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发展阶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发展阶段

(三)发展阶段1978—1990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企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社队企业发展的决策,辽宁也出台了相应的方针政策,1980年社队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队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5.9亿元,企业单位数达到3.4万个。产值比1977年增长了1.3倍,机械、建材、化学、纺织缝纫及皮革、食品、冶金、煤及炼焦等行业初具规模。到1983年,全省社队企业实现总收入48.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37.7亿元,企业单位数3.6万个,企业职工人数达132.3万人。为下一步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84—1988年,是辽宁乡镇企业大发展的五年,也是辽宁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1984年,中共中央的1号文件和4号文件,对社队企业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坚定积极地贯彻中央1号和4号文件精神,及时作出了《关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对乡镇企业给予了以税收优惠为主的政策扶持。到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总收入361.4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27.2亿元,企业单位数61.3万个,企业职工人数349万人,出口金额14.8亿元。分别比1983年增长了6.5倍、5.02倍、16.02倍、1.6倍、22.1倍。产值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1989—1990年,由于受治理整顿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有所回落。尽管如此,到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457亿元,工业总产值345.8亿元,出口产品金额21.9亿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26.4%、52.2%、47.9%。

☚ (二)徘徊阶段   (四)发展新时期 ☛

(三)发展阶段

(三)发展阶段1984—1995年

1984年中央1号文件和4号文件对发展乡镇企业作出纲领性指示, 强调“疏通流通渠道, 发展商品生产, 开创乡镇企业新局面”。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文件, 召开会议, 放宽政策,优惠乡镇企业。全省乡镇普遍推行 “一包三改”, 促进了政企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 扩大了企业自主权, 改变了平均分配制度, 调动了企业、干部、工人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乡镇办、村办、联办、户办企业四个轮子一齐转, 使全省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到260 985户,比1983年增长11.4倍, 比1984年增长1.4倍, 其中乡村办企业23 383个, 占企业总数的9%, 户办企业占86.2%,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1 107 796名,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2.7%, 完成总产值49.8亿元,比1978年增长2.5倍, 占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7.5%。从1979—1985年, 全省乡镇企业利润用于支援农业的资金13 524万元, 兴办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和支援小城镇建设8 070万元, 向国家缴纳税金57 150万元, 外贸出口产品收购额由1978年2 000万元增加到4 000万元。
1986年, 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 发挥 “一长”(粮食), 补上“两短” (乡镇企业、多种经营), 坚持因地制宜地发展乡镇企业方针, 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农村分工分业的进程。9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 《关于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几个问题的通知》, 从经营形式、原材料采购、科技人员待遇、职称评定、资金、税收等政策上对乡镇企业给予优惠。随后, 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会专门讨论发展乡镇企业工作, 把政策放宽, 保证全省乡镇企业年递增速度在30%以上。1987年1月, 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计三十条), 成为全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纲领性文件。全省乡镇企业因地制宜, 调整产品结构, 强化企业管理, 推进科技进步, 发展“贸工农”经济实体, 把发展个体和联户企业作为突破口, 保持了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势头。全省乡镇企业年总收入达到76.9亿元, 净增收23.8亿元, 比上年增长44.7%; 当年创省优质产品19个, 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15个, 乡镇企业优质产品111个; 出口产品达50余种, 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已达200多家,外贸收购额1亿元, 出口创汇2 500万美元。
1988年初,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富省必须先富基层”的战略方针,全省乡镇企业认真贯彻稳定经济,深化改革的方针,坚持走改革、联合、挖潜、提高的路子,走内外结合,双向循环,联合发展的路子,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联合。通过靠自己积累资金、清理债权债务、兴办民间金融组织,集资入股,多行开户存贷等10条途径解决了发展乡镇企业的资金短缺困难,克服了原材料涨价,能源不足,自然灾害等困难,全省乡镇企业年总产值达到123.5元,比上年增长34.6%,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总收入第一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国第一家乡镇创办的航空公司在牡丹江市开始营运。全省乡镇企业中出现首家企业被批准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5家企业被命名为省先进企业,18个星火计划项目获国家星火奖。
