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梁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梁鸿东汉初隐士、文学家。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幼孤家贫。受业于太学,博通群书。学毕,牧猪于上林苑。误失火,延及邻舍,乃寻访被烧者,悉以猪偿之,不足,以身抵债,为其佣工。后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以女妻之,鸿拒绝。同县女名孟光,肥丑而黑,年三十未嫁,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娶之。夫妻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读书弹琴自娱。因事过洛阳,见宫室侈丽,作《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之奢华,感叹人民之劳苦。朝廷甚不满,下令缉捕。鸿改姓运期,名燿,字侯光,与妻避居齐鲁间。后去吴依皋伯通,居于廊下小屋,为人佣工舂米。每归家,孟光为具食,举案齐眉,以示敬爱,后世传为佳话。伯通异之,舍之于家。鸿乃潜心著书十余篇,不久病卒。其书今不传,仅存《五噫之歌》、《适吴诗》与《思友诗》等。 梁鸿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伯鸾。顾雍师。初游太学,曾于上林苑牧猪。后归家,辞绝势家之女,孟光貌丑而贤,娶为妻,隐居霸陵山中。章帝时因作《五噫之歌》讽世被通缉。易姓运期,名燿,字候光,与妻隐于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佣工舂米,举案齐眉相敬爱。咏诗弹琴,擅文学,有《适吴诗》《思友诗》等。皋桥贤士皋伯通请居其家,卒后礼葬于苏州金昌亭南要离冢侧。 梁鸿 梁鸿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伯鸾,又曾改姓运期,名燿,字侯光。家贫博学,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因作《五噫歌》讥讽朝廷,为汉章帝所忌,遂改易姓名东逃齐鲁。后往吴依皋伯通,为人佣工舂米,病卒。有诗文十余篇,今存《五噫歌》、《适吴诗》、《思友诗》三篇,以《五噫歌》较知名。原有集二卷,已散佚。 ☚ 卫宏 王充 ☛ 梁鸿 梁鸿西晋杂传体小说。皇甫谧(mì)撰。原载《高士传》。吴曾祺《旧小说》、李格非等《文言小说》载录。梁鸿,字伯鸾,东汉初名士,《后汉书》有传。本篇叙写: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人梁鸿,受业于太学,博通群籍,竟业后入上林苑牧猪。曾误遗火,殃及邻舍,他便寻访受灾者,问其所烧失的情况,悉以猪作赔偿。当灾主认为赔得还不够时,梁鸿就以身抵债,用劳力来补偿。他的行为,赢得了村里老人的尊重,而共同指责灾主太过分。灾主表示愿把所赔之猪全都退还,而梁鸿执意不收,回到了家乡。乡邻们慕其高节,多愿以女妻之,梁鸿皆婉言谢绝。同县孟家姑娘虽然貌丑,而非择贤德者不嫁,梁鸿遂娶之为妻,并为她取名曰孟光。后携孟光入隐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不久,东出关,过京师洛阳,作《五噫之歌》。章帝刘旭闻而求之,梁鸿改名易姓,与妻隐居齐鲁之间,后又往吴地,寄住皋伯通家,居其廊庑下,为人当佣工舂米。深得其妻孟光敬仰,每归,妻“举案齐眉”,奉上饭食。皋伯通察而惊奇之,以为非一般佣工,乃把梁鸿夫妇请到家中住。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后得病而客死吴地。作品通过对梁鸿一生言行的记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苟的品格和操守,赞扬了他的忧国忧民的精神。小说善于撷取人生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梁鸿生逢“乱世”,太学毕业后,则“牧豕上林苑中”,因不慎失火,殃及他舍。他忠厚而有信义,不避其责,“寻访(被)烧者”,坚持赔偿损失;赔偿不足,宁肯自己出力勤苦劳作,也不抵赖。这种忠信厚直的道德品格和情操,受到人们的敬重。行文在“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的叙述中,通过长者的眼光,显示了梁鸿非一般人可比的道德操守。