针诗格》)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新唐书》本传)

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然正似巧匠矜能,不见少拙。(蔡絛 《西清诗话》)

刘梦得文不及诗。(王应麟《困学记闻》卷一七)

刘梦得如镂冰雕琼,流光自照。(敖陶孙《臞翁诗评》)

刘梦得五言……皆雄浑老苍,沉着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绝句尤工。(刘克庄 《后村诗话》 前集卷一)

梦得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其诗尤多感概,惟“在人虽晚达,于树比冬青”之句差闲婉。《答乐天》云:“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亦足见其精华老而不竭。(同上)

“莫猺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蛮语钩辀音,蛮衣斑烂布。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忽闻乘马客,恍若惊麕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此刘梦得《莫猺》、《蛮子》 诗也。世传坡诗始学梦得,观此二诗,信然。(同上)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欢曰: 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淮阴行》情调殊丽,语意尤稳切,白乐天、元微之为之,皆不入此律也。唯“无耐脱菜时”不可解,当待博物洽闻者说也。《三阁词》四章,可以配《黍离》之诗,有国存亡之鉴也。大概梦得乐府小章优於大篇,诗优於它文耳。(魏庆之《诗人玉屑》 卷一五引黄庭坚语)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元好问 《遗山先生文集》卷一一 《论诗绝句三十首》)

刘梦得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方回 《瀛奎律髓》 卷四七刘禹锡 《送景玄师东归》 批语)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杨慎《丹铅总录》 卷二一“诗话类”)

杨用修以为元和而后,巨擘首推刘。其才格铮铮,诚无能逾过者,乃其意致时时著议论色相,都缘伎俩有余,不肯受束缚樊笼中耳。苏子瞻始一学之,便开宋人二百年门户,故知流弊浸淫,不可不慎也。(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卷一○五 《读刘中山集》)

通较中晚人才,三大家 (按指韩、柳、白) 外,刘禹锡为最优; 惟中山诸律绝,元和巨擘,首籍此君。(胡应麟《少室山房类稿》 卷一一八 《与顾叔时论宋元二代诗十六通》之二)

刘禹锡一往深情,寄言无限,随物感兴,往往调笑而成。“南宫旧吏来相问,何处淹留白发生?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 《渭城》。”更有何意索得? 此所以水到渠成之说也。(陆时雍 《诗镜总论》)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元次山 《欸乃曲》云“好是云山《韶濩》音”,非不典切苍梧事,伧父之状,使人呕矣。(毛先舒《诗辩坻》)

刘梦得五言古诗,多学南北朝。如《观舞柘枝》 曰:“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宫体中佳语也。唯近体中间杂古调,终有乌孙学汉之讥,不若唐音自佳。(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五古自是刘诗胜场,然其可喜处,多在新声变调,尖警不含蓄者。《团扇歌》 曰:“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不惟竿头进步,正自酸感动人。(同上)

七言古大致多可观,其《武昌老人说笛歌》,娓娓不休,极肖过时人追忆盛年,不禁技痒之态。至曰“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不意笔舌之妙,一至于此! (同上)

梦得最长于刻划,如 《泰娘歌》:“朱弦已绝为知音,云鬓未秋私自惜”,则如见狭邪人矜能炫色,摇摇靡泊之怀。《龙阳县歌》:“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寥斜阳照县鼓”,则宛若身游荒县。《西山兰若试茶歌》:“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令人渴吻生津。《观棋歌》:“初疑磊落曙天星,次见搏击三秋兵。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俨然两人对奕于旁也。《郡内书情献裴侍中留守》,其警句云:“万乘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央。”不徒对仗整齐,气象雄丽,且雒邑为天下之中,度以上相居守,字字关合,殆无虚设。顾有以“旌旗”对“风雨”不工为言者,岂非小儿强作解人乎? (同上)

梦得佳诗,多在朗、连、夔、和时作,主客以后,始事疏纵,其与白傅倡和者,尤多老人衰飒之音。长律虽有美言,亦多语工而调熟。呜呼! 名宿犹尔,何以责江湖小生?始信墨子素丝之悲,吾侪为学力文,时时当凛此怀。(同上)

绝句至梦得而全体大用始备,犹律诗之杜必简也。拘墟者未知。(王夫之《明诗评选》卷八徐渭 《边词》评语)

前人谓唐人工于为诗,而陋于闻道。然刘禹锡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二语,乃诗人闻道语也。夫沉舟之侧,宜片帆不过,而过千帆; 病树之前,宜寸木无春,而春万木,非道乎? 作诗要须有闻道语,方称得诗人。赵宫坊秋谷极爱斯联,以为白傅所推也。(金埴《不下带编》 卷五)