1989年, 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 全省乡镇企业经受了各种社会舆论和偏见的压力, 在治理整顿中, 调整见到初步成效, 关停了1 000多个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企业。产业结构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进一步发挥当地优势, 向为农业服务, 为大工业配套方向转移。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已占43.1%, 以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占4.1%, 建材业占22.4%, 为农业服务的小农具制造和修理业占13.9%, 为城市工业配套的大约占20%; 产品结构已朝着社会化发展。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继续受原料涨价、市场疲软等大的经济环境制约, 而且有些扶持政策不到位和舆论环境曾一度不利, 思想认识出现严重滑坡, 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结构失衡, 管理混乱等深层次的矛盾在治理整顿中逐步暴露出来, 乡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峻的考验。全省乡镇企业发扬艰苦创业、知难而进的精神, 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 经过努力拼搏, 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势头, 度过了全省乡镇企业困难最多, 压力最大, 矛盾最突出的一年。到1990年末, 全省乡镇企业达到518 492户, 比1985年增长1倍, 已有309个乡镇企业被评为省级系统先进企业, 17个企业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 绥滨啤酒厂被评为国家2级企业, 计量定级三包 (包括单项合格) 以上合格企业270家, 标准化定级企业34家, 全面质量管理3级以上合格企业135家, 出现兰西亚麻纺织工业联合公司、尚志市苇河炭素厂、绥滨啤酒厂、阿城轧纲厂、龙江庆华纲厂等一批全省创利税大户。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的企业743个, 其中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3个, 千万元以上的企业15个,初步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全省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力162.2万人, 比1985年增长46.4%, 占全省农村劳力总数的30.1%, 人均9 622元, 平均农村每人从乡镇企业获得119.7元, 占平均收入的18.7%。全省乡镇企业先后有300人被评为省乡镇企业家, 有3人被评为当代中国优秀乡镇企业家, 1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61.9亿元, 比1985年增长2.3倍。“七五”期间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6.6%, 占全省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7.9%上升到11.8%, 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27.5%提高到42%, 乡镇企业产值超亿元的县 (市) 达到48个, 其中超过3亿元的县 (市)19个; 超千万元乡411个, 其中超亿元乡8个; 超300万元村182个, 其中500万元村53个。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八五”期间, 乡镇企业认真贯彻执行 “积极扶持, 合理规划, 正确引导, 加强管理” 的方针, 省政府出台了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 使乡镇企业步入高速发展轨道, 取得突破进展。1991年1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下发了 《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 主要内容是13项优惠政策: 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省财政扶持乡镇企业周转金, 从1991年起增加500万元, 并逐年递增10%。税收上实行倾斜, 进行利税统算, 核定基数, 超基数金额留用或按比例分成试点。对乡镇企业税收减免实行一事一议。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折旧, 年综合提取率不得少于6%~8%, 对乡镇企业所需原材料给予必要扶持。大力推行股份合作经济, 实行农民集资, 合股经营。中外合资合作等办法, 推行股份合作。各部门发挥大工业优势, 实行以城带乡、以大带小的方针。维护乡镇企业利益, 保护其合法权益, 不准平调上收或改变乡镇性质。搞活乡镇企业流通, 对供销人员实行销售承包, 费用包干, 可以支付推销服务费。乡镇企业办公人员用收缴的管理费开支, 原是农民的享受集体职工待遇等。1992、1993年, 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反复强调乡镇企业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 “必须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民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发展县域经济乃至全省经济的战略重点, 放到农村经济主体地位来抓” 的战略思想。从199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实施乡镇企业 “跨越工程”, 即到1995年末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并建成10亿元县30个, 亿元乡 (镇) 160个, 千万元村500个, 千万元企业300个, 到2000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2 000亿元。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 促进了乡镇企业持续快速高效地发展。