他后来退归家乡,避居齐鲁吴地,而终身不仕,不屑于和统治者同流合污,并且敢于通过《五噫之歌》,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就是最后客死异乡,仍不改其高洁之志。需要指出的是,梁鸿这种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高士性格和精神风貌,与那些得意时威威赫赫、失意时就退居田园,甚至以隐居沽名钓誉以求官的所谓“名士”者流大相径庭。梁鸿死后,被葬于要(yāo)离(春秋晚期刺杀在卫国的公子庆忌后亦自杀的吴国侠士)墓旁,就突现了人们对他高士之风的评价。“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陆游《言怀》),可见其死后的影响。小说描写,笔法细腻,细节真实生动,毫无矫饰。最精妙的就是那段梁孟姻缘的描写。梁鸿节操高尚,其择偶标准自然不同凡俗。他辞绝了不少有权势之人的提亲,却选择了长相丑陋的孟姑娘,因孟声言:“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高山流水,知音难逢。梁鸿择偶不以人的相貌之美丑来取舍,也不以门第高低、家道富贫情状作选择,而是要求双方思想感情上一致,以志同道合为婚姻之基础。文中写新婚之初,夫妻之间有了小误会,但通过直言心衷,而交流了感情,增进了解,为以后共同过清苦生活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怪不得梁鸿大喜说:“此真梁鸿妻也!”他还为孟氏字之曰“德曜孟光”呢!这段描绘,实为传神之笔。小说在写梁鸿以后迁隐生活的同时,不时地歌颂了夫妻双方始终如一的爱情,如他们互敬互爱,孟光给梁鸿做饭,捧起进食用的短脚木托盘,高举到眉间。这一典型细节的描写,就是“举案齐眉”这一成语典故的出处,后世常用来说明夫妻之间意深情笃,相敬如宾。宋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谓:“内子朱,贤而善事其夫,每举案齐眉,则相敬如宾。”元人于伯渊《点绛唇》套数:“言行功容,四德三从,孟光合配梁鸿。怎教他齐眉举案劳尊重,俏书生别有家风。”《儒林外史》第十回:“席终,(蘧公孙)归到新房里,重新摆酒,夫妻举案齐眉。”由此可见梁孟之事对后世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 严光 陈寿 ☛ 梁鸿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生活于东汉中期。受业太学,学毕,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乃寻访失火主人,以豕偿之,不足,乃请身为佣。邻家见鸿非常人,乃责主人而以豕还之。鸿不受,归乡里。娶同县孟氏女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后东出关,过洛阳,作《五噫之歌》。章帝闻而求之,不得。乃易姓运期,名燿,字候光,居齐鲁间。有顷,又之吴,依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春。与妻相敬,举案齐眉。鸿著书数十篇,在吴又思其友高恢,作诗一首。及卒,伯通为葬于要离冢旁。今存诗三首,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主要事迹见《后汉书》本传。 ☚ 班婕妤 班固 ☛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东汉诗人。尝受业于太学,娶女孟光,貌丑而贤,共隐居霸陵山中。后出关,见洛阳宫室富丽,遂作《五噫歌》讽之。章帝读后,甚为不满,鸿只得改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避居齐鲁。不久病死。原有集二卷,已佚,今存《五噫歌》等诗三首。 梁鸿 梁鸿生卒年不详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随父寓居北地。东汉初曾入太学受业,后归平陵,娶孟氏女子为妻。其妻有德无容,取名孟光,字德曜。夫妻共入霸陵山中隐居,以耕织为业。汉章帝时,梁鸿因事出函谷关,经过京城,见宫室侈丽,作《五噫歌》讽世,章帝闻知大不悦,下诏搜捕。梁鸿遂改姓运期,名燿,东逃齐鲁,后往吴依皋伯通,曾为人佣工舂米。每归,其妻孟光为具食,不敢仰视,举案齐眉。东家见其妻对梁鸿如此敬重,乃礼遇之。不久病卒。梁鸿博学多才,著书十余篇,今不传。今存其诗三首,载《后汉书·梁鸿传》,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亦收入。《五噫歌》是一首揭露帝王宫阙宏伟奢侈,慨叹人民生活辛劳、苦难无尽的现实主义诗作。