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成效
10多年来, 全省坚持组织科技队伍下乡, 分级举办科学实验示范基地 (基点),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突出表现在:
(1)促进了农业科学研究, 取得了一大批实用技术成果。各基地围绕不同时期区域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 坚持不懈地开展试验研究, 共取得200余项实用技术成果, 其中40多项获省部级奖励。这些面向生产实际的技术成果,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弥补了室内研究成果的不足, 深受群众欢迎。合阳甘井基地80年代研究提出 “氮磷配合、以磷促根、以根调水”旱作农业新理论,使渭北旱原小麦亩产由不足100千克提高到200千克左右, “八五” 又提出旱地小麦 “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保墒栽培新技术, 连续4年创出亩产400千克以上的高产纪录, 在全国旱农区率先实现1毫米降水生产1千克小麦, 引起了科技界的轰动。洛川苹果基地经过多年观察试验, 发现了抗寒、耐旱苹果矮化砧木, 解决了旱地苹果矮化技术难题, 为旱地苹果早果、丰产、优质奠定了基础, 受到国务委员宋健同志的高度赞赏。
(2) 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 加速了农村技术进步。科学实验示范基地技术人才密集, 是省内外新技术、新成果引进试验和组装配套的中心, 也是集成化重大实用技术的示范窗口和推广前沿阵地。10多年来, 各基地根据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先后引进省内外农牧良种和先进耕作栽培技术与高效饲养管理技术500余项次, 示范推广重大实用技术700余项次, 使科技成果物化周期缩短了3~4年, 基地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陇县跃先生态农业基地从退耕植树种草入手, 1986年以来先后引进作物良种14个, 牧草良种23个, 畜禽良种11个, 示范推广山地水平沟种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先进耕作技术20余项, 推广水保经济林果科学营造管护和牧草畜产栽培与青贮调制、畜禽高效饲养与疫病防治等实用技术30余项, 形成4:2:4的粮食—果经—饲草三元种植结构, 粮食亩产由80千克提高到200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6.7元提高到2 054元, 其中牧业一项占56%, 基地经验已在全县10个乡镇全面推广, 创经济效益近亿元。
(3) 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科学实验示范基地为全省农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了技术依据, 同时又率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农业的各项重大措施, 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经济发展。
❶在全省粮食上台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六五”以来, 合阳甘井、长武王东等10个基地大力研究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使渭北旱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14亿千克提高到25亿千克左右。“八五”期间, 渭南辛市、兴平南市、汉中新民等6个基地积极研究推广“吨粮田”开发技术, 使关中灌区和汉中盆地吨粮田面积从无到有, 迅速发展到10多万公顷, 增产粮食4亿多千克。
❷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性主导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 各基地围绕发挥区域资源优势,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积极培植发展区域优势产业, 目前, 粮经种植比例普遍调整到7:3,走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前列。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 全省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迅速, 陕北薯羊、渭北烟果、关中油棉、陕南蚕茶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成为当地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❸树立了一批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据统计, “七五”期间, 22个省级基地粮食单产增长了50%, 总产增长了30%, 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1番。“八五”期间虽然连续两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 25个省级基地仍然取得粮食单产增长20%,总产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超千元的好成绩, 成为当地奔小康的示范样板, 为全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