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华稻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华稻蝗Chinese riee grasshopper

为害水稻为主的多食性蝗虫。学名Oxya chinensis(Thunberg)。直翅目,蝗科。广泛分布于亚洲各产稻国家和地区,以及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毛里求斯、新不列颠岛(西南太平洋)等。中国南北各稻区,均有发生。除为害水稻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外,还加害豆科、旋花科、锦葵科、茄科等多种植物。稻蝗属常见种尚有小稻蝗、山稻蝗、长翅稻蝗等。1932年江苏、浙江两省曾有普遍发生损失较大的记载。50年代中后期起,因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加强越冬防治,并开展药剂防治,虫口密度逐渐下降,基本控制为害。70年代后局部稻区又有回升趋势。成虫、若虫食叶成缺刻,严重时全叶吃光,仅留主脉;穗期咬食穗颈、小枝梗和嫩谷粒,造成断梗、白穗;黄熟时稻蝗用后足弹落谷粒,损失颇大。
成虫体长16~40毫米,雌虫比雄虫约大一倍。体黄绿,头胸部两侧自复眼后方至前胸背板后缘,各有一褐色纵带,前胸腹板突圆锥形,略向后倾斜。前翅前缘绿色,其余淡褐,翅长超过后足腿节末端。雄虫尾须近圆锥形;肛上板短三角形,平滑,无侧沟,顶端呈锐角。雌虫腹部第二至三节背板侧面的后下角呈刺状,有时第三节刺不明显。卵长约3.5毫米,宽1毫米,长圆筒形,中央稍弯,深黄色,外包褐色胶质卵囊,略呈椭圆形,前端平截,后端钝圆,囊内有卵10余粒至100粒左右,多数30粒许,斜列成2纵行。若虫5~6龄。1龄淡灰绿色,头大高举,触角13节;2龄绿色,头胸两侧的黑褐色纵纹开始显现,触角14~17节;3龄淡绿色,头胸两侧的黑褐色纵纹明显,沿背中线具明显淡色中带,触角18~19节,翅芽微露,后翅芽圆形;4龄触角20~22节,翅芽转为三角形,长不超过腹部第一节;末龄触角23~29节,翅芽伸达腹部第三节。
中华稻蝗在浙江杭州、江西修水、湖南黔阳及以北地区,即29°N以北,年生1代; 由此以南,年生2代。各地均以卵块在田梗、堤坝、荒地等土中1.5~4厘米深处及杂草根际、稻桩株间越冬。越冬卵孵化期广州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南昌5月上中旬,湖北汉川5月中下旬,北京6月上旬,吉林公主岭则为7月上中旬。羽化期在广州为6月上中旬,南昌7月上中旬,汉川7月中下旬,北京8月上中旬,公主岭则在8月中下旬。一年两代区二代成虫多在9月间羽化,各地差异不大。成虫死亡日期,一代区多数在11月,二代区则分别在8月上中旬及12月中下旬。成虫寿命达59~113天,一般3个月左右,产卵前期25~65天。卵期一代区6个月左右,二代区第一代为3~5个月,第二代不到1个月。若虫期42~55天,最长达80多天;5~6龄为主,少数7龄。多在早晨羽化,闷热夜晚有扑灯习性。羽化后约经15~45天开始交配,一生可交配多次。交配时间因气温高低而异,10月初以前多在6~10时及16~19时,10月上旬以后则以中午为多。卵成块产于土下,田埂上尤多。一年两代区,二代卵部分也可产于稻丛基部和稻叶上,每雌虫可产卵1~3块。初孵若虫多取食杂草,3龄后则转向稻田边行为害,并逐渐扩散至全田。卵期天敌有芫菁幼虫和步甲;若虫和成虫期天敌有蜻蜓、螳螂及青蛙、蜘蛛、鸟类、寄生菌等。开垦荒滩、荒地,可消灭稻蝗发生基地;春耕沤田时,宜随之清除浮在水面的稻蝗卵块。如需药剂防治,宜掌握在3龄若虫前,尚集中在田边或杂草上为害时进行,可用马拉硫磷、敌百虫等叶面喷施。在大面积荒地、荒滩上用药,应先从靠近农田处开始,防止稻蝗迁入田内。

中华稻蝗small rice grasshopper

Oxya chinensis(Thunberg),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分布于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东南亚、澳大利亚、夏威夷、毛里求斯、巴布亚新几内亚、俄罗斯也有分布。寄主有水稻、麦类、茭白、芦苇、游草等。成虫体长 18.3~39.5 mm,前翅长14.0~31.5 mm,黄绿或绿色,头顶两侧复眼后方沿着胸背板侧片的上端,各有褐色纵纹一条,前胸腹板具锥形瘤状突起。若虫有6~7龄,末龄若虫体长33 mm,绿色,翅芽伸出腹部第3节。江苏、浙江等省一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卵块多产于稻田田埂及附近的荒草地,也有的产在稻茬中。1、2龄若虫群集以杂草为食,3龄开始趋向稻田为害,咬食稻叶、茎秆和谷粒。防治可打捞田中浪渣消毁卵囊,蝗蝻扩散前喷洒农药。

中华稻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