全诗五句,每句后有一“噫”字感叹,为楚歌变体。是诗简短而感情深厚,叙事、抒情结合,语言精炼,风格沉郁苍凉,是一首罕见的文人诗篇。 ☚ 杜笃 刘苍 ☛ 梁鸿居有顷,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仰慕前世高士, 而为四皓以来二十四人作颂。因东出关,过京师,作《五噫之歌》。肃宗求鸿不得。乃易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之间。有顷,又去适吴,居皋伯通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门著书十余篇,疾,且告主人曰:“昔延陵季子莽于嬴博之间,不归乡里,幸勿令我子持丧归去。”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旁。 《高士传》三卷,记录上古至魏晋隐逸之士九十六人。据南宋李石《续博物志》,原书记叙高士七十二人,今本系后人杂抄《太平御览》所引嵇康《高士传》、《后汉书》等,附益而成。《梁鸿》即取自《高士传》。 梁鸿是东汉的名士,《后汉书》有传。《梁鸿》这篇小说记叙了梁鸿的言行,描绘了他的性格和操守。梁鸿生逢乱世,在大学读书时,勤于阅览而不屑动笔为文。在作了简单介绍之后,小说写了梁鸿这样一个故事:梁鸿在宫苑中放猪时,不慎失火,殃及邻人。他寻访受灾者,以所牧之猪全部拿来作赔偿。当灾主认为赔得还不够时,梁鸿以身抵债,用劳力来补偿。梁鸿的行动,赢得了左右老人的尊重,他们说梁鸿是忠厚之人,共同指责灾主,灾主也表示愿把梁鸿赔偿的猪都退回,但梁鸿执意不收,回到了乡里。这一节写梁鸿的为人,他忠厚有信义,虽然是偶然失火,却不辞其责,坚持赔偿。赔偿不足,宁肯自己勤劳苦做,也不抵赖。梁鸿的情操、邻里老人的意见,灾主对梁鸿前后态度的变化,都在这一偶然事件中得到展现,尤其“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一句,通过长者的眼光,写出了梁鸿虽是普通人,却有不平常的道德操守,受到人们的敬重。 小说中描写最精彩的是梁鸿的婚姻,梁鸿有高尚的节操, 自有其择偶的标准。他谢绝了许多有权势人的提亲,却选择了同县孟家一个长相丑陋的姑娘,因为她声言:“要嫁就嫁象梁鸿那样有贤德的人。”高山流水,知音难遇,梁鸿就聘她为妻。从这里可以看出梁鸿择偶的标准不是以人的相貌来取舍,也不是以家道殷实富裕的程度来选择,而是要求男女双方思想感情上的一致,以志同道合为爱情婚姻的基础。这一点,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孟家女出嫁时,着意打扮了一番,梁鸿认为这不符合他的意愿,七天没有和妻子说活。妻子问他时,梁鸿说:“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现在你穿丝绢,擦脂粉,这不是我希望的。这番话,不仅表明了梁鸿的婚姻观念,同时也说明了梁鸿的政治态度:在东汉当时社会动乱中,寻一隐居之地,以求洁身自好。 岂知妻子回答:“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新婚之初,夫妻间相互交流了感情,增进了了解,为以后共同的生活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难怪梁鸿说:“此真梁鸿妻也。”梁鸿打消了心中的疑虑,还为妻子取名孟光,字德曜。从孟家女非梁鸿不嫁,到梁鸿为妻子取名,完成了夫妻双方增进感情的过程,小说写得真实、细腻、生动,毫无矫饰。 过些时候,夫妻双双进入霸陵山,男耕女织,“咏诗书弹琴以自娱”,自得田园之乐。梁鸿因仰慕古代高法之士,把“商山四皓”以下二十四人,都一一给他们写了颂文,也籍此明志。但是梁鸿隐居田园,是因为朝纲不振,他心中仍然关心着人民的疾苦。有一次他东出潼关,路过长安,写下了著名的《五噫歌》, 歌云: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诗中鞭鞑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对人民无尽期的劳苦生活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由于诗中对皇室有所讥刺,为汉章帝所不满,派人找他没有找到。梁鸿改名换姓,与妻子避居齐、鲁之间。隔些时,又到吴郡,住在皋伯通的廊房下,梁鸿以给人舂米为生。 生活虽然艰苦,但夫妻间感情融洽,互敬互爱。孟光给梁鸿做饭,捧起进食用的短脚木盘,高举到眉间。这就是“举案齐眉”这个成语典故的出处,后世常用来说明夫妻间情深意笃,相敬如宾。皋伯通非常惊奇,以为非一般佣工,于是请梁鸿夫妇到他家里住。