刘梦得《金陵怀古诗》,当时白香山谓其已探骊珠,所余鳞角何用。 以今观之,“王𤀹楼船”所咏才一事耳, 而多至四句,前则疑于偏枯; 山城水国,芦荻之乡,触目尽尔,后则嫌其空衍也。抑何元、白阁笔易易耶? 余窃有说焉: 金陵之盛,至吴而始著,至孙皓而西藩既摧,北军飞渡,兴亡之感始甚。假使感古者取三国、六代事,衍为长律,便在一句一事,包举无遗,岂成体制?梦得之专咏晋事也,尊题也。下接云“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山形枕水之情景,不涉其境,不悉其妙。至于芦荻萧萧,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所谓骊珠之得,或在于斯者欤?(汪师韩 《诗学篡闻》)

大历十才子后,刘梦得骨干飞魄,似又高于随州。人与乐天并称,缘刘、白有《倡和集》 耳。白之浅易,未可同日语也。萧山毛大可尊白诎刘,每难测其旨趣。(沈德潜《说诗晬语》 卷上)

刘宾客 《西塞山怀古》,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询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薛雪 《一飘诗话》)

梦得诗多杰作,特古《选》不及子厚、东野,歌行不及退之、长吉,要非张、王可望也。当日惟乐天可相颉顽,而健举终逊之。大抵白诗宽裕,刘较峻狭,此两人之派别也。至于七言今体,独出冠时,杨升庵以为元和后梦得当为第一,可谓知言矣。(乔亿 《剑溪说诗》 又编)

刘宾客长篇,虽不逮韩之奇横,而健举略足相当。七古刘之敌韩,犹五古郊之匹愈也。即梦得五言,亦自质雅可诵。世乃谓其不工古诗,何其武断! (管世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刘宾客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句中之山海也。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玄都观前后看挑二作,本极浅直,转不足存。(同上)

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词》。至于铺陈排比,辄有伧俗之气。山谷云: “梦得《竹技》九章,词意高妙,昔子瞻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 ‘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又云“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

刘宾客诗品,无论钱、刘、柳,尚在郎君胄、韩君平之下。(同上)

梦得古诗边幅较文房为大,律诗不及。其酷嗜杜陵“年去年来洞庭上,白苹愁杀白头人”,及张籍“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闲身”,又爱吟右丞”兴阑啼鸟缓,坐久落花多”,亦可知其用意处。(阙名 《静居绪言》)

乐天称梦得为“诗豪”,又谓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予读其集,唯律绝过人,古诗三卷,风格平弱,雅不足称作者。……其 《游桃源一百韵》,略从陶公诗记引来,中间瞿氏子一段,乃别有称述。后半自言仕进迁谪之事,皆不甚附题,不过求退居、学长生而已。其诗铺写宏富,词意华美,略与元、白长律相似。(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

梦得歌行,咏古皆爽脆,饶别致。五律极精深,惟五古多涩稚处。(胡寿芝 《东目馆诗见》卷一)

薛许州云:“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谓其少变态,如康乐评张平子“虽复千篇犹一体耳”。颖滨晚年令人学梦得,则以为用意深远多曲折处,非乐天能比。(同上)

梦得主怨刺,故胜。《主客图》列之“瑰奇美丽”,尚未觉其典则高而滋味厚也。谓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山谷实具只眼。(同上)

大约梦得才人,一直说去,不见艰难吃力,是其胜于诸家处; 然少顿挫沈郁,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不及杜公。愚以为此无可学处,不及乐天有面目格调,犹足为后人取法也。后来王荆公七律似梦得,然荆公却造句,苦思用力,有足取法处。柳子厚才又大于梦得,然境地得失,与梦得相似; 至其五言,则妙绝古今,非刘所及矣。(方东树 《昭昧詹言》 卷一八)

刘梦得诗稍近径露,大抵骨胜于白,而韵逊于柳。要其名隽独得之句,柳亦不能掩也。(刘熙载《艺概·诗概》)

刘梦得 《天坛遇雨作》,变化奇幻,已开东坡之先声。(施补华 《岘佣说诗》)

刘梦得《金陵怀古》诗“王𤀹楼船”四语, 虽少陵功笔, 不过如是,宜香山之缩手。五六“人世几回”二句,平弱不称,收亦无完固之力,此所以成晚唐也。(同上)

