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漳、卫河
卫河是豫北最大的河流,跨晋、豫、冀3省,河南境内河长286.5公里。卫河左岸支流均来自太行山东麓,源短流急;右岸为平原区。河床比降上陡下缓,中下游因受黄河泛滥影响,河槽窄小,堤防残缺,河底比降在1/8 000~1/10 000之间,泄洪能力很小。据近200年统计,卫河出现较大洪水30次,平均7年一次。
1949年后,干流和29条支流多次进行治理。1949年,浚县培修了6处险堤,汲县(现卫辉市)加固了46处险工。1955—1956年培修加固淇门至道口段的确保河堤,完成土方284万立方米。1956年卫河上游大洪水,堤防漫决,淹地面积40.6万公顷,灾后进行水毁修复,完成土方500多万立方米;卫河右岸修建第二道堤防,从浚县咀头村至清丰县苏堤村全长59.2公里。1958—1960年开挖引黄共产主义渠,自秦厂向北经汲县小河口村至浚县老观咀入卫止,全长172.7公里。1962年停止引黄后,共产主义渠起了排洪河道的作用,使共产主义渠与卫河在小河口以上洪、涝分流,减少了洪水对共产主义渠南岸和新乡市区的威胁。1962年完成卫河新乡县合河镇至汲县下马营段约63公里的清淤和裁弯工程,使卫河缩短11.86公里。
1963年8月,漳、卫河流域特大暴雨,致使卫河干支流堤防漫决330处,总长约130公里,受灾面积达60.23万公顷,新乡、安阳2市城内水深0.2~0.5米。灾后立即组织堵复55处较大决口,培修加固16处漫溢堤段,退建9处卡水段河堤,整修、扩建12处较大护岸,完成土石方约700万立方米。
1966—1969年,对卫河淇门至老观咀81.3公里河段进行清淤和裁弯,共完成土方1 002万立方米。1972—1976年三次引黄济津后,卫河淤积严重,1978—1980年对卫河西孟姜女河口至小河口村的69.3公里河段进行清淤,完成土方430万立方米;又对汛内沟口至徐万仓段的117公里河段,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治理,共修堤123公里,水下疏浚68.8公里,裁弯13处,缩短河长23公里,完成土方4 393万立方米。1981—1983年又进行河堤包淤31.5公里,维修河堤52.6公里,配套、改建河道上各类建筑物,完成土石方148.3万立方米。
1981—1982年再次经卫河向天津送水,淤积严重,之后,对卫河西孟姜女河口至老观咀长146.5公里河段进行清淤,完成土方882万立方米,使卫河中、下游的分段安全泄量达到:共产主义渠合河至小河口为1 500立方米/秒;淇门至老观咀段,卫河和共产主义渠合计750~1 000立方米/秒;卫河老观咀至汛内沟口为1 500立方米/秒;汛内沟口至安阳河口为2 000立方米/秒;安阳河口以下为2 500立方米/秒。
1993—1994年新乡市集资一亿多元对卫河新乡至卫辉段进行全面治理,包括河道清淤60.5公里,卫辉段改道,新乡市区段衬砌6.88公里,修建西孟姜女河口防洪除涝闸,共完成土方625万立方米,混凝土及砌体10.9万立方米。
卫河中、下游有若干天然洼地,卫河大水时自然漫溢滞洪。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将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广润坡、水滩坡5处坡洼扩建为正式行洪滞洪区,合计滞洪面积552平方公里,蓄洪量为5.42亿立方米。1960年开挖共产主义渠,白寺坡滞洪区被共产主义渠分割为二,西部滞洪区改名为共西行洪区。历年来,在这6个行滞洪区内进行卫河堤防加固、修建扩建隔堤和围村堤、修建救生庄台、堵复太行堤缺口、修建溢洪堰退水闸及桥涵等工程,完成土方400多万立方米。
卫河主要支流淇河、汤河、安阳河仅在大水年后进行过一些河堤培修和险工护岸。从50年代到80年代先后按3年一遇除涝、10年一遇防洪的标准,治理了沧河、蒋沟、新河、大狮涝河、东、西孟姜女河、浚内沟等30余条支流。
新中国成立后,在支流上先后修建了17座中型水库,较大的有小南海、彰武、南谷洞、弓上、汤河、宝泉、石门等水库。1989年安阳河小南海水库大坝加高3.2米,扩建为大型水库,2000年洪水校核库容为1.0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48亿立方米。1963年后,相继对彰武、南谷洞、汤河、琵琶寺、塔岗等中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续建完成宝泉、马鞍石中型水库。17座大、中型水库合计校核库容5.9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13亿立方米。
卫河支流漳河南支浊漳河源出山西省平顺县,石城候壁断以下为豫、冀两省的界河,于安阳县南阳城入河北省。浊漳河上游主要为山丘区,河深流急,洪水含沙量较大。浊漳河在河南省内的汇流面积只有606平方公里,但由于浊漳河石城以上辛安段有稳定的大股泉水出露,为两省发展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
漳、卫河流域的农业灌溉,山丘区大都从河道引水为主,结合中小型水库调蓄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型式;平原区以井灌为主,从河道引水补充的“井渠结合”灌溉型式。在著名的引漳3大灌区和引黄人民胜利渠灌区。
