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立商品基地,培植骨干产业
大理市委、市政府通过对市情农情的分析,提出从市郊农业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优化产品结构、实行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综合开发,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根据不同条件,培植支柱产业。城郊区,主要抓好“菜篮子”和“米袋子”;坝区,实施滇中现代化农业示范工程和粮、烟、猪等商品基地建设,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山区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实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经济林果和畜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成肉、禽、菜、鱼、水果、干果等商品生产基地。
(1)建立蔬菜商品生产基地。大理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蔬菜生产列入“菜篮子”工程,在蔬菜生产方面重点抓了稳定商品蔬菜基地、保证质量和市场供应等工作。扩大粮菜多熟季节性菜地,发展外销品种,发展地方名特蔬菜和食用菌类。“菜园子”以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同时,开发山区反季蔬菜和野生菜。在流通销售方面重点抓好完善现有蔬菜市场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产区批发市场,增强产品集散能力,鼓励农民经纪人,开辟外销市场。蔬菜生产措施上:
❶加强领导,实行市长负责制,市乡制定了蔬菜生产目标责任制;
❷增加投入,改善菜田生产设施,建立专业生产,多渠道筹资改善菜区道路,沟渠设施;
❸做好服务,把蔬菜生产作为科技兴农的重要内容,农业、工商、金融等部门协同工作,做好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到1995年底,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1 134公顷,年产蔬菜5 313万千克,近郊的10个蔬菜生产基地,提供市场的蔬菜占总量的90%。全市菜农户均收入6 770元,人均1 720元,部分种植户年收入达2万~3万元。
(2)建立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全市重点抓商品猪、子猪、奶牛、禽蛋生产基地的建设。
❶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大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放在重要的日程上,每年在市级经济工作会和市级三干会上,列专题讨论,使各级干部认识到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菜篮子”工程的主要内容。市、乡均成立了畜牧业领导小组,设置了办事机构,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生猪生产,提高我市肉食供给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强畜牧兽医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提出分阶段的发展目标,采取科技、资金、物资三配套的措施,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
❷积极扶持。畜牧业生产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扶持政策措施,对年出栏肉猪100头以上的饲养场给予年息6%的贴息扶持或提供低息贷款,对饲养母猪5头以上的饲养户,每户给予一年低息贷款5 000元或年息6%的贴息。对年饲养出栏肉牛10头以上、繁殖母牛5头以上的户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对交售肉猪10头以上的户每头奖5元,100头以上每头奖10元。建立生猪发展基金200多万元,发放低息贷款近300万元。
❸技物配套服务,提高养殖水平。各乡镇成立畜牧兽医工作站,市级成立了“兽医卫生兽药监督检验所”,开办了科学养畜示范区、繁殖仔猪示范区、种草养畜示范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分片驻点,责任到人,包干到乡。1995年,规模饲养户出栏肉猪在100头以上的有131户,在2 000头以上有7户,饲养蛋鸡2000只以上的有2户,市内自产猪肉占年消费量的90%,禽蛋自给有余;畜牧业产值1.2亿元,肉类总产量1 658万千克,禽蛋产量203万千克,水产养殖面积515公顷,养殖产量2 36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