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路建设
陕西是中国古代建都时间最长的省份, 古代交通事业有着辉煌的历史。据史料记载, 西周建都长安后, 即在关中的渭河两岸有组织地修筑道路。秦灭六国后, 即大规模地修筑宽50步的驰道, 以咸阳为中心, 通向全国。汉唐以来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 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宋元以后, 全国政治中心东移, 陕西的交通事业逐渐衰落。
到了近代, 1922年将西安至潼关的马车路改建为公路, 这是全省第一条公路。此后, 又修建了西安至长武、西安至三原、西安至朝邑、西安至眉县等公路。到1949年, 全省虽有公路4 323公里, 但由于国民党溃逃时的破坏, 勉强能通车的只有1 908公里,其中有路面的里程仅804公里, 营运效果很低。广大农村的交通状况更为落后, 大多数县、乡间基本上没有公路连接。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恢复时期, 陕西省对遭受破坏的公路进行了全面恢复和重点改善, 对主要公路干线进行加固、改造, 并新修了一些公路。到1952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 863公里, 比1949年增长1倍,其中县、乡公路763公里, 占总通车里程的19.8%。
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全省着手制定道路建设规划, 使公路建设与经济建设逐步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对干线公路进行重点改建, 同时认真贯彻 “民工建勤”、“民办公助”政策, 积极修建了部分地方道路。到1957年, 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7 049公里, 比1949年增长2.7倍, 其中, 县、乡公路达到2 464公里, 比1949年增长3.8倍。
“二五” 和三年调整时期, 全省继续加强公路建设, 使不通公路的县减少到4个。同时, 公路技术等级也不断提高。到1965年,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 602公里, 比1949年增长6.65倍。其中, 县、乡公路8 591公里, 占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的58.9%,比1949年增长15.8倍。
“三五”、“四五”计划期间,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全省掀起了接通断头路、打通山区公路的热潮, 县、乡公路得到迅速发展。到1978年,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8 417公里,比1965年增长1.6倍。其中, 县、乡公路2.57万公里, 占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的66.9%。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全省将县、乡公路发展纳入农村基本建设,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开展了 “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 的修路活动, 对大量的等外公路和乡村道路进行了技术改造, 提高了等级, 改善了路况。
1984年9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 《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 决定把陕西秦巴山区的30个县、市列入扶贫对象, 并决定拨给部分库存粮、棉、布, 以工代赈修建山区公路。《通知》下达后, 陕西省积极行动, 决定以修建秦巴山区公路为突破口, 迅速打开脱贫致富的新局面, 并把国家拨给资金的80%用作山区公路建设。从1985—1987年的3年中, 共使用国家库存补助粮2.7亿千克、棉布2 723万米, 折合人民币14 394万元。群众投工11 927万工日, 新修县、乡公路1 770公里, 改造旧路6 905公里, 铺筑路面3 199公里, 使3 000多公里公路提高了等级。
进入90年代以来, 省政府加大了扶贫开发的力度, 对贫困山区实行优惠政策, 建设“三通” (通路、通邮、通电) 工程, 取得明显成效。仅1996年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就投资2.14亿元 (其中地方自筹8 405万元), 新修和改建三级公路1 162公里, 四级公路971公里, 新铺油路1 338公里 (其中村道691公里)。1996年, 全省共修建乡村道路1.03万公里,解决了2 189个行政村不通路的问题。其中, 延安市在“三通”工程中, 发动群众, 艰苦奋斗, 当年新增通路行政村595个,使全市通路率达到96.5%, 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路的目标。
到1997年底, 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 202公里, 比1979年增长22.3%。其中, 县、乡公路2.85万公里, 占公路总通车里程的69.2%; 上等级的公路达到3.43万公里, 占公路通车里程的83.3%, 比1978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全省99.7%的乡镇和85%的行政村通了公路。
县、乡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迅速。1949年, 全省公路桥梁只有690座, 1.44万延长米, 到1997年, 公路桥梁已发展到4 900多座, 16.7万延长米, 分别比1949年增长6.1倍和10.9倍。桥梁的结构和质量有较大提高,从根本上提高了全省县、乡公路的通行能力, 为促进和繁荣农村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