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途乐府; 《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体元晖。若水禽残月,模体文之韵思; 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余或放于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多才也。《女几》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宋育仁 《三唐诗品》)

其诗极似王维,清新流丽,格调自高。长篇间入魏晋,元和诗人自当首屈一指。韩、刘、元、白虽属异曲,未见同工也。稍后有李绅……诗体微似梦得,特逊其高古耳。(丁仪 《诗学渊源》 卷八)


刘禹锡 - 可可诗词网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少年时从皎然学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又登宏词科。曾任太子校书、监察御史等职。顺宗时参加王叔文集团,推行“永贞革新”,试图革新政治,失败后贬为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十年召还,以作诗讽刺执政者再次被贬出,历迁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题材较广泛,抒情诗、讽刺诗、咏史怀古诗都写得好,尤以贬谪期间,寄寓激愤和怀古喻今之作最为有名。善于吸取民歌营养,风格清新明快,雄浑俊爽,精炼含蓄。如富有民歌情调的《竹枝词》,吸收巴楚民歌的优美情调,借用比兴双关等手法言情达意,风格独特新颖,细腻华美,节律和谐,韵调优美,向来脍炙人口。

《全唐诗》存其诗近800首,编为12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登博学宏词二科。及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擢屯田员外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再贬朗州司马。十年始召还,又以玄都观桃花诗讥刺执政,再度外放。后为苏州刺史、迁太子宾客。能文,以诗名世,晚年退居洛阳,与白居易唱酬尤多。有词多首,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云:“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与其诗不甚相远也。刘梦得〔忆江南〕 ‘春去也’云云,流丽之笔,下开北宋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其在斯乎?”

☚ 王建   白居易 ☛

刘禹锡

刘禹锡的文学观念和美学思想既受皎然“文外之旨说”的影响,又特别重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他的文论、诗论大抵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由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引申,刘禹锡不仅认为作者的身世遭际不幸与创作本身有关,诗穷而后工,且与作品的欣赏接受也有关系,即有不幸身世的人,容易与描写哀情的作品产生共鸣,这成了接受美学中的重要命题。刘禹锡还以为,文学是与国运的昌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反映这变化的文学的变化。《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三代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又至列国而病,唐兴复起。”这种把文学与社会生活紧密绾结在一起的美学思想,是他朴素唯物主义史观在文学领域和美学领域里的反映。
由于刘禹锡早年即与皎然交往,为皎然“执笔砚,陪其吟咏”,后又与众诗僧唱和,因此,论诗受皎然影响,倡“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之说。《董氏武陵集纪》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风雅体变而兴同,古今调殊而理异,达于诗者能之。工生于才,达生于明,二者逐相为用,而后诗道备矣。”又说:“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晚年更提倡自然冲和、言近旨远的美学风格,尽得风流,又无迹可求。《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赠》说:“郢人斤斲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正表现了这种美学理想。
出于对佛理和释子的理解,刘禹锡还论述了僧人诗歌产生的根源和特点。《秋日过洪举法师院送归江陵序》说:“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踵焉。”心虚神静,体察事理,其创作特点必然与凡俗夫子有所不同。他说:“因定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从离欲方寸虚,得景有所泄阐述僧人诗歌的发生,不仅对韩愈诗发于“羁旅草野”说是一个补充,也是一个重要发展,具有填补这方面空白的意义。他的创作,不仅数量丰富,题材风格多样,多干预现实社会政治的作品,如《再游玄都观绝句》、《百舌吟》、《飞鸢操》、《昏镜词》、《贾客词》等,还写了大量自然清新,含思委婉,气格健拔的作品,多方位地体现了他的美学理想。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祖籍中山(今河北省定县)。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先佐杜佑于淮南,后授监察御史。顺宗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参与王伾、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人称“二王、刘、柳”。王叔文失败后,贬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途中改贬郎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九年后召还京都,因赋《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怒权贵,被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后再次外放连州、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因宰相裴度荐,回洛阳,任主客郎中。次年召入长安,为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出为苏州刺史,移汝州、同州刺史。文宗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会昌二年,卒于洛阳。
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格调高亢,意向简括,气骨桀骜;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刘白唱和集解》)。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全唐诗》编其诗为十二卷。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代重要诗人、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梦得。《旧唐书》载曰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实际上是洛阳人。贞元九年(793)第进士,登博学宏词科,辟为杜佑掌书记,贞元(785—804)末为鉴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参谋议,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叔文败,贬连州刺史,在道更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召还,宰相欲置之郎署,时梦得有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改授连州,徙夔、和二州。久之征入,拜主客郎中、分司东都。时裴度欲令知制诰,荐为礼部郎中集贤院直学士,度罢,出为苏州刺史,徙汝、同,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841—846)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赠户部尚书。梦得“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积极参加“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的永贞革新,虽两度远贬荒州,亦不肯屈从流俗。梦得才学丰赡,能诗善文,其诗沉着稳练,风调自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称梦得为“诗豪”。文名亦重于当时,但为诗名所掩,章太炎论文,以韩愈、柳宗元、吕温、刘禹锡并称。梦得一生困顿,郁郁不自聊,吐辞多托讽幽远。其赋立足现实,多说理成分。刘禹锡赋作多为新体,现存11篇,律赋仅1篇,《全唐文》见载。有《山阳城赋》、《砥石赋》、《秋声赋》、《问大钧赋》、《何卜赋》、《楚望赋》、《伤往赋》等名篇。律赋为《平权衡赋》。著有《刘梦得文集》40卷。