☚ (二)转折阶段   二、生产水平 ☛

(三)发展阶段

(三)发展阶段1984—1991年

1984年,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 中共中央肯定了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逾越的, 同时肯定了农村办乡镇企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同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政策, 作出了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的决定,使乡镇企业发展具有了新形式和新内涵, 包括的范围从原来社 (乡)、队(村)举办的企业扩大到部分社员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1984年8月召开的中共福建省委扩大会议提出: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列为本世纪内振兴福建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在振兴福建经济中,各部门要变“管、卡、限”为“放、帮、促”,大力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省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强调放宽政策,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和加强管理。福建省乡镇企业管理机构几经变动,于1985年2月2日正式定名为福建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福建乡镇企业从此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继1983年在晋江陈埭镇召开首次发展社队企业工作现场会之后,1984年省人民政府在长乐金峰镇召开全省第二次乡镇企业现场会,明确提出“乡镇企业打头阵”的指导思想,接着1985—1987年又连续3年分别在莆田江口镇、建阳麻沙镇及龙海县召开全省乡镇企业现场会,交流推广依靠农民集资、股份合作兴办乡镇企业的致富经验,省委、省政府领导还要求省直各有关部门制订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计划和措施,狠抓落实。在“乡镇企业打头阵”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福建乡镇企业凭借中央政策的支持,大胆突破了“三就地”的框框,敢于面向市场,依靠市场,开拓市场,在市场经济轨道上日益活跃,成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生命力最旺盛、发展最迅速的经济形式。1984年,乡镇企业单位数达到14.94万个,就业人数达到174.63万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0.42亿元,此后年年有突破。
在这个发展阶段, 福建乡镇企业主要在四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❶股份合作企业有新的突破。福建是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发源地”之一,到1991年,全省股份合作企业的企业数和产值均占全省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60%以上。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 乡、村集体联办企业中, 股份合作企业的覆盖面高达80%以上。泉州市1991年有股份合作企业1.29万家, 占乡村集体企业的90%以上;莆田市乡镇企业的产值中,股份合作企业占一半以上;福州、厦门、漳州沿海地区的股份合作企业发展迅速,而且由沿海向山区扩展;
❷中外合资企业有新的突破。1985年,中外合资企业只有127家, 到1991年,全省乡镇“三资”企业达616家,从业人员达8.9万人。其中,出口创汇“三资”企业558家,出口交货总产值达26.3亿元。这一阶段,“三资”企业投资的特点:一是投资额度大,起点高,项目投资平均都在300万元以上。二是台商投资的比重日益扩大,效益越来越好,如在莆田县投资的四家台商,先后5次增资,共达1144万美元;
❸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发展有新的突破。到了1991年,引进外资连片开发,全省建设各类乡镇工业开发区85个,有的已具有相当规模。鼓山福兴投资区成为福建第一家民办的外商投资区;
❹乡镇企业经营战略有新的突破。1984年前,在乡镇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三就地”,严重束缚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走的是单一的“原料—技术—市场”的路子。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农民企业家们大胆地突破了“三就地”的框框,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调节, 使企业管理逐步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各地分地区、分层次逐步建立了乡镇企业的销售基地——供销公司、专业公司、专业市场和不定期的展销中心,造就出一支不辞艰苦、善于经营的庞大的供销队伍;同时发挥小、灵、快、专的经营形式的优势,运用企业规模小、信息灵、转产快、专业化程度高的经营方式去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竞争能力。1988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到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1/3; 吸收农村剩余劳力约占农村总劳力的28%;向国家上缴税金约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9%;出口交货总值比上年翻了一番。
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的现象,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不少企业经营管理粗放,队伍素质较低,产品质量低劣。1989—1991年3年的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有所调整, 全省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1991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达329.16亿元, 比1988年的164亿元增长 100.7%, 比 1985 的 70.2亿元增长368.9%。全省有68个县(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亿元,最高的晋江县达25.79亿元;有64个乡(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亿元,最高的洪山乡达5.07亿元;石狮的新湖、大仑和福州郊区的黎明3个村超过亿元。在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乡办占30%,村办约占28%,联办占14.3%,个体占27.7%。同时,外引内联的乡镇企业也蓬勃发展,1991年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1 001个。其中,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联营201家,与外商和“三胞”联营的417家,还有“中外”联营企业等,形成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 (二)再创阶段   (四)腾飞阶段 ☛

