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洛阳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洛阳桥

洛阳桥

古代桥梁传说。见清赵翼撰《檐曝杂记》卷四。相传蔡锡母渡洛阳江,遇风,舟将覆,闻空中有声呼“蔡学士在”,风遂止。同舟数十人问姓名。蔡母方有娠,心窃喜,乃发誓愿曰:“果如符神言,当造桥以济行者。”后蔡锡守泉州,母夫人尚在,遂奉母命成之。

☚ 檐曝杂记   拐子偷钱 ☛
洛阳桥

洛阳桥

在泉州(今福建泉州市)。本名万安桥,因横跨洛阳江,故又名洛阳桥。为古代著名的梁架式大石桥。建于北宋。初成时长三百六十丈,宽一丈五尺。工程浩大,故传说修建时曾得海神之助。

☚ 未央宫   丕基 ☛
洛阳桥

洛阳桥

李玉作。《新传奇品》等著录。全书未见,存有梨园工谱本《神议》、《戏女》、《下海》三出。略谓泉州太守蔡襄素有孝子之名,为母酬愿,于洛阳河万安渡起造长桥,以方便百姓。众神奉上帝旨意纷纷护助。渡口两岸并无沙土,不能安墩造桥。南海观音以一瓣莲花化作采莲画船,命龙女化一西洋美女到渡口自许婚姻,引动王孙贵客,竞掷金银,终于聚宝成洲。蔡襄修书,恳请南海龙王暂止风浪,差役夏得海自愿投书,醉后下海,片刻而回。蔡襄见回书仅批一“醋”字,悟系二十一日酉时造桥之意。动工时果然海潮不兴,将桥造成。此剧清末在上海作为灯彩戏演出,哄动一时。

☚ 埋轮亭   双蝶梦 ☛

洛阳桥

 原文
 郭霸1与来俊臣为罗织之党,尝按芳州2刺史李思徵3。思徵不承反,乃杀之。圣历4中,思徵出见霸,霸甚恶5之。退朝遽6归家,命人速请僧转经设斋。须臾,见思徵从数十骑止其庭,诟曰:“汝枉陷我,今取汝。”霸周章惶怖,拔刀自刳7腹而死。是日,闾里咸见焉。霸才气绝,思徵亦没。太子谕德8张元一9以斋10谐供奉。时中桥新成,则天问元一在外有何好事。元一对曰:“洛桥成而郭霸死,即好事也。”则天默然。
 

选自《大唐新语》


 注释
 1.郭霸:人名。武则天时有名的酷吏。
 2.芳州:地名。
 3.李思徵:人名。
 4.圣历:武则天的年号。
 5.恶:讨厌,不喜欢。
 6.遽:急速。
 7.刳(ku):剖,剖开。
 8.太子谕德:官名。
 9.张元一:人名。
 10.斋:斋饭,素食饭。
 释义
 郭霸和来俊臣捏造罪名,陷害忠良,结成朋党。有一次他们审问芳州刺史李思徵。李思徵并不承认自己的罪名,就被郭霸杀了。圣历年间,李思徵忽然出现在郭霸面前,郭霸非常别扭。早朝以后,他马上回家,请来和尚为其念经,并摆上斋席供奉。刚过一会,就见李思徵带着几十个人骑着马来到大厅。李思徵说:“郭霸你诬陷了我,今天我要你的命。”郭霸见状恐惧异常,从身上拔出刀给自己一刀,当时就毙了命。李思徵也就立刻消失了。当时的街坊邻居都看见了这事。这时,太子谕德张元一正陪武则天吃斋饭。武则天问:“最近外边发生了什么好事?”张元一回答:“洛阳桥建成、郭霸死了都是好事。”武则天听了,只是沉默,不说话。