漳南灌区是幸福、万金等5个灌区的群称。幸福渠原是战国时代引漳十二渠的一部分;安阳河(洹河)万金渠创自唐代;洹南、洹东、汤河3灌区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灌区。1959—1970年兴建漳河岳城水库的同时,河南省开挖漳南总干渠,从北到南把幸福、万金、洹南、洹东、汤河5个灌区联成一个多水源的漳南大型灌区。漳南总干渠从岳城水库引水,设计流量70立方米/秒,全长28.62公里,设计总灌溉面积8万公顷。幸福渠、万金渠从总干渠分水,向安阳市区、安阳县和汤阴县送水;总干渠及安阳市区退水入安阳河,洹南、洹东灌区从郭盆拦河闸以上引水,灌溉安阳、内黄2县;总干尾接“五六”建设渠,为汤河灌区送水。漳南灌区骨干工程基本建成,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本地水资源。
著名的林县红旗渠灌区兴建于1960—1979年,总干渠于山西省平顺县浊漳河候壁断下引水,经山西省境内19公里,盘山而行,到达林县姚村,全长70.6公里,设计流量20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3.13万公顷。总干渠尾设3条干渠,以一干渠为最大,沿太行山东麓南下,与淅河灌区北岸英雄渠相会合。总干渠以上浊漳河支流露水河上已建成南谷洞水库,总库容7 7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 320万立方米,可在浊漳河枯水季补充灌溉水源。灌区内修有大小塘、池,用以引洪蓄灌,总蓄水量可达2 000万立方米。
跃进渠灌区位于红旗渠灌区以东,也是引浊漳河水灌溉。1958年开工,1974年基本完成,渠首在林县左城,总干渠经河北省涉县境,至安阳县李珍止,全长40公里,设计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下设南北两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2万公顷,主要灌溉安阳县西部山丘区。
由于漳河水资源纷争不断发生,1989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设局统管漳河水资源、岳城水库和豫、冀两省在浊漳河上的引水口门,并按国务院批准的漳河分水方案,分配48%的从山西下泄的漳河水资源给河南省。
群库灌区是辉县市北部的大型灌区,由卫河支流上的宝泉、石门等中、小水库群联合供水。1972—1976年先后完成北干渠、东干渠,长度分别为44.8和47.6公里;1979年完成连接宝泉和石门两个中型水库的西干渠,长26.1公里。
卫河流域内的大型引黄灌区有人民胜利渠灌区和武嘉灌区,都在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以上沁河入黄处引水。
人民胜利渠兴建于1950—1952年,渠首设计引水流量55立方米/秒,滩区引渠长约2公里,穿黄河大堤张菜园闸后,总干渠平行京广铁路向北至新乡市退水入卫河,全长52.7公里,下设干渠、分干渠11条,设计灌溉面积5.9万公顷,灌区包括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卫辉和新乡市郊。1972—1976年和1981—1982年数次引黄济津都是通过人民胜利渠引水,送入卫河,向天津送水。近年来,人民胜利渠利用灌区灌溉间歇,扩大对灌区外的延津、滑县的补水面积约3.33万公顷。
武嘉引黄灌区1958年从共产主义渠渠首闸引水,1961年停灌。1975—1992年对灌区进行改建、续建,从人民胜利渠引渠末端建闸引水,穿黄河大堤后,总干渠沿共产主义渠向北,全长25.2公里,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秒,下设2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2.4万公顷,涉及武陟、获嘉、修武3县。
漳、卫河流域内尚有一些开发较早的灌区,如淇县的民主渠、浚县的天赉渠,均创建于中华民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灌区得到了整修改善和扩建,并新建了一部分新的中型灌区。至1994年,漳、卫河流域内灌溉总面积已达48.66万公顷,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7.6万公顷,占97.8%,林、果等其他灌溉面积1.05万公顷。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5个,其中2万公顷以上大型灌区6个;0.66万~2万亩中型灌区6个,0.066万~0.66万公顷小型灌区13个,合计有效灌溉面积10.52万公顷,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22.1%,渠道绿化长度1 819公里,粮食播种面积14.01万公顷,总产量129.14万吨,棉花播种面积0.86万公顷,总产量1.53万吨;水库养鱼水面1 242公顷,年捕鱼量97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