(三)发展阶段

(三)发展阶段1991—1995年

在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动下,1991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制订了《福建省1991—1995年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提出“八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山海田一起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实行资源、产品、市场、科技、信息、劳力系列开发;努力做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粮林渔果牧全面发展,种养加贮运销配套开发,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从市场导向出发,确定耕地挖潜开发、滩涂荒地开发、丘陵山地开发、海洋内陆水域开发、畜牧资源开发、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农产品加工开发七个方面为主攻方向。同年10月, 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的暂行规定》,对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在土地、税收、出口配额以及内销比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确定了29个岛屿、农场等作为鼓励外商投资农业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此后, 省委、省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水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发展果树生产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竹业经济的通知》等文件。同时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精神的贯彻为契机,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农业综合开发。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加快山区开发开放会议,多次召开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山地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等。1995年又颁布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若干规定》,并确定第二批35个农(林、水产养殖)场作为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区。这一阶段,省、地、市还相继建立了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台湾农业投资区、农业引进试验区、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以及农业大观园等,进一步引进外资和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
1990—1995年,全省组织实施了两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集中在8个地区47个县(市、区)的200多个乡镇,总投资6.71亿元,参与面广,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最大项目之一。该项目累计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2.17万公顷,开垦宜农荒地和已围滩涂0.77万公顷,造林、种竹、种果8.8万公顷。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的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展开。这一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农产品数量的增加,还体现在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注意资源开发,而且更注重市场开发、科技开发以及新产品的系列开发;产品品种结构日趋向高档、珍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全省蔬菜、水果、水产、食用菌等产品除满足福建市场需求外,还大量销往外省和出口创汇。1995年,全省水果产量239.33万吨,比1990年增长2.2倍;水产品产量257.27万吨,增长1.2倍;食用菌产量38.24万吨,增长1.1倍;蔬菜产量735.12万吨,增长80.85%;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26.61万吨、26.95万吨、6.32万吨,增长70.5%、108.3%、29.8%。1995年,全省农业总产值765.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72.1%。

☚ (二)普及阶段   二、主要成效 ☛

(三)发展阶段