洛阳桥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洛阳桥

 原名“万安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架式石桥,也是我国最早的海港大石桥。洛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同惠安县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上。始建于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竣工,历时六年零八个月,由当时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该桥原长约一千二百米,宽约五米。分四十七个桥孔,有五百个扶栏,七所石亭,九座石塔,和二十八只雕琢精致的石狮子作为装饰,全部用花岗石筑成,气势雄伟壮观。洛阳桥的建造者首创了现代称之为“筏形基础”的桥基,即沿着建桥位置向江底抛填大量石块,铺成宽约五米,共约五百米的水下基石长堤,然后在石堤上筑桥墩。为使松散的矮石堤不致被海潮冲散,桥工们又独创了“种蛎固础”的巧妙办法,利用牡蛎附于岩石而生,相互胶结不分,繁殖能力强,无孔不入的生长特性,用以粘结乱石,加固桥基。事实表明,桥基经历近千年,至今仍安然无损。显示了我国古代建桥师和桥工们卓越的才智。洛阳桥不仅是现代桥梁工程中“筏形基础”的先驱,也是梁式桥这一中外桥梁工程史上最悠久的桥型的代表作。
 现在的洛阳桥,经历多次修整,添建了钢筋凝土桥面,桥长八百三十四米,宽七米,可通行汽车和坦克,规模宏大。原已废毁的桥上文物和建筑物,多已恢复,焕发新貌。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橋梁部 > 石梁橋 > 洛陽橋
洛陽橋  luòyángqiáo

亦稱“萬安橋”。“萬安渡”。位於福建泉州與惠安縣南洛陽鎮,横跨洛陽江。爲我國現存最古老之海港大石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於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由當時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宋·方勺《泊宅篇》卷二:“泉州萬安渡水闊五里,上流援大溪,外即海也……蔡襄守泉州,因故基修石橋……十八年橋乃成。即多取蠣房散置石基,益膠固也。”《宋史·蔡襄傳》:“襄知泉州,距州二十里萬安渡,絶海而濟,往來畏其險。襄立石爲梁,其長三百六十丈,種蠣於礎以爲固,至今賴焉。”《名勝志》:“[萬安橋]舊名萬安渡,宋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郡人李寵始甃石作浮橋。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郡守蔡襄建石橋,長三百六十餘丈,廣一丈五尺,左右翼以扶欄……橋下種蠣固其基。”橋面有五百根石柱欄杆,並有二十八個雕琢精致之石獅。橋中洲有巾亭。“西川甘雨亭”内有“天下第一橋”之横額。另有九龍塔排列左右,塔上遍刻佛像與佛經。清·凌登有詩:“洛陽之橋天下奇,飛虹千丈橫江乖。”極言洛陽橋之雄偉。參閱宋·程大昌《演繁露·洛陽橋》、清·施鴻保《閩雜記》。

洛阳桥

洛阳桥

原名万安桥。横跨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约10公里晋江与惠安两县分界处的洛阳江入海尾闾上。它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和著名的梁式石桥。据现存于桥南蔡襄祠内的修桥碑载,桥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3年—1059年),是由当时的泉州郡守蔡襄主持,费耗金银一千四百万文,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才造成的。初建时,“长三千六百尺,宽丈有五尺,有桥墩四十六座,酾水四十七道。”现在的桥梁,是经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和1953年修葺过的。长834米,宽7米,砌出水面的船形桥墩共46座,桥上设有高约1米的扶栏,在栏杆石柱的上头,雕镂28只石狮。由于建桥处江阔水深,风急浪猛,形势颇特殊。当时的造桥工匠创造出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型基础”。即沿着桥梁中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横跨江底的矮石堤后,再在上面造桥墩。为了巩固桥基,还在桥下种植了大量的牡蛎(俗称蚝),利用其外壳附着力强、繁生迅速的特性,把桥基和桥墩结成牢固的整体,这既是造桥史上最别出心裁的发明——“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上的首例,堪称绝顶聪明的创举。在架梁工程方面,采用“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的方法。这种方法与现代的浮运架桥法以及应用各种工具的土吊装设备基本相同。桥墩全部采用大长条石犬牙交错地垒砌起来。特点是两头作尖形以分水势;墩的最上层两层石条左右挑出,使墩面加宽,以减少桥面石梁板的跨度。桥南的“蔡忠惠公祠”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而建的。今祠为清代重修。蔡襄撰文并书写的著名碑刻《万安桥记》就立在祠中。此碑文章精练、书法遒丽、刻工生动,世称“三绝”。祠内还有其他碑刻。其中一块清道光年间的《重修万安桥记》碑记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泉州民兵各自为守,随时准备击退来犯之敌的史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桥北有“昭惠祠”(奉祀海神之所)和“真身庵”(奉祀为造桥鞠躬尽瘁的义波和尚之处)。桥面上有石塔、石亭及石刻武士像等。桥附近还有很多珍贵的宋代摩刻。洛阳桥曾多次修筑,其中以明宣德年间、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地震重修和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添架钢筋水泥桥面三次工程为最大。洛阳桥对泉州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它的修造技术为南宋时期泉州出现的大规模造桥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名的安平桥、石笋桥、顺济桥、盘光桥等,均是仿造洛阳桥而建造的,它堪称我国建桥史上的一座丰碑。传统的京剧《洛阳桥》所描述的就是建桥如何艰巨和桥成后群众如何欢愉的情景。1988年,这座誉满天下的古代石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   木兰陂 ☛
洛阳桥