☚ 刘子翚   江采蘋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刘禹锡自幼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浏览诸子百家。童年时代曾经到吴兴陪侍诗僧皎然、灵澈吟诗,得到他们的指点,并为权德舆所器重。他后来一直对江南保持着良好的印象,自称“江南客”。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后又登博学宏词科。初为太子校书,累迁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前后二十余年,始入朝作客郎中。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刘禹锡工诗文,与柳宗元交往甚密,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其诗今存约800余首,内容比较丰富。首先,他认真吸取民歌的营养,创作了一批反映下层社会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好诗,如《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踏歌词》等。其次,刘禹锡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等,表现对当政者的极端蔑视,显示自己坚强不屈的斗争意志。《飞鸢操》、《聚蚊谣》等,借助咏物,揭露黑暗丑恶的现实,讽刺蝇营狗苟的群丑。笔锋犀利,雄浑爽朗。再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诉说自己不幸遭贬,感情亦颇为深沉。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被人视为含有新陈代谢的哲理,故常为引用。此外,他的怀古诗也很著名,《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等,感慨历代兴亡,世事变迁,流露出对当时王朝衰微的哀叹,寓意深远,沉郁苍凉。
刘禹锡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最大。其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刘禹锡的赋今存11篇,其中《山阳城赋》是写重大的政治、历史问题的。然他的多数赋是从个人的升沉哀乐着想而拓展开去。如《砥石赋》、《问大钧赋》等。刘赋的一个较普遍的缺点,即说理成分过多,时伤浅露。但也有精警之作,如《秋声赋》、《谪九年赋》。《秋声赋》是为和李德裕而作,李的原作有悲秋叹老之意,故前面亦就此着笔,但作者却用“异宋玉之悲秋”二句兜转过来,指出李的悲秋感与宋玉、潘岳根本不同,实际是说,人应该为建立功名而爱惜时光,这就把原作的思想境界提高了。

☚ 韩愈   白居易 ☛

刘禹锡772—842

唐朝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祖籍河南洛阳,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字梦得。共著作今有《刘禹锡集》。刘禹锡法律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不是研究法律、法律规范本身的结构,而是侧重于探讨法与哲学、宗教、政治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分析法制。在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贯以天人关系表现出来,刘禹锡分析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后,提出法制是人与自然界对应的根本点。刘禹锡认为,天人各有所长,天的功能在于生长万物,其间强胜弱败的自然规律在发挥作用,人的职能在于治理万物,其间判断是非善恶的法制原则在起作用,依靠法制,人能胜天,从世界观的角度论证了建立法制的必要性。充分肯定法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类只有建立和运用法来维护真理,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他把法运行的好坏与政治清明与否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法的实施分为三种情况,在大力推行法制的情况下,人们行为有标准,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非均有公论,赏罚得当,福以善取,祸以恶召。若法制稍有松驰,则是非混淆,赏罚不明,人们难免对自身的力量和命运产生怀疑,容易走向神学。而在法制大大松驰,是非完全颠倒的情况下,奸佞得赏,贤良受罚,人们必然要对自己的力量和命运失去信心,而祈命于天,陷入宗教迷信。因此,刘禹锡力主推行法制,并以砥石为喻进一步指出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他说“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法以砥焉,化愚为智。”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曾与王叔文、柳宗元等,提出政治改革,反对因循保守。后因革新失败而被贬。他对医学有所研究,强调“一物足了病者”的单方及验方治疗疾病,又重视广大人民群众中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认为“医拯道贵广”。他把自己平素向卖药摊上学到的方法,从乡村老妇访问得来的经验,经过亲自观察试验,择其治病效果好的,编成《传信方》,流传颇广。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贞元间进士。中山(今河北省)人。一说今河南洛阳人。一说今江苏徐州人。著名诗人。笃好医药,为很多人治过病,很重视收集民间治病的经验。曾奉诏修《本草经方》。著有《传信方》行世。

