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技推广主要内容
随着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变化和农业生产对农业技术提出的不同要求,全省农技推广内容发生了4次大的变化:50年代,以总结学习推广农民生产经验为主;60年代,以学习推广省内外先进经验为主;70年代,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成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80年代以后,在推广常规技术措施同时,着重将当代的新成果、新技术和传统的增产技术相结合,使之规范化、科学化和定量化,并注重农业技术的立项推广。
1.种子。45年来全省推广主要农作物良种200多个,累计推广良种16.3亿千克,基本实现了良种化。特别是水稻、小麦、棉花、玉米、甘薯、油菜、花生、茶叶等主要作物品种,先后更新了4次以上,每次更新一般都要增产15%左右。水稻良种先后推广了鸡爪籼、矮脚南特、农垦58、安庆晚2号、当选晚2号等二三十种优质主要良种;小麦先后推广了南大2419、丰产3号、扬麦4号等一二十种主要品种;玉米有黄火燥、丹王6号、鲁元单4号、掸单2号、聊玉5号等品种;棉花先后推广了岱字棉15号、徐州514、沪棉204等一二十种优良品种;油菜主要有胜利52、上海24、当油早1号、广德761等十几种良种。近几年,良种的推广应用放在农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上,“三杂”(杂交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基本实现了良种杂交一代化。1994年,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7 187.8千公顷,良种覆盖率达84.6%。良种技术推广已成为全省农业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
2.栽培。50年代初,安徽从淮南、江南抽调农民种稻能手到淮北地区指导水稻栽培技术。1954年,在总结全省各地劳动模范丰产经验基础上,制订出水稻、小麦生产技术指导纲要。至1955年,全省水稻60%面积应用合式秧田、实行合理密植,淮北旱作物条播密植面积达到80%。60年代,从省内外聘请水稻、棉花、烤烟、黄麻、绿肥、果树等栽培技术辅导员844人。70年代,在淮北利用冬闲地推广种植油菜,由8千公顷发展到173.3千公顷;在江淮丘陵区推广改沤田扩种午季、湿润育秧、温室无土栽培、壮苗带土移栽、旱育秧、抛秧等技术,80年代,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由棉花、蔬菜小面积试验,迅速发展到水稻、甘薯、瓜果、花生、烤烟等作物,具有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改进品质的效果,已被列为发展安徽农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同时,还重点推广了早晚稻稀植壮秧、杂交水稻三段培育壮秧、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高密度打顶、油菜育苗移栽,以及“黄淮海低产区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等新技术。“黄淮海低产区小麦综合增产技术”累计示范推广282.3千公顷,平均增产18.6%。90年代,重点推广了综合丰产模式栽培、地膜覆盖栽培、蔬菜遮阳网覆盖、果树矮化密植早期丰产等适用技术;围绕适用技术推广,组织实施“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开发性农业”、“小麦、水稻、棉花、油菜高产优质综合攻关技术”等一批国家和省重点推广项目。1994年,全省推广综合丰产模式栽培2 000千公顷;地膜覆盖面积达到213.3千公顷;蔬菜遮阳网覆盖150万平方米;果树矮化密植早期丰产技术3.27千公顷;“三高”模式化栽培技术2 093.3千公顷;稻、麦、棉农业专家系统技术指导36千公顷次;蔬菜塑料大棚和节能日光温室16.93千公顷;推广红富士苹果优质丰产配套技术16.7千公顷,取得了粮、棉、油、蔬菜、瓜果全面增产的可喜成绩。
3.植保。70年代,推广了以抗锈丰产小麦品种为中心,结合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措施。据统计,小麦锈病每年发生面积缩小72.5%,产量损失减少81.09%。80年代以后,病虫害防治规模扩大,加强了农田化学除草和农田鼠害防除工作。同时,重点推广了农药的更新换代以及化学除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新农药推广中,首先推广高效、低残留的菊脂类农药,改善了农副产品的品质,防治成本一般也下降30%。1994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10 494千公顷次,防治面积11 068.7千公顷次,占发生面积的105.5%;农田杂草发生面积3 746千公顷次,防治面积545.6千公顷次, 占发生面积的41.8%;开展种子调运检疫1 685万千克,检疫苗木6 000多万株。
4.土肥。根据土壤普查,提出因土种植、因土施肥、因土改良,开展农业区划和普查成果的应用。据1985年统计,全省在缺磷缺钾地区增施磷钾肥料约3 300千公顷;推广秸秆还田800千公顷;初步治理盐碱土63千公顷;深翻改土563千公顷。在肥料方面,50年代曾强调广辟肥源,充分利用农家肥。60年代,全省试验、示范、推广养猪积肥,扩种绿肥,割草沤肥,采集野生绿肥、挖河塘泥以及水生绿肥。70年代,贯彻以有机肥为主,开始注重氮肥、磷肥等化学肥料的推广。80年代以后,化学肥料的推广使用得到了迅猛的增长,肥料品种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方面发展,氮、磷、钾、微量元素肥料齐头并进。同时,非常重视化学肥料施用技术的推广,做到施用化肥的定量化、科学化。1994年,全省氮肥施用面积达到8 466.7千公顷次,施用率100%;磷肥施用面积达5 333.3千公顷次以上;钾肥施用面积达666.7千公顷次左右;微量元素肥料施用面积达133.3千公顷次左右;推广配方施肥技术2 266.7千公顷;根外追肥面积666.7千公顷以上。
5.耕作。50年代,安徽提出农业“三改办法”,成为当时全省农技推广的中心内容。60年代以后,随着淠、史、杭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兴建与效益发挥,稻作地区主要推广小麦—中稻、油菜—中稻、双季稻等一年二熟为主的作物布局;旱作地区主要推广小麦(油菜)—棉花、小麦(大麦) —大豆(芝麻、花生)、小麦—大豆(芝麻、夏玉米)、小麦—夏甘薯的一年二熟制,或小麦(油菜)——夏甘薯—烤烟,小麦—大豆(花生)—春高粱(春棉花、春甘薯)二年三熟制的耕作制度。70年代,稻作地区普遍推广绿肥—双季稻、小麦—双季稻、油菜—双季稻为主的一年三熟制耕作模式;旱作地区随着红麻、玉米等作物面积的扩大,推广并形成了小麦—夏玉米、小麦—红麻等新的作物布局形式。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豆、玉米、麻、烟、棉、杂豆、蔬菜和瓜类作物面积有所扩大,耕作制度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大力提倡的推广高效立体农业,“两高一优”农业,推动全省耕作制度的更加合理发展。近几年已形成30多种最佳耕作模式,分别在全省各适宜地区推广,一般亩增值250元左右。1994年,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8 496.2千公顷,复种指数达到197%,比1980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创出了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