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一)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云南省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给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野生动物物种资源和野生经济动物资源。全省有脊椎动物1 737种,占全国的58.2%,其中有兽类300种,占全国的51.1%;鸟类793种,占全国的63.7%;两栖类102种,占全国的46.4%;爬行类143种,占全国的37.6%;土著鱼类382种,占全国的一半。有昆虫10 959种,占全国的40%以上。
1.国家级保护动物。在国家公布的335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云南省有199种,占59.4%,其中:亚洲象、野牛、鼷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绿孔雀等22种仅分布于云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6种。其中兽类有:倭蜂猴、蜂猴、熊猴、豚尾猴、灰叶猴、戴帽叶猴、滇金丝猴、黑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马来熊、熊狸、虎、金钱豹、云豹、雪豹、亚洲象、鼷鹿、豚鹿、野牛、扭角羚、赤斑羚等23种。滇金丝猴栖息于海拔2 500米以上的高寒云冷杉原始森林中,群居、树栖型。有垂直迁移习性,冬季下到海拔较低处活动,夏季则上到海拔较高处活动。植物食性,以云冷杉叶、莎萝、松果、栗树果为食。主要分布于本省西北部迪庆高原和丽江的部分地区。戴帽叶猴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密林中,群居、树栖。杂食性,分布于本省西南部的高黎贡山一带。黑长臂猿、白眉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均分布在本省西南部,黑长臂猿主要在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内。亚洲象生活在热带丛林。10~30头为一个群体。主食竹笋、竹嫩叶、甘蔗、野芭蕉和棕叶芦等。每胎产1仔,8~12岁性成熟,平均寿命50~65岁。分布于本省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缘地带,地处沧源县的南滚河是野象较集中的地方。鸟类有黑鹳、黑颈鹤、丹顶鹤、赤颈鹤、金雕、拟兀鹫、胡兀鹫、班尾榛鸡、雉鹑、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黑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孔雀雉、绿孔雀等17种。黑颈鹤分布在昭通市大山包乡沼泽地带,会泽县也有分布。绿孔雀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开阔稀树草丛或有灌木丛、竹丛的开阔地带,多见一雄鸟伴随三五只雌鸟活动,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爬行类有巨晰、蟒、鼋3种。鱼类有中华鲟、达氏鲟、白鲟3种。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4种。其中兽类有25种,短尾猴分布在德宏、保山、临沧、怒江等地;水鹿分布在红河、楚雄、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岩羊分布在迪庆、怒江、保山、丽江等地。鸟类有116种,云南省常见的有高山雕、凤头鹰、小雕、苍鹰、白头鹞、灰背隼、草原雕、原鸡。藏马鸡、藏雪鸡分布在迪庆高原;白腹锦鸡、红腹锦鸡分布在思茅、红河、楚雄、大理、保山等地;双角犀鸟分布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冠斑犀鸟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境内;兰耳翠鸟、鹳嘴翠鸟唯本省仅有,分布在滇西北地区,在沼泽地带、河边活动。两栖类3种;爬行类4种;鱼类3种;昆虫类3种。昆虫类的双尾褐凤蝶、三尾褐凤蝶分布在大理、丽江等地横断山脉区域内,春暖花开时较常见。
2.省级保护动物。云南省有省级保护动物33种。其中:兽类有狼、大斑灵猫、小齿灵猫、横斑狸、云猫、毛冠鹿、爪哇野牛等7种。狼分布在本省境内北部和西部地区,随着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很难寻到其踪影,数量已较少;毛冠鹿分布在金平县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内;爪哇野牛分布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鸟类有灰雁、斑头雁2种。爬行类有伊江巨蜥、眼镜王蛇、眼镜蛇、尖吻蝮4种。眼镜王蛇、眼镜蛇均分布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两栖类1种,仅滇蝾螈。鱼类19种。其中大理弓鱼生长分布在大理洱海;抚仙小鲤生长在澄江县抚仙湖内;银白鱼分布在永胜县程海,由于开发螺旋藻,此种鱼类逐渐稀少。

☚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   (二)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 ☛

