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三)主要成就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三)主要成就 (三)主要成就经过两年紧张而又激烈的反封建阶级斗争,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在各级农民协会和土地改革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土地改革法》的规定,依法从地主手中收回了自己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全省共没收和征收了封建土地62万公顷,多余粮食4.78万吨,多余房子45余万间,多余耕畜4.3万余头,分配给全省720多万的贫农和其他劳动人民,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62.8%,这就根本改变了农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地主从每人平均占有18.86亩降到1.47亩;富农从每人平均占地5.88亩降到2.49亩;中农从每人平均占地1.53亩提高到1.95亩;贫农从每人平均占地0.67亩提高到1.87亩,雇农从每人平均占地0.24亩提高到2.1亩(表3-2-1)。 表3-2-1 土地改革前后各阶级土地占有变化情况
说明:(1)本表缺龙岩县72个乡,武平县6个乡的数字。 (2)土地改革后土地总面积多于土地改革前数字,系在土地改革中查出的黑地丈量后长出的土地。 (3)土地改革后占有的其他栏中包括公有田357 072.15亩。 (4)本表选自1960年福建省农业厅编的《福建农业资料》。 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不仅在经济上彻底摧毁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而且在政治上彻底摧毁了维护这个剥削制度的上层建筑,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广泛民主的乡政权,在这乡政权中的领导成员,贫雇农占2/3,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人。在土地改革的伟大斗争中,还培养和锻炼了大约5万名以上的乡干部和大批积极分子;建立和健全了927个中国共产党支部,1952年底农村中共党员人数达到7 165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91 958人。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加强保证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落实,从而为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1年在紧张的土地革命运动中,一连战胜春雾秋旱以及虫、风等灾害,获得了较前年增产一成的丰收。1952年,劳动互助运动和爱国增产竞赛运动迅速地蓬勃发展起来,全省春季共修通水利10万余处,新添耕牛4万多头,并大抓积肥造肥,精耕细作以及防治病虫害。在爱国增产竞赛的运动中,大部分地区还进行了季节性的农业生产检查评比,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迅速发展。据统计,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11.07亿元,比1950年的9.25亿元增加1.82亿元,增长33.6%;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372万吨,比1950年的311万吨增加61万吨,增长19.6%,每年平均增长9.8%;林、牧、副、渔各业1952年也分别比1950年增长350%、56%、28.4%和117%。同时,由于山林改革和土地改革后城乡物资交流日益发达,商品经济也日趋繁荣。 在政治、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基础上,农村社会面貌和农民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省农村普遍办起扫盲班、夜校、冬学,不少乡村办起了俱乐部和农村剧团。农民开始自觉地破除迷信,求神拜佛做“普渡”的减少了。妇女参加了政治和生产活动,妇女婚姻自主权开始得到保障。农村还禁止吸鸦片、贩毒品,改造了不少懒汉、二流子,偷盗、赌博、械斗等恶习大大减少,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开始好转。整个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土地改革的伟大胜利,使全省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翻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为以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 (二)主要经验 第三节 农业生产互助合作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