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农业气象技术研究
根据中央气象局要求,河南省1955年开始农业气象工作,选择郑州等7个气候站进行正规作物物候观测以及器测土壤湿度。随着1958年农业“大跃进”形势发展,农业气象工作有了较大变化,农业气象测试站点增加到70个,主要任务是观测全省小麦、棉花、玉米等主要作物的生态气象条件和物候期以及定期器测土壤湿度,部分气象台站还负责土壤蒸发、水文特性的测定。“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气象工作处于瘫痪状态。80年代以来,农业气象业务工作才有较大起色,全省有15个省级农业气象站(其中有3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5个国家级基本站,117个器测土壤湿度站,各项农业气象业务逐步展开。
1.小麦旱涝规律的研究。河南省气象局早在60年代初就开始对河南小麦低产的气候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几年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找出了小麦主要关键发育期需水和供水以及旱涝生消的气候规律,提出抗涝防旱的农业气候技术措施,在小麦防旱抗涝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小麦干热风的试验研究。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由国家气象局组织北方13个省市协作,对小麦干热风指标、生理机制、预报方法、气候区划、防御措施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试验研究。通过几年的田间试验和各项生理指标、灌浆速度等项目的测定,获得大量测试数据,经系统的统计分析,找出干热风危害小麦生理机制的气候规律,研究出小麦植株喷撒磷酸二氢钾等防御干热风的技术措施。该项成果在河南省广泛实施,效果特别显著。据统计,1979—1982年推广防御干热风危害面积333.33万公顷,平均增产7.6%,全省增产9.1亿公斤,投资与收入之比为1:7,本项目技术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3.粮食产量农业气象监测预测系统。河南省气象局80年代中后期综合运用农业气象学、现代统计学、预测学、农学等基本原理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宏观遥感等新技术,经过四年研究和试验,创立了粮食产量农业气象监测预测系统。本成果自1984年应用以来,受到各级领导和有关生产单位的欢迎和重视。预报时效提早1~2个月,精度达95%左右,为组织生产,进行生产形势分析,分类指导麦田,安排粮食收购、销售、调拨、储备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4.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该课题始于80年代中期,全省组织10个有关单位,13个地区共参加121人协作攻关,经过几年的努力,根据生态类型区的气候、土壤特点和生产水平,制定了各有特色的一整套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由于该技术的普及和大面积推广,对全省小麦总产由89亿公斤提高到140.5亿公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该成果获河南省科技成果特等奖。
5.冬小麦—水分—气候模式和土壤水分预报。1985—1988年组织了课题攻关协作组,将土壤—作物—大气作为一个连续体系,研究了麦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了麦田蒸散、土壤水分预报模式,为适时提供麦田灌溉,节约水资源提供了新的途径。
6.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的研究。80年代初中期发动全省各级气象部门,抽出几百名气象科技人员开展了河南小麦、棉花等13个单项作物的气候分析和区划,降水资源和旱涝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分析和区划,省、地、县级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的研究。几年来全省气象部门先后撰写有关论文成果近200篇,为河南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并荣获省、部级技术优秀成果奖11项;全省地县级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项目有80%的成果荣获地县级奖。
7.丘陵山区气候考察的研究。根据省政府提出科技上山、科技兴豫的要求,河南省气象局于1982—1986年先后在豫西伏牛山南北坡、豫南大别山区北坡和豫北太行山区南坡开展山区剖面不同垂直梯度的定位和不定位的气候考察。通过几年的山区气候考察,收集了大量的山区气象和物候资料,填补了山区缺少气候资料的空白,还参加了国家级8省东部亚热带山区气候的考察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有关山区气候的论文,提出很多科学的、合理的开发丘陵山区自然资源建议。本成果先后荣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3个,国家级奖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