(三)发展阶段1979—1995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通过瘦肉型猪商品基地建设, 湖南畜牧业生产获得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 畜禽 (特别是生猪)生产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良种覆盖面不断扩大, 特别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良好猪原种场, 扩繁场、制种场以及人工授精网络相配套的 “三群一网” 繁育体系。
1.繁育和推广良种, 推动了畜牧业向良种化、高效益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发展畜牧商品生产的积极性, 广大农村出现了一大批发展畜牧业专业户, 由低效益生产向追求高效益生产转变。大力发展和推广畜禽良种与科学饲养技术。成为实现上述转变的关键因素, 为了实现这种转变, 各地重视和加强了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使种畜 (禽、蜂) 场数量增加、规模扩大、效益提高。据不完全统计, 1995年, 全省已有各类种畜(禽、蜂) 场121个, 每年为省内外提供良种猪3万~3.5万头, 种牛300余头, 种禽种蛋450万~750万羽 (枚), 生产冻精50多万颗, 牧草种籽30多万千克。通过几年的努力, 培育了一批适合当地条件的国外良种、如罗斯鸡等高产品种在推广中不断驯化,自己培育的长沙黄鸡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84年湖南省建立蛋鸡祖代场, 形成年提供10万羽父母代种鸡的生产能力, 年提供商品代鸡苗300万羽以上, 良种鸡比本地鸡生产水平提高1倍以上。
湖南是全国养猪重点省、每年出栏肉猪和调外省生猪均排在全国第二位和第一位, 种猪生产发展很快, 种猪场数量增加, 规模扩大, 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强。全省种猪场已由1978年的28个增加到1995年的100个, 增长了2.57倍。100个种猪场占地面积128.8公顷, 建筑面积34.1万平方米, 其中猪舍26.3万平方米, 拥有饲料加工机组84台 (套), 年单班生产能力14.2万吨, 资产总额1.58亿元, 大部分场初步实现了饲料加工、疫病防治、饲养、经营服务等设施配套。为养猪业向良种化、商品化、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种畜场的基本建设, 加快了良种推广步伐
。据1995年121个种畜 (禽、蜂) 场统计, 有场地1.63万公顷, 固定资产原值由1978年的910万元增加到16 288万元, 增长16.9倍。种畜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不断增强了品种改良和服务功能。每年为生猪品种改良站培育供应瘦肉型种公猪6000余头,基本满足了全省种公猪更新的需要, 每年人工授精母猪170万胎次, 占全省母猪配种总胎次的20%左右。同时, 为养殖专业户提供了大批良种, 推动了湖南畜牧业的发展。
3.开展科学试验, 为大面积发展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种畜场不仅是培育良种, 提供良种的生产基地, 同时也是畜牧业科学试验示范中心。10多年来,在面向生产、开展科学技术试验与示范方面作出了成效。
❶开展了猪的杂交组合筛选试验, 瘦肉型猪育肥试验, 猪禽营养需要与饲料配方试验, 不同添加剂饲养效果试验, 后备公母猪生长发育观察试验以及牧草品种栽培等试验140余批次, 参试猪12400余头, 筛选出适合湖南饲养水平的最佳杂交组合70余个。经全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使生猪的良种杂交覆盖面大幅度提高,胴体瘦肉率由原来的4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同时, 这些试验研究材料为制定猪的饲养标准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 现已制定了宁乡猪国家级标准和大围子猪省级标准;
❷猪的品种培育成效显著。在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省畜牧局的支持下, 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种猪场, 长沙市郊区种猪场和桂阳县畜禽良种场共同担负新母系种猪湘白猪 (含1、2、3、4系) 的培育研究任务,历时11年之久,该猪种于1994年通过省级鉴定, 1995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衡阳市种畜场担负回雁母系猪培育任务, 并于1993年通过省级鉴定。桃源县种猪场在担负桃源黑猪选育研究经过8年努力, 获得成功, 培育出了新桃源里母系猪, 已通过省内外专家教授鉴定。此外, 还采取种猪场与原产地相结合保护种猪资源的方法对宁乡猪、大围子猪、沙子岭猪、桃源黑猪等进行了保种, 均取得一定的成效。
4.种畜场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改革开放以来, 湖南省对各级种畜场进一步加强了管理, 省畜牧主管部门于1986年, 制订了《湖南省种畜 (禽、蜂) 场技术质量管理试行办法》。1989—1990年, 大部分地县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种畜种禽 “管理办法”、“管理意见”。1994年, 湖南省执行贯彻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件》, 在全省实行“种畜禽场合格证”、“种猪合格证”、“品改员许可证” 和良种猪卡耳和佩吊耳标的 “三证一标”管理制度, 对提高湖南省种畜禽质量、推动商品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 (二)巩固阶段   四、国营水产养殖场 ☛