洛阳桥

又称万安桥,横跨位于泉州市东郊约10公里的洛阳江上。始建于1053-1059年(北宋皇佑五年至嘉祐四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原长约1200米,宽约5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石狮28个,石亭7座,石塔9座,另有武士石像分立两端,规模宏大。后历经修筑,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31座。
洛阳桥历经近千年风雨、海啸、地震袭击,至今保存完好。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南有蔡襄祠,是北宋时为纪念蔡襄而建。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昭惠庙奉祀的海神,是北宋时从九日山请来守桥的。真身庵奉祀的是为造桥做出贡献的义波和尚。桥中小岛上有一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另有“万古安澜”、“万安桥”等宋代摩崖石刻。

☚ 崇武城墙   老君岩造像 ☛
洛阳桥

159 洛阳桥

在泉州市东北约12公里的洛阳江上,为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又称万安桥。洛阳江位于江海交汇处,江宽水深,造桥工程复杂艰巨。首创“筏形基础”建造桥墩,采用“种蛎固基法”以巩固桥基,将生物学用于桥梁工程上,为古代造桥技术的创新。现桥长834米,宽7米,船形桥墩31座。桥南有大桥主持建造者“蔡襄祠”。

☚ 开元寺   河南省 ☛
洛阳桥

洛阳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万安桥。因位于洛阳江入海处,故桥以江名。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嘉祐四年(1059)竣工。由知州蔡襄倡建。原长约1200米,宽约5米,有四十六座桥墩、五百扶栏、二十八石狮、七石亭,九石塔。后历经重修,明宣德、万历年间两次大修。今桥长834米,宽7米,存船形桥墩三十一座、石塔三、亭一。桥的中亭附近有历代碑刻和“万古安澜”等宋代石刻。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这里江海交汇,水深浪高,建桥十分艰巨。以“筏型基础”造桥墩,以种植牡蛎固桥基,在世界造桥史上首开一页。民间有不少关于造桥的美丽传说,京剧《洛阳桥》即据传说“移檄海神”编演的。历代诗人赞美其英姿和造福于民。宋诗人刘子翚吟咏道:“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渡瑶琼。”(《万安桥诗》)明诗人徐𤊹颂扬说:“行人幸不为鱼鳖,细看丰碑利涉功。”(《咏万安桥》)南桥头有蔡襄祠。桥附近水面为候鸟过冬栖息地,有20多种上万羽,于此可观鸟飞、听鸟鸣。

☚ 蔡襄祠   李贽故居 ☛

洛阳桥

又称“万安桥”。跨越洛阳江梁式古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北10公里处。建于宋代皇佑五年(1053年),完工于嘉祐四年(1059年)12月。长540米,包括两端桥堤,全长为834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铺路面,可通行汽车。

洛阳桥

洛阳桥Luoyang Bridge

又称“万安桥”。位于福建省泉州城东北9km洛阳江口。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始设浮桥,但遇狂风暴雨常遭冲毁,宋皇祐五年(1053年)至嘉祐四年(1059年)改建成石墩石梁桥。共47孔,桥孔总长约540m,桥孔和桥堤全长1106m。桥梁每孔上部由7根花岗岩石梁组成,梁高约50cm,宽60cm,长11~17m,利用潮汐涨落浮运架设;下部采用抛石形成矮石堤做基础,用条石纵横交错堆筑成桥墩,并因地制宜,养殖牡蛎,利用蛎壳将桥下矮堤基础胶结成整体,形成“筏形基础”,以防止洪水和退潮冲刷。该桥修建首创了筏形基础,而现代桥梁采用筏形基础仅有近百年的历史。该桥建成对桥梁工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100多年泉州和其他地方争相效仿,掀起了建造石梁桥的热潮,对当地交通经济文化产生了积极的推动。洛阳桥历时900多年,经10多次维修,一直保持着其雄姿。1932年在其墩顶桥面加设了矮墩,矮墩上架设钢筋混凝土纵横梁和桥面板,对旧的石梁桥面保持其原有位置未动,使这座古桥改造成为现代公路桥。

☚ 卢沟桥   宝带桥 ☛
0000185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