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包括以农、林、牧、渔各业为基础原料的加工业,它涉及到人们基本的吃、穿、用,是农业生产的延续。河北省农产品加工利用外资近几年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八五”末期至1996年底,发展最为迅速。
截止1996年底,河北省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共104家,总投资15 788.98万美元,合同外资额为9 119.65万美元。企业个数和合同外资额均占企业总数和外资总额的39%。从此可以看出,外商一般倾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在加工业中,90%以上为食品加工业。其中,合资企业86家,独资企业8家,合作企业7家,三来一补企业3家。投资领域涉及粮食制品、饲料、速冻食品及海产品加工。
河北省第一家农业外商投资企业是廊坊华安肉类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成立于1985年,是大厂回族自治县与德国安努斯肉类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立的肉类屠宰加工企业。该企业总投资1 800万元,全额注册,中德双方各投资50%。经过12年的经营,该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现代化的综合性肉类屠宰加工厂。该企业拥有全国最大的肉牛育肥场和综合加工企业,年总经营额1.5亿元。该企业带动和促进了养牛事业的发展,1996年大厂回族自治县全县肉牛饲养量从1986年的1万头增加到15万头,建立投资规模在300万元以上的屠宰加工厂9家,副产品加工厂530多家,发展肉牛饲养专业乡2个,专业村14个,专业户600多户,可为该公司提供8万头肉牛。1996年基地效益实现产值2亿元,利税1 920万元。该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和集体积累。
近几年来,河北省涌现出了一批技术先进、产品适销对路、对当地经济有一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如遵化广野物产公司为基础的蔬菜、食用菌产加销联合集团; 滦县花生系列产品深加工及出口贸易集团;卢龙县以甘薯系列加工出口为主的 “小规模、大群体” 的外向型企业; 承德辛普劳公司为龙头的马铃薯生产与加工企业等。这些企业都是根据当地特色和当地优势建立起来的,既解决了一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又利用了当地资源。于1988年建立的中英合资企业秦皇岛普斯晨玉米制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玉米加工工业,年加工玉米30万吨。到1996年成立8年来,经营状况一直良好。当地原材料丰富,而且市场广阔,企业效益很好,为当地农民的玉米生产寻找到一条出路。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河北省农业直接利用外资的重点。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其产品结构已开始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但从产业结构上看,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 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 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少; 使用一般技术多,高新技术少。随着河北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农业利用外资逐步从注重数量转变为注重质量,产业结构将逐渐得到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