(三)发展阶段

(三)发展阶段1984—1992年

自治区体委从1984年起,开始有计划地安排农民体育比赛,同时也开始组织农民体育队伍参加全国比赛。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给农村体育带来契机,节假日的体育活动活跃,体育场地得到很大的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到1992年的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广西代表团获奖牌21枚,排列全国第8位,总分排在第10位,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跻身全国10强之列。
(1)成立了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1988年5月13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民体育协会。表彰了187名全自治区农民体育积极分子。会后有9个地(市)46个县和一些乡镇相继成立了农民体协。
(2)举办了两届全自治区农民运动会。1988年3—5月在南宁举行首届全自治区农民运动会,设田径、乒乓球、射击等3个项目和1个武术表演项目。有301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在这届运动会上,桂林地区运动员毛新清以523环的成绩打破男子小口径运动步枪3×20的518环的全自治区纪录。1992年6月在河池地区举行第二届全自治区农民运动会,设田径、游泳、自行车、象棋、武术等5个项目,有330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运动会期间,表彰了93名全自治区农村体育积极分子。
(3)选拔、培训、组建队伍参加两届全国农民运动会。1988年10月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广西派出72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乒乓球、自行车、摔跤、射击、民兵军事3项等7个项目的比赛和武术表演。共获奖牌5块,总分排列在全国第23位。1992年10月在湖北孝感举行第二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广西代表团派出80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篮球、乒乓球、游泳、武术、象棋、自行车、民兵军事3项、拔河等9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奖牌21块(其中金牌1块、银牌3块、铜牌2块),另外获武术表演一等奖1个。8人4次超三项全国农运会纪录。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按奖牌总数排列,广西排第8,按总分排列,广西排第10,进入全国10强。
(4)召开农村体育工作会议。1989年11月自治区农业厅、体委、农民体协在宾阳县联合召开全自治区农村体育工作会议。会议一致通过了在全自治区开展争创体育先进乡镇活动的决定和原则上通过了体育先进乡镇评比条件和评选办法。会议还提出了6条关于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意见,并由自治区农业厅、体委、农民体协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各地、市、县人民政府,文件对广西农村体育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5)开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活动。全国体育先进县有8条标准,38项要求。从1986年开始,国家体委每隔两年组织检查验收一次,到1992年的6年时间,广西经国家体委检查验收合格并命名的全国体育先进县有:博白、平南、灵川、宾阳、田东、百色、贵港、全州、灌阳等9个县(市)。自治区命名的全自治区体育先进县,除上述国家命名的9个外,还有玉林、钦州、横县、合浦、象州等14个县(市)。龙胜县被命名为全国和自治区少数民族体育先进县。全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有6条标准,24项要求。从1989—1993年,经过两次检查验收,合格并命名的全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共230个。其中合浦常乐、横县百合、玉林石南、武宣桐岭、钦州小董、横县横州、博白沙河、兴安溶江等8个乡镇被农业部、国家体委、中国农民体协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吴世辉、许家副、梁自攀、韦尔明、林国忠、康进林等6人被授予全国农民体育积极分子。
此外,1985年为鼓励农村体育工作做得好的乡镇,经各地、市推荐,自治区体委表彰了79个体育先进乡镇。1988年广西有80人被农业部、国家体委、中国农民体协授予全国农村群众体育先进个人。
(6)举办了13个全自治区农民体育单项比赛和组队参加了12个全国农民单项体育比赛。
(7)培训了一批骨干。1987年自治区体委下拨经费委托给8个地区培训农村体育骨干455人。1990、1991年自治区体委在桂林、南宁、钦州、百色地区举办4期全自治区乡镇体育骨干培训班,学员152人。1982年在南宁举办1期农民太极拳竞赛套路培训班,学员28人。
(8)少数民族体育方兴未艾。广西农民中有1千多万是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少数民族体育方兴未艾,节假日的体育活动非常活跃。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3人穿板鞋等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1982—1992年全自治区共挖掘整理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47项,举办了八届全自治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有13个地市的2 899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参加,先后进行了7个项目的比赛和113个项目的表演。
自治区还组织少数民族体育代表团参加第2、3、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1届由大行政区组队);第2届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举行,广西派出59名运动员参加了摔跤比赛(只设一个比赛项目)和15个表演项目,其中3人穿板鞋、抢花炮、投绣球、爬坡竿、打磨秋等受到大会和观众的好评。第3届1986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举行,广西派出55名运动员参加了抢花炮、射弩2个项目的比赛和18个表演项目。抢花炮荣获冠军,第四届1991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举行,广西派出464名运动员参加了抢花炮、木球、珍珠球、龙舟、射弩、摔跤、武术、秋千等8个项目的比赛和29个表演项目。获金牌9枚、银牌6枚、铜牌8枚和表演一等奖12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8个。有4个队获得道德风尚奖。

☚ (二)起步阶段   五、农村图书馆 ☛

(三)发展阶段

(三)发展阶段1986—1990年

这一时期,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由基础性调查研究转入强化监督管理,农业环境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全省建立了省、市(地)、县三级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共79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环境管理体系;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组织起草了《山东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等农业环境保护法规,烟台市和五莲、滨州、嘉祥等8个县(市)先后颁布了地方农业环境保护规章;全省试行了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农业环境监测报告、农业环境质量年报等三项报告制度。与此同时,全省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开展了农业商品基地农畜产品例行监测和“绿色食品”监测,完成了《山东省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调查》,并在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 (二)建设阶段   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

(三)发展阶段

(三)发展阶段1983年冬至1986年春

在此期间,拓宽了开发领域,增添了开发内容,提高了技术层次。突出的特点是由单项技术和单项资源的开发转向配套技术的开发和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在太行山区试办了20个不同门类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强调了要加强产前、产后服务,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上,提出了“分散生产、联合经营” 的设想。1986年2月“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通过国家级鉴定。专家们认为,这项研究,立题准确,综合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5年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国家科委专项合同所规定的各项指标,达到了技术、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通过技术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收到了显著效果。为开发治理山区闯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在1986年3月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表彰大会上,授予“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科技进步特等奖,授予河北农业大学特别荣誉奖,表彰了参加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工作21个先进集体,122名先进个人和8名个人荣誉奖。国务院和国家科委分别发来了贺电和贺信,国家科委把河北科技进山确定为 “太行山道路”。

☚ (二)起步阶段   (四)深化阶段 ☛
000241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