(一)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一)野生动物资源及分布

1. 国家保护动物。本省地势北高南低,高温多雨,植物生长季节长,给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本省,属国家 一级的保护动物有17种。其中兽类有华南虎、豹、云豹、熊猴、黑麂、梅花鹿等分布在粤北和粤东部分山地,但数量极少。1991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派猫科专家到粤北、粤东与湖南、江西、福建三省交界的山地调查,发现华南虎在粤北仅有数只。梅花鹿、黑麂却未能见到。分布在粤北山地林地的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也为数不多,分布在雷州半岛的爬行类动物巨蜥数量极少;分布在省内大部分地方的蟒蛇还有一定数量。鸟类中的白腹军舰鸟、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白肩雕等在沿海滩涂、沼泽地上,已为数不多。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46种。其中兽类有猕猴,分布在沿海 一些岛屿有数千只,短尾猴分布在粤北山区林地,数量不多;豺狗、黑熊、大灵猫、斑林狸、金猫、林麝、河麂、斑羚等分布在粤北山区林地,数量不多;小灵猫、穿山甲、水鹿、苏门羚等分布在粤北、粤西、粤东等山地,数量稍多。鸟类有红脚鲣鸟、褐鲣鸟、斑嘴鹈鹕、海鸬鹚、黄嘴白鹭、岩鹭、彩鹳、彩鹮、白鹮、白琵鹭、黑脸琵鹭、鸳鸯、小天鹅、灰鹳、小杓鹬、花田鸡、小青脚鹬、黑浮鸥、黑嘴端凤头燕鸥等,分布在本省沿海滩涂、海岛、湖泊、江河沼泽及山地河谷、溪流等地,以鱼、虾、蛙、水生昆虫、甲壳虫类及水草等为食物,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是冬候鸟每年的10月至翌年的4月份才能见到。猛禽类在本省有2科17属35种,常见的有鸢、苍鹰、鹞、隼、猫头鹰、草鸮等,分布在全省各地,但为数不多。白鹇、原鸡、勺鸡、斑尾鹃鸠、小鸦鹃、褐翅鸦鹃等分布在粤北山地林地,为数不多。红领绿鹦鹉在珠海万山群岛发现有,但为数极少。两栖爬行类野生动物,如虎纹蚌,在省内有分布,并有 一定数量,大壁虎分布在怀集、封开等县的石灰岩地区,但数量不多。
2. 益鸟类。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一项宝贵资源。广东适于各种鸟类的生长繁殖,目前全省已发现的鸟类有400多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鸟类是害虫和鼠类的天敌,多数以昆虫、野鼠或杂草种子为食。据推算,一只燕子在夏季能吃掉50至100万只苍蝇、蚊子和蚜虫。1 000只群栖的椋鸟,在其育雏期间,能消灭22吨重的蝗虫。广东常见的椋鸟有丝光椋鸟(分布本省东部和中部),灰背椋鸟、家八哥、普通八哥、黑领椋鸟等,分布全省各地,终年可见,且数量可观。燕鸻也是灭蝗能手,杜鹃、暗灰鹃、灰卷尾及鸦、雀等都嗜食松毛虫。鸟类的猛禽(包括昼出性的鹰、隼类和夜出性的猫头鹰)多是专门以啮齿类为主食的,对于控制农林鼠害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对广阔的平原稻田作物区保护粮食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此外,很多鸟类还是植物花粉及种子的传播者,如生活在本省的太阳鸟、啄花鸟、绣眼鸟等穿飞于花丛,在啄吸花蜜时起着传播花粉的作用。而鸠鸽、鸫、松鸦等鸟,对于多树种的扩散有一定贡献,是自然界“播种造林”的高手。
野生鸟类为人类提供不少肉、蛋、羽绒和粪肥。野禽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如黄胸鹀(禾花雀),每年秋冬季从北到南迁移到达广东,其数量以百万计,此鸟迁走时吃大量谷物种子,对农业有害,适量捕捉作为肉食,可收到化害为益的效果。雁鸭类中的豆雁和绿翅鸭,每年亦有数万只到达广东(冬候鸟),此外,雉科的鹧鸪,雉鸡、竹鸡以及一些野鸽(斑鸠等)都可作食用,但不得滥捕益鸟。
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7年公布的受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共有111种,分布在广东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34种,其中白鹳、黑鹳黄腹角雉等8种为一类保护鸟类,小天鹅、苍鹰、白鹇等26种为二级保护鸟类。为了提高群众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意识,省政府将国家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白鹇,定为广东省的“省鸟”,并规定每年3月20日为广东的“鸟节”,3月20—26日为“爱鸟周”,开展爱鸟护鸟的宣传活动,并按国家规定,每年11月份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指定林业、水产会同工商、公安司法部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对非法猎杀、收购、出售、运输、携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坚决依法进行处理。

☚ 六、野生动植物资源   (二)野生植物资源及分布 ☛
000117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