刘禹锡

中唐时期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生于772年,卒于842年。贞元九年(793)中进士。他的哲学论著《天论》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他的诗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诗经》的传统,有不少独特风格的优秀诗篇。特别是《竹枝词》、《浪淘沙》以及政治讽刺诗《聚蚊谣》、《百舌吟》等,语言生动,风格清新,观点鲜明,讽刺辛辣。刘禹锡存诗约800余首。《全唐诗》编录其诗12卷。《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现通行集本有《刘宾客文集》等。

刘禹锡
主要责任者: 卞敏,卞宁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180 千字
页码: 1-24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825.6
语种:中
定价:23.00
出版时间:2013-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丛书责任者:宋林飞
丛书责任方式:总编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56条词条。
被引频次:4
刘禹锡

060 刘禹锡

认为世界万物由气而生,分类成群,“乘气而生,群分汇从。植类曰生,动类日虫,倮虫之长(指人),为智最大”。主张元气分阴阳,产生雨露雷风等运动。“天之有三光悬寓,万象之神明者也,然而其本在乎山川五行。浊为清母,重为轻始。两位既仪,还相为庸(用)。嘘为雨露,噫为雷风。”认为天与人都是有形之物。“天,有形之大者也; 人,动物之尤者也。” 以 “理”、“数”、“势”阐明事物的客观规律。认为“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数存而势生”,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主张“数”与“势”“附乎物而生,犹影响也”。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认为人与天,即社会与自然的职能不同,“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 天人交相胜。”提出“物壮则老,及唯其常,否终则倾,亦不可长”的看法。

☚ 李翱   柳宗元 ☛

刘禹锡

100 刘禹锡

唐思想家、文学家。著作有《天论》。认为天和人都是有形之物,天由元气分阴阳,产生雨露风云运动,万物由气而生,分类成群,人是各类物中智最大者,并指出“空”“无”也是物。以“理”、“数”、“势”说明事物运动规律,认为 “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而势生”,“以理揆(度量)之,万物一贯也”(《天论》下)。他提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伦理观。认为人与天,即社会与自然职能不同,要各自发挥其职能优势,并互相作用,“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事非”(《天论》上),批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强调不能循往以御变,提出万物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观点。

☚ 韩愈   柳宗元 ☛

刘禹锡

071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出生于苏州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进士,官太子校书。与柳宗元等人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九年后被召回,因赋诗触犯权贵,再贬播州,改连州,后历迁夔州、和州、苏州、同州等地刺史。后入朝为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其诗作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诗风沉着稳练,格调自然,而诗律精切,不愧“诗豪”之称。善于向民歌学习,所作《竹枝词》等极富生活气息,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咏史吊古之作如《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等精警含蓄,颇多发人深省之笔。其散文也很有成就,《天论》3篇、《因论》等皆可观。唐韦绚编有《刘宾客嘉话录》,追记长庆年间听刘禹锡谈话的内容。撰有《刘梦得文集》,今人瞿蜕园有 《刘禹锡集笺证》。

☚ 韩愈   白居易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Yiu Yuxi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德,洛阳人。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他自幼好学,遍览经史。贞元九年(793)与柳宗元同登进士榜,后加入“二王”集团进行“永贞革新”,半年后失败,被贬为郎州司马,后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前后二十余年,晚年回朝作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齐名,称“刘柳”、“刘白”。他的诗继承《诗经》的美刺传统,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反映中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如《聚蚊谣》、《飞鸢操》、《百舌吟》等,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笔锋犀利,淋漓痛快。他作的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的诗,历来为人称道。他在逆境中不肯屈服,常作诗自我激励,甚至到晚年还写“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这样激动人心的句子。他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写出“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样富于哲理的警句。他坚持理想,写出“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样的豪言壮语。他的《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金陵五题》、《乌衣巷》等咏史诗,寄意深远,沉郁苍凉,警迈超拔,韵味无穷,不仅思想水平很高,艺术技巧也十分纯熟,据说白居易读了《西塞山怀古》,曾为之搁笔罢唱。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认真吸取民歌营养,创作不少仿民歌体的乐府小章,如《竹枝词》、《杨柳枝词》,描写妇女爱情、劳动生活和地方风物,笔触细腻,词浅意深,清新流畅,音调和美,是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具有取境优美、韵律自然、精练含蓄的特点,被白居易誉为“诗豪”。刘禹锡是中唐古文化运动的参加者,其论说文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曾自诩:自己所长在“论”,而韩愈所长在“笔”,其文具有辞藻美丽、题旨隐微的特点。有《刘宾客集》。

