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侨汇与侨汇保护政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侨汇与侨汇保护政策

(三)侨汇与侨汇保护政策

侨汇是华侨从事劳动和各种职业所得、用以赡养国内家属的汇款,是国家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大量的侨汇有力地支援了福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的侨汇历史悠久。早在明末清初,旅居南洋的华侨就把辛勤劳动所积攒的钱寄回家乡作家属生活费。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华侨大批出国,侨汇也逐年增加。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几年,福建省侨汇每年约为1 500万—2 000万美元,占全国侨汇总数的15%—20%左右。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中断达4年之久,给侨乡经济和侨眷生活带来很大威胁。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虽已沟通,但当时货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社会治安混乱,侨汇实际上仍毫无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吸收更多的侨汇支援侨乡建设,国家实行保护侨汇政策,采取种种便利侨汇、服务侨胞的措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三十七条就明确规定:“人民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办法便利侨汇服务侨胞。”经中央人民政府和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于1950年1月公布了《福建侨汇暂行处理办法》,规定在人民币币值尚未稳定时,侨汇可以原币汇入和以原币存款;在人民币币值趋于稳定后,外币兑换牌价不断调低,才改为以人民币汇款和存款,以保障侨胞的侨汇不因汇率变动而受到损失。1953—1956年,遵照国务院的命令,又清理和偿还了华侨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存款和汇款,全省共清理、偿还4万余笔,总值700多万元。1955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贯彻保护侨汇政策的命令》,阐明侨汇的性质、作用以及保护侨汇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措施,福建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同时,省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还根据《命令》制定了各种优待办法和条例。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及时重申侨汇收入永远归私人所有的政策,消除了一部分华侨的疑虑,保证了侨汇的逐年增加。据统计,1950—1957年,由于采取一系列便利侨汇、服务侨胞的措施,全省侨汇年平均增长达10%以上。
在国家对粮、油、布等生活必需品实行统购统销后,1957年11月,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凭侨汇收入增加物资供应的通知》,对归侨、侨眷采取若干优惠办法,以增加侨汇物资供应。1962年7月1日起,又增加了凭侨汇证供应某些生活必需品的数量。为了满足华侨、侨眷兴建住宅的需要,还在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海、晋江、福清等市、县兴建华侨新村。1963年底,建成的华侨住宅或公寓共有240多座,分散建在侨乡农村的华侨房屋为数更多。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促进了侨汇的增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有些归侨、侨眷有侨汇不敢领,有侨信不敢收,加之当时停止吸收华侨投资,导致侨汇大量减少。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又重申保护侨汇的政策。1973—1979年,福建省侨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每年平均递增12.7%。1979、1980两年,增到每年接近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1981年以后,全省侨汇额出现下降。其主要原因:
❶福建实行对外开放后,回乡探亲、旅游、进行贸易活动的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逐年大量增加,相当数量的侨资没有通过中国银行解付,直接携带入境;
❷侨乡民间买卖外币的活动有所发展,以钞代汇增加;
❸国家对统购统销商品和计划供应物资供应的办法进行改革之后,原来的侨汇物资供应办法已不再有力地吸引侨汇,而侨眷需要的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高档紧俏商品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以致以物代汇的现象增加。为此,侨户实际收到的侨汇并未减少,只是大量流入民间。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福建广大侨乡依托华侨的关系和拥有较充裕的侨汇资金优势,大办乡镇企业,侨乡的变化日新月异。
从整体上看,侨汇作为福建侨乡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对侨乡的建设和侨乡经济的较快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

☚ (二)支援家乡建设   (四)归侨安置及生产建设 ☛
000082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