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采伐与运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采伐与运输

(一)采伐与运输

1.森林采伐
(1)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林区尚无采伐机构,国家建设所需木材主要由各地林管站组织完成。1950年12月在哈密口门子设立第一个伐木机构。1951年在乌鲁木齐筹办伐木场,开放谢家沟林区。1952年成立乌鲁木齐、乌沙、阿山等伐木公司。1953年将伊犁伐木场改建为伐木公司,正式组建哈密伐木场。1955年成立自治区森工局,统一管理各伐木公司及伐木场的工作。1956年又成立了奇台伐木场。至此初步形成了新疆森林采伐专业队伍和管理机构,保证了所需木材的采伐和供应。与此同时,新疆军区后勤部也承担了部分军队急需用材的采伐任务。
1956年林业部颁发了《国有林主伐试行规程》,同时实行森林采伐许可证制度。为了贯彻 《规程》,新疆于1957年4月和8月分别组织有关人员,对昭苏和昌吉林区的采伐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及时指出了大面积强度择伐、只伐近不伐远、只伐好不伐坏、造材浪费大、伐区清理不彻底、集材乱串坡、幼树损伤大的现象,要求各采伐单位及时纠正。
50年代末 “大跃进”时期,对木材的需要急剧增加,森林采伐量从1957年的29万立方米跃升到1960年的60多万立方米,致使一些林区受到了强度择伐。
1960年林业部颁发了 《国有林主伐试行规程》修定本,同年新疆结合本区情况制定了 《补充规定》,一并贯彻执行。1961—1963年木材需求有所下降,减少了森林采伐量,于是出现了木材产量的第一个 “马鞍形”。
在调整木材采伐量的同时,新疆狠抓了采伐运输队伍的技术工作,1963年制定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材采运技术操作细则》,从伐区调查设计、伐区拨交、采伐、打枝、造材、串坡、集材、山场归楞、伐区清理、伐区验收、木材运输和最终贮木场管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木材生产技术。该细则的贯彻执行,大大提高了采伐质量和工作效率。
“文化大革命”中,森林采伐和木材运输受到严重干扰,木材产量显著下降。1973年农林部制定了 《森林采伐更新规程》,把森林采伐和森林更新有效地结合起来。
1979年,新疆首先抓了林木采伐前的伐区调查设计工作,制定了《伐区调查和生产工艺试行办法》。1983年又制定了《森林采伐更新规程实施细则》。这一系列的 《规程》、《办法》和《实施细则》,使新疆的森林采伐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2) 采伐方式。新疆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森林水源涵养及防护效益特别重要。1980年和1983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将天山中东部哈密至乌苏一带13个林场和博尔塔拉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州境内14个采伐林场,改为经营性林场,贯彻以营林为主的方针,停止主伐。在采伐中,按不同林种确定不同采伐类型,并按不同立地条件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选用不同的采伐方式,力争做到科学经营、合理采伐、及时更新、永续利用。多年来新疆林区择伐面积一直占95%以上,皆伐是很少的。凡实行皆伐的地块,一律采用大苗 (7~8年苗龄)上山,并在伐后第2年及时人工更新。在采伐量方面,根据各场资源多少、分布特点、树种性质、龄组分布等因素适当控制,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
伐前准备工作: 一般都在上一年的夏季进行伐区调查设计,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于当年冬季采伐。目前各山区林场都有专门从事伐区调查设计人员,对保证伐区设计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采伐工具:50年代初使用二人锯,1953年开始使用弯把锯,1958年开始推广油锯。目前,除了人工用斧打枝外,采伐造材都使用油锯。50年代的二人锯,平均每人每天采伐、造材2.5立方米。现在用油锯,平均每人每天采伐、造材10立方米左右,提高工效3倍。
集材方式:50年代初以马拉集材和土滑道集材为主,以后因地制宜采用冰雪滑道、动力索道和拖拉机集材等多种形式。
山场归楞: 50年代初主要依靠二人杠,一般只在伐区下部的运材路边归堆,当木材数量多时,才按楞垛要求归整归方。目前采伐量大的伐区,多采用机械归楞。采伐量少且分散的伐区,仍有采用人工归楞的方法。
伐区清理:这是采伐作业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多采用人工方法,将采伐剩余物按一定距离、一定规格归堆,让其自然腐烂或作为烧柴运出。
2. 木材运输
。新疆地域辽阔,资源分散,运输线路长,且林区冬季雪大,夏季雨多,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木材运输难度很大。木材运输方式主要是陆运。50年代伊犁昭苏林区曾一度采用水运。伊犁伐木公司用马车从山楞运材到特克斯河边,然后放入河中编排送到伊宁市。60年代后期,随着伊昭公路的开通,运材车辆增多,停止水运,改为陆运。
陆运的关键是修建林区道路,这是木材陆运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也是投资最多的项目。50年代初,由于林区道路不通,所需木材多集中在附近林区采伐,因而出现过采现象。现在除了阿尔泰山林区道路条件较差外,天山林区主要沟系都有运材线路。据1995年林区道路普查,几十年来共修建林区道路6 100多公里,基本保证了木材运输的需要。
在修建林区道路的同时,必须解决运材车辆问题。1953年底,各伐木企业共有运材车辆3辆,1958年也只有载重汽车26辆,1959年成立了专业木材运输车队,到70年代各局都相继建立了车队。1980年木材运输公司和各直属林场共有载重汽车500多辆。1991年以后,随着统配木材的放开,木材运输也逐步放开,集体与个体运输户猛增,专业木材运输公司运材量急剧减少,木材运输基本面向社会。
贮木场是木材产品的最终贮存场所。50年代新疆贮木场不健全,大量木材从山楞或中途外调。目前各山区林场都有贮木场,有些林场还设临时的中间楞场,作为木材转运的中转场。通过多年联检,各贮木场的管理都走向了正规化的道路,装车、卸车、归楞普遍采用机械化操作。
通过森林采伐运输战线全体职工的艰苦奋斗,到1995年共完成木材生产任务1 613.6万立方米,总产值21.1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自治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见表6-3-2。

表6-3-2 1950—1995年木材产量


单位:万立方米

年 份产 量年 份产 量
1950
1952
1957
1960
1962
1965
1970
1975
1978
0.08
2.81
29.44
60.13
21.66
53.75
35.07
37.13
49.84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58.57
47.94
34.27
33.18
30.42
28.66
29.71
28.84
☚ 三、森林工业   (二)林产品加工 ☛
000211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