☚ 柳宗元   杨巨源 ☛
刘禹锡

刘禹锡772 —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贞元九年 (793年)进士,又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史。加入王叔文集团,参与“永贞革新”,升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革新失败,牵连坐罪,被贬为郎州司马。十年后召入长安,受宰相武元衡排挤,又因作诗讥刺新贵,复出为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世称刘宾客。刘禹锡是中唐著名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齐名,称“刘柳”、“刘白”。他以鲜明的爱憎感情,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如《百舌吟》、《聚蚊谣》等,用寓言托物的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臣、宦官,笔锋犀利,淋漓痛快。他的怀古诗,历来为人称道,如《金陵五题》、《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等,令人一唱三叹。白居易赞《金陵五题》第一首说:“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刘禹锡对诗歌语言很讲究,而且注意学习民间歌谣,他的好诗很多,佳句屡见,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其三)等。刘禹锡的诗歌不事铺叙而讲究精练,不主浅露而强调含蓄,具有取境优美、韵律自然的特点,被白居易誉为“诗豪”。

☚ 唐宋八大家   大历十才子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Liuyuxi

唐代著名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少聪敏好学,博览群书。贞元九年(793)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屯田员外郎、连州刺史等职。晚年任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刘禹锡是中唐时进步的思想家,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积极参加了“永贞革新”,并成为这一革新集团的骨干成员,革新失败后,被贬官放外任达二十余年。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存诗八百余首,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他继承《诗经》的美刺传统,不少诗直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如《飞鸢操》等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宦官;《戏赠看花诸君子》等讥刺新贵;《昏镜词》、《武夫词》等揭露当权者之昏愦;而《平蔡州》等则歌颂朝廷平定藩镇叛乱。他的怀古和抒写身世之慨的作品如《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向为人们称道;他的仿民歌体的《竹枝词》在当时诗坛引起很大反响。当然,他的诗歌也有不少酬唱和流连光景之作。其诗精炼概括,不事铺陈;力求含蓄而不主浅露;崇尚风骨,意境优美,韵律自然,风格独具;众体兼擅,尤长七绝。刘禹锡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议论文成就最高,《天论》三篇为其重要的哲学著作。其小文《陋室铭》更是家传户诵。其散文辞采壮美,旨趣深隐,很有特色。宋谢采伯《密斋笔记》曰:“唐之文风,大振于贞元、元和之时。韩、柳倡其端,刘、白继其轨。”可见其散文的地位和影响。有《刘宾客文集》传世。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刘禹锡诗文选注》可参考。

☚ 韩愈   白居易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他是唐代著名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刘禹锡自幼便接受教育,读书很勤苦。公元793年,刘禹锡登进士第。两年后,授太子校书,后因父丧,丁忧居家。公元802年,刘禹锡任监察御史。公元805年,顺宗即位,重用王叔文,进行改革,刘禹锡成为革新集团核心人物,与王叔文、王伾、柳宗元起被称为: “二王刘柳”。后改革失败,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司马,史称“八司马”,刘禹锡贬在朗州。10年后召还长安,因游玄都观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犯执政,复遭贬,先后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回长安,做《再游玄都观》,讽刺味更强。晚年迁太子宾客,故世称“刘宾客”。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很高,而且是多方面的。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以律诗、绝句为工,乐府小诗尤为著名。刘禹锡的诗多用比兴手法,或借史讽今,或暗有寄托,风格劲拔,多慷慨之气,词浅意高。《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均为传世佳篇。刘禹锡还学习民歌,创作了《杨柳枝词》、《竹枝词》等,开朗流畅,情致宛转。
刘禹锡的散文以论证博辨、说理透彻见长,在中唐散文诸家中独具一格,别呈异彩。名作有《天说》、《祭柳员外文》等。

☚ 皮日休   杜甫 ☛

刘禹锡

唐文学家、哲学家。哲学上主元气说,认为万物由气而生。提出“天与人交相胜”之论,认为自然“生万物”,人则“治万物”。另主张万物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参见“文学”中的“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一带)。贞元进士,登博学宏辞科。后官监察御使,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又历任连州、虁州、和州刺史。后又入朝为主客郎中,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工诗文,与柳宗元相交甚笃,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常相唱和,亦称“刘白”。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哲学著作。其诗多政治色彩,笔锋犀利,雄浑爽朗;又有描写爱情、劳动及风物的乐府小章,清新细腻,流畅优美;晚年所作,多安逸闲适之篇。有《刘宾客集》。参见“哲学”中的“刘禹锡”。

