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书疑义举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疑义举例》
清俞樾撰。共7卷。俞樾为清道光进士,咸丰年间任河南学政,同治中总办浙江书局,曾主讲杭州诂经精舍、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等书院,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春在堂随笔》及《右台仙馆笔记》等。该书汇集汉唐以下有关文字、训诂、语法、校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阅读古书中的疑难之处用举便的方式列出,使读者可以收举一反三之效,可作为初学者的入门参考书。如作者自序中所说:“刺取《九经》诸子,为《古书疑义举例》七卷,使童蒙之子,习知其例,有所据依,或亦读书之一助乎!”该书第1卷《倒句例》条说:“古人多有以倒句成文者,顺读之则失其解矣。诗人之词必用韵,故倒句尤多。《桑柔》篇:大风有隧,有空大谷。言大风则有隧矣,大谷则有空矣。今作有空大谷,乃倒句也。《节南山》篇,弗闻弗仕,勿罔君子;或夷式已,无小人殆。言勿罔君子,无殆小人也。今作无小人殆,乃倒句也。”第2卷《语急例》条说:“古人语急,故有以如为不如者。隐元年《公羊传》:如勿与而已矣。注曰:如,即不如是也。有以敢为不敢者。庄公二十二年《左传》:敢辱高位。注曰:敢,不敢也是也。”第3卷《以小名代大名例》条说:“《诗·采葛篇》: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即三岁也。岁有四时而独言秋,是举小名以代大名也。《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三冬,亦即三岁也。学书三岁而足用,故下云十五学击剑也。注者不知其举小名以代大名,乃泥冬字为说,云贫子冬日乃得学书,失其旨矣。”举出了不少古书语法中的特殊之处,均为初学者易于读错的地方,同时也纠正了一些前人注释中的不妥。刘师培称该书说:“幼读德清俞氏书,至《古书疑义举例》,叹为绝作。以为载籍之中,奥言隐词,解者纷岐,帷约举其例,以治群书,庶疑义冰释,盖发古今未有之奇也。” 此书有1925年上海古书流通处影印本,1954年上海中华书局本,1956年、1983年中华书局《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等。近人刘师培有《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徐仁甫有《广古书疑义举例》,可并参考。 《古书疑义举例》训诂学著作。清俞樾著, 7卷。主要阐述上古书籍中用词造句的特殊性, 诸如造句的方式,句中的语序,字词的省略,词语的运用与变换,探讨古书文字衍脱错乱的来由,分析误解原文的原因等,共举90条, 以指导阅读。论述多数精当,是对阅读上古书籍很有帮助的参考书。 书中的疏漏, 近人刘师培、 杨树达、 马叙伦、 姚维锐等相继作了 “补”或“续补”。 有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 古书疑义举例 古书疑义举例训诂学著作。清俞樾著。七卷。本书主要阐述古书辞例,对九经、诸子中由于文法或用词与后世不同而产生疑义的情况,以及因错简、误字而使文意不通的情况,列举了八十八例,分别加以解说。其中涉及各种语文问题,主要有四类: ☚ 诸子平议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 古书疑义举例训诂学书。七卷。清·俞樾著。专门阐述周秦两汉古书的“辞例”,指出当时的行文特点。全书共八十八例,涉及词汇、语法、修辞、校勘等各种不同的语文学问题,阐释颇为精当。是一部带有总结性而又富于启发性的训诂学名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书中的疏漏,刘师培、杨树达、马叙伦、姚维锐等相继作有“补”或“续补”以补正。有中华书局1956年排印本。 古书疑义举例 古书疑义举例清俞樾撰。全书7卷。卷一至卷三讲字句的变化;卷四讲虚词的运用;卷五讲衍字、误字;卷六讲脱字、错简;卷七讲误改、误删、误解等。皆取古书疑义文句,加以排比归类,综合成条,共得88例。内容主要涉及语法、修辞、训诂、校勘等,而前4卷涉及语法的内容最多。语法方面有涉及虚词的,如卷四“句中用虚字例”“上下文变换虚字例”“反言省‘乎’字例”“助语用‘不’字例”“‘也’‘邪’通用例”“‘虽’‘唯’通用例”“句首用‘焉’字例”“古书发端之词例”“古书连及之词例”等等;有讲实词活用的,如卷三“实字活用例”等;亦有关于介词宾语的位置、主谓倒装,以及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如卷二“蒙上文而省例”“探下文而省例”,卷一“倒句例”“倒序例”等等。可贵的是作者能在精辟的分析和说解的同时,归纳出一些语法通则(规律)。”此书一出,影响甚大,清末刘师培以为绝作,可见其价值之所在。为其续补的主要有: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通行的有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本、1984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影印《古书音义用法丛刊》本等。 ☚ 经词衍释 虚字阐义 ☛ 古书疑义举例 古书疑义举例训诂学著作。七卷。清俞樾撰。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后因人言罢职,主讲苏州紫阳书院等处,晚年主杭州诂经精舍。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以为治经之道,大要在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三者之中尤以通假借为重要。仿《经义述闻》撰《群经平议》,仿《读书杂志》撰《诸子平议》,仿《经传释词》撰《古书疑义举例》。善诗文,重视小说戏曲,所作笔记,搜集丰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所撰各书,总称《春在堂全集》,共二百五十卷。 ☚ 经义述闻 经籍䉵诂 ☛ 古书疑义举例训诂学书。清俞樾著。七卷。专释周秦两汉古书中的辞例,共88例。内容包括语义、语法、修辞、校勘诸方面。论述精当,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近人刘师培有《古书疑义举例补》、杨树达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马叙伦有《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姚维锐有《古书疑义举例增补》,中华书局将其与俞书合刊为《古书疑义举例五种》,最为适用。 古书疑义举例 《古书疑义举例》训诂学著作。晚清俞樾著。俞樾(1827~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晚清著名学者。此书分七卷,八十八节,卷首有总题目,节有分题目。周秦两汉之书在遣词造语上不尽相同,后人欲通晓古书疑义,须具有训诂、文法、修辞、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此书列举前人发现的疑义文例,逐一分析,涉及范围甚广,包括文言句式、词义、修辞、校勘等问题,对今人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有很重要的价值。其中,一至四卷谈到了很多文言修辞的问题,并列举了大量文例,对研究古文写作学启发较大。后来学者为此书不断增补,主要有刘师培的《古书疑义举例补》、马叙伦的《古书疑义校录》、杨树达的《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姚维锐的《古书疑义举例补附》等四种。中华书局1956年将俞书与四种合并出版了《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 古文笔法百篇 韩柳文研究法 ☛ 古书疑义举例见“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清俞樾(1821—1907)撰。俞樾字荫甫,浙江德清(今属浙江省北部)人。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政。晚清著名学者,著有《上海县志》、《春在堂全书》、《镇海县志》、《射雕馆集》、《群经平议》等书。此书为训诂之类书,由于周秦汉三代用词造句已多与后世不同,后人阅读理解多遇困难,作者于是专门在此书中诠释此类词句,尤其重视举例,故名之“举例”,使读者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此书议论精辟恰当,是初治古汉语者必备的参考书。今存光绪间刊本,民国甲子 (1924) 长沙鼎文书社本等,1982年中华书局重印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