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施无法①之赏,悬无政②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③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九地篇第十一》) 【注释】 ①无法:指超出惯例。②无政:打破常规。③犯:驱使和使用。 【译文】 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命令;指挥三军士卒就如同使唤一个人一样。命令士卒执行任务,而不告诉他们其中意图;只告诉他们其中有利一面,不告诉他们危害一面。把士卒投入危地然后才能保存,把他们置于绝地然后才能死而复生。只有将士卒陷入绝境之中,然后才能力争胜利。 【评说】 在孙子眼中,将帅是绝对的主宰和英雄,而士兵则处于一种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孙子这种“愚兵”思想自然不应提倡,但他对精神力量的肯定值得借鉴。对于一个陷入绝境和孤立无援的人,一种求生的希望往往可以使其奋不顾身,绝处逢生。如此,毁灭,往往是重新的开始。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九地》) 鉴 赏 孙子指出,军队陷入死亡之地能发挥出极大战斗力。刘寅注:“投士卒于亡地,然后人自为战而获存;陷士卒于死地,然后人自奋勇而得生。夫三军之众陷于患害之地,然后能为我之胜而制敌之败也。”陈启天注:“置军于极危之战地,然后可使士卒奋力死战,以求得胜也。全军之众,陷于危害之战地,然后可使士卒人人奋力死战,以求胜而败敌也。”很明显,一个人到了极危险的死亡的边缘,他就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奋勇拼搏,很可能杀开一条血路而生存下来。俗话说:“急中生智”,“穷则思变”,都是这个道理。孙子的名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是一个极具辩证法思想的命题,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英豪纷出割据。当时,秦朝军队尚有一定实力,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已被镇压。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于定陶(今属山东)大破楚项梁军后,便北上击赵,派王离率军20万围攻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项梁所立楚王派宋义、项羽率军北上救赵。宋义军逗留安阳(今山东曹县东),46天不进。项羽乃击杀宋义,率军救赵。其时,齐田儋、燕韩广、代张敖等许多诸侯军皆驻于巨鹿附近,不敢与章邯军作战。项羽军到来后,先遣人率军2万渡漳水,救巨鹿,战又不利。项羽乃令全军渡过漳水后,毁战船,破炊具,烧房舍,每人仅带3天的干粮,示士卒以必死,无一还心。于是,楚军士气大振,在与秦军作战时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观看的诸侯军无不震惊。经过激战,大破秦军,秦主将王离被俘,部将苏角被杀。 在这场击溃秦军主力的战斗中,其他诸侯军都闻风丧胆,不敢轻易出战。唯有项羽率领的楚军,在渡过漳水后,破釜沉舟,烧掉房屋,以示必死,不再生还。这一举措,竟激发出楚军极大的战斗力,大败实力强劲的秦军,为推翻秦朝立下汗马功劳。这证明,孙子的名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实为卓识之论。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施无法①之赏,悬无政②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③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九地篇第十一》) 【注释】 ①无法:指超出惯例。②无政:打破常规。③犯:驱使和使用。 【译文】 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命令;指挥三军士卒就如同使唤一个人一样。命令士卒执行任务,而不告诉他们其中意图;只告诉他们其中有利一面,不告诉他们危害一面。把士卒投入危地然后才能保存,把他们置于绝地然后才能死而复生。只有将士卒陷入绝境之中,然后才能力争胜利。 【评说】 在孙子眼中,将帅是绝对的主宰和英雄,而士兵则处于一种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孙子这种“愚兵”思想自然不应提倡,但他对精神力量的肯定值得借鉴。对于一个陷入绝境和孤立无援的人,一种求生的希望往往可以使其奋不顾身,绝处逢生。如此,毁灭,往往是重新的开始。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士兵陷入绝望的境地,必会拼死奋战,而求得生存。《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例】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项羽率部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关键就在于他运用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的矛盾之理。故孙子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战争的瞬息万变决定了决策的变通性。决策只有做到了“因利而制权”,适机而动,顺势而变,才能为作战提供科学的指导。(梅雪《孙子兵法中的领导思想》) 简作〔置之死地而后生〕 【例】我主张有些东西要搞得死一点,叫先死后活,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合乎辩证法,死是为了活。(陈云《钞票发行权和外汇储备问题》)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士兵陷入绝望的境地,必会拼死奋战,而求得生存。《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先秦·孙武《孙子·九地》)把军队置于九死一生之地,军队才可能奋起反击以求生存。 ☚ 释实而攻虚,释坚而攻脆,释难而攻易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先秦·孙武《孙子·九地》)将军队放在不决战就会死的境地,将士才能奋勇向前,杀敌取胜,求得生存。 ☚ 士穷乃见节义 社交 ☛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意谓到了灭亡的地方,然后能够得到生存,陷入必死的境地,然后能够得到生路。说明背水作战、死里求生的道理。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投: 置放;弃置。把军队置于不决战将会死亡的境地,往往能获得生机。指人逢绝境时战斗力最强,拼死奋战反而能求得生存。语出《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例] 历史上有名的巨鹿之战,项羽率部以少胜多,大败秦军,关键就在于他运用了“~。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的矛盾之理。(梅雪《孙子兵法中的领导思想》)|“~”……在这条著名的原则中,“投”、“陷”是指挥员自己的主动行动,“亡”、“死”并非绝对的“亡”、“死”,它要求指挥员根据主、客观的种种情况,造成一定的危急环境,从而激发部卒万众一心、拼死奋战,促成矛盾的转化,最后化险为夷,转败为胜。(李世俊《〈三国演义与经营谋略〉——激励与人尽其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