刘宾客文集/刘宾客文集/刘梦得文集/刘禹锡集

☚ 韩愈文选   刘宾客文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为匈奴族后裔。其七世祖刘亮迁洛阳,始改汉族。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即出生于嘉兴。贞元九年(793),他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博学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进入仕途,后任京兆府渭南主簿,擢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事败,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奉召还京,因诗作得罪执政,外放为连州刺史,后连刺夔州、和州。大和二年(828),拜主客郎中,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官终检校礼部尚书。有《刘梦得文集》40卷传世。刘禹锡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他又是唐代古文运动积极参加者,主张文章应是“见志之具”,提倡“文非空言”,“文之细大视道之行止”。其文章大致分二类,一是专题性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等方面,如《天论》、《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等,特点是引征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是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华陀论》、《辨迹论》、《明贽论》等,特点是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有一定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柳宗元评其文章“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刘禹锡散文辞藻美丽、题旨隐微的风格。

☚ 李翱   白居易 ☛

谪居作赋/悔改文卷

☚ 精著《策林》   谪居作赋 ☛

刘禹锡liú yǔ xī

《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荜茇(5)。人名。唐代文学家。字梦得。唐代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以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其诗歌,风格通俗流利,多感伤愤时之作。兼通医理。著有《传信方》、《刘梦得文集》。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今河南省洛阳市) 人。德宗时举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太子校书,调京兆尉南县主簿,擢监察御史。顺宗立,超拜工部屯田员外郎,与柳宗元一道,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王伾领导的政治改革,时号二王、刘、柳。宪宗即位,贬连州刺史,未至,道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召还授连州刺史。后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诸朝,历任夔州、和州、苏州、汝州、同州等刺史,授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刘禹锡在文学上以诗闻名,当时有“诗豪”之誉。他善于运用此兴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如著名的 《游玄都观》二诗,以桃花之盛衰喻政治风云之变幻,锋芒毕露,直指权贵,表现出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和豁达乐观的精神。他的许多名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等,也都引喻贴切,既饱含真情,又富于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刘禹锡还善于向民歌学习,创作了许多摹仿民歌风格情调的作品,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因素。在哲学上,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同批判天命有神论,著《天论》上、中、下三篇,提出 “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 的观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其著作有《刘禹锡集》。

☚ 李翱   刘瞻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代杰出诗人。字梦得。祖籍中山 (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 (793) 与柳宗元同登进士第。初为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管书记,后入为监察御史。以所参与之“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 (今湖南常德) 司马。十年后召回京师,不久因作诗“语涉讥刺”,又贬为连州 (今广东连县) 刺史十二年。为支持柳宗元《天说》,作《天论》,本荀子“人定胜天”思想,提出 “天人交相胜”观。诗风豪放旷达,独显哲理领悟。两次由贬所应召回京,两次以游玄都观看桃花之诗嘲讽权贵。以是有“诗豪”之称。居朗州期间,勤政亲民,学习民歌体,作《竹枝词》多首。所写《插田歌》、《畲田行》、《竞渡曲》、《采菱行》等诗歌尽写民间生活内容,在民间广泛流传,以致“武陵奚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旧唐书·刘禹锡传》)

☚ 柳宗元   王璘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后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在哲学上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主张区别“天之所能”和“人之所能”,天能生万物,人能治万物。又指出: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 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论》)同时分析了“人之能胜天之实”,即人之所以能胜天的根据。驳斥了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著作编为《刘禹锡集》。

☚ 慧能   柳宗元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人。自称汉中山王之后。贞元进士。初为太子校书,后迁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革集团,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迁连、夔、和等州刺史。晚年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有《刘宾客集》。与柳宗元、白居易交往密切,文亦齐名,人称“刘柳”、“刘白”。其诗政治色彩颇浓,如《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都观绝句》,锋芒直指当朝新贵; 《飞鸢操》、《聚蚊谣》等,托物作喻,嘲讽奸佞; 《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以前车之鉴警诫当世。其仿民歌所作的《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爽朗率直,含思委婉,别开生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向为人传诵。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有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深沉的诗思中含蕴意味无穷的哲理,历来为人称道。他的诗雄浑坦宕,音节响亮,语言晓畅,意味隽永,时人称之为“诗豪”。

☚ 韩愈   李绅 ☛

刘禹锡772~842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年间连登进士、弘辞2科。授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朗州司马。后因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其《天论》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因果报应说和天人感应说。还提出任何事物都不能“逃乎数而越乎势”。其诗作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方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富有民歌色彩,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刘禹锡(772—842)liúyǔxī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重视民间防治疾病的经验, 编有《传信方》。

刘禹锡772~842Liu Yuxi

famous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also called Liu Mengde.Works: Rhapsody on the Sounds of Autumn,Willow-Branch Lyrics,Roaming to Peach Blossom Spring,Being Banished Nine Years,The Whetstone,Bamboo-Branch Lyrics,etc.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一说其先世为匈奴独孤氏。河南洛阳人,一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北魏东雍州刺史※刘亮七世孙。生于浙江嘉兴。贞元九年(793),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精于古文,善五言诗。初事淮南节度使杜佑,典记室。后随佑入朝,为监察御史。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割据势力。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永贞元年(805),叔文失败后,坐贬连州刺史,未及至,再贬朗州司马。后历官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连、夔、苏、汝、同等州刺史。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会昌(841—846)初,加检校礼部尚书。卒,赠户部尚书。和柳宗元交谊甚笃,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颇多,并称“刘白”。为人性情豪迈,善写带有政治色彩讽刺诗,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故又有“诗豪”雅号。其诗语言生动,风格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其中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诗句更是脍炙人口。但晚年部分作品,也流露出安于闲适等消极情绪。所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著作。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认为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驳斥了当时的“因果报应”、“天人感应”论等。有《刘梦得文集》(或作《刘宾客集》)。参见“刘禹锡集”(867页)。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贞元进士。授监察御史,参与王叔文等政治革新,擢屯田员外郎、判度友。反对宦官和主张削藩。叔文败,被贬为连州(今广西连县)刺史。后因裴度力荐,又历官礼部侍郎、集贤直学士,汝、同等州刺史。迁太子宾客,亦称“刘宾客”。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其诗语言生动,风格清新通俗,善用比兴手法。与柳宗元相交甚笃,世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合和甚多,又称“刘白”。所著《天论》三篇,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及辩证法哲学著作。后期对佛学有神论表现了妥协态度。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3

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一说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贞元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和柳宗元等同参加主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后任连州、和州刺史。晚年回到洛阳,迁太子宾客,官终检校礼部尚书。诗通俗流利,讽刺诗感愤伤时。名作有《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晚年与白居易过从甚密。《插田歌》和《竹枝词》、《柳枝词》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小诗《视刀环歌》、《秋风引》意味雋永,也很流传。哲学上,是著名的朴素唯物论者。《天论》阐发了无神论思想,有进步意义。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诗人、哲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河北定县)。生长于江南,贞元进士,与柳宗元同榜。后入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随佑入朝,为监察御史。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革新失贬,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朗州期间,借鉴当地民间歌谣,创作了优美的《竹枝词》。元和十年(815)召还长安,因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触怒权贵,再贬连州刺史,并连刺数郡。文宗大和二年(828)自和州刺史召回长安,又作《再游玄都观绝句》以谴讽。此后,历官礼部郎中、集贤殿学士,苏、汝、同诸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很深,人称“刘柳”,后在东都,多与白居易唱和,也并称“刘白”。禹锡胸怀大志,却屡遭贬黜,因而,其诗多桀傲之气,常借咏史咏物来讽喻当时政治的腐败,发泄胸中愤郁之情。他的诗,雄浑爽朗,节奏和谐响亮,有“诗豪”之称。有的作品具有民歌的特色,艺术感染力很强。在哲学思想上,他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重要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继柳宗元的《天说》进一步阐述了无神论思想,提出“天人交相胜”的学说。反对天命论,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的唯物论并不彻底,后期对佛学有神论表现了明显妥协。有《刘梦得文集》。(参考图359、360)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中山(治今河北定州)人。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任监察御史。后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友情深厚,人称“刘柳”。二人继承和发扬了荀子,特别是王充的“元气”一元论思想,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进行了批判。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提出天人交相胜与还相用的天人观,即天与人互相争胜而又互相利用,是世界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规律。(2) 提出人为动物之尤的人贵论。(3) 论述了感知与思维的关系。(4) 在情欲心理方面,主张节欲,反对纵欲,重视人类的基本需要,即物质需要。主要著作有《刘禹锡集》。

☚ 李翱   柳宗元 ☛
0000153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