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得病,留下遗嘱:“往日吴国延陵季子,死后葬在山东嬴县博县之间,遗体不归乡里,也希望不要让我儿子奉丧还家。”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梁鸿的遗嘱非常感人,他不务虚名,不求奉丧还家,简办丧事,在今天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最后的遗嘱,作为梁鸿的一生来说,是有始有终的。 纵观全篇,小说抓住了梁鸿一生最典型的事例,刻画了梁鸿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性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梁鸿与那些得意时威威赫赫,失意时就退居田园,甚至以隐居沽名钓誉以求官的所谓“名士”大相径庭,他终身不仕,不屑于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而且敢于通过《五噫歌》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即使避居齐鲁、吴地,居人廊庑之下,最后客死异乡,仍不改其高洁之志,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小说结尾,梁鸿葬在春秋时刺杀卫国公子庆忌后自杀的吴国侠士要离墓旁,含义隽永深刻。后世陆游在《言怀》诗中写道:“愿乞一棺地,葬近要离坟。”能葬在要离墓旁,是一种殊荣,也是梁鸿死后,后人对他高士之风的评价。 小说歌颂了梁鸿与孟光始终如一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故事被后世传为佳话,“举案齐眉”成了夫妻间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象征。古典文学名著对此典故多次征引。《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宝玉因贾母疼薛宝琴,恐黛玉心中不自在,但见黛玉赶着宝琴叫“妹妹”,与宝钗关系“竟比他人好了十倍”,与素日大不一样,心中诧异,便引《西厢记》中的唱词问黛玉:“……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第五回红楼梦曲子词咏叹宝玉与宝钗婚姻生活不美满时写道:“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给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 梁鸿·皇甫谧· 〔选自《高士传》〕 西晋皇甫谧的《高士传》,是专录“隐逸之士”人品、作为的笔记。作者以他的观点为取舍的标准,记录描写了从上古到魏晋的“高士”96人;赞美了他们淡泊名利,无意仕途而自乐于隐逸躬耕的生活,尤着意于他们品德才学的描摹刻画。这样的取材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古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生活道路的机会,我们虽然并不一定完全同意作者所持的观点,但从他的笔下我们却可以认识96个既有共性又神采各异的古代知识分子。本篇所记的梁鸿是其中的一个。 关于梁鸿,不少人怕早已从“举案齐眉”的典故中知道他有一个夫妻感情和谐的家庭。但本篇并不执着于此,而是多方展示他的性格特色,一步一步地力争丰满而立体地写出这个作者仰慕的“高士”形象。文章伊始,作者写他“受业太学,博览不为章句”,博览群书却不屑著述,颇有孔夫子“述而不作”的遗范。学毕,又甘心“牧豕上林苑中”,当了个放猪的人。生逢乱世,淡泊于名利的性格已露端倪。后,又写他因“误遗火,延及他舍”后的表现:不仅倾己所有予以赔偿,不足,又用自己勤恳的劳作再偿邻人的损失。至此,梁鸿性格的又一个方面:待人以诚,不骄不傲又得以显现。 至于梁鸿夫妇“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和谐,作者也并不只在二人的外在表现上浓墨重彩,而是深入掘示了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使外在的和谐与内在的共同思想为沃土,让这枝夫妻和谐之花开得根深叶茂不虚飘,令人叹服。作者以形象的描述告诉读者,首先,梁鸿择偶不重门弟、姿容,而重心曲的相通。于是,虽然“执家”(有权势的家族)“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而貌丑但倾心于梁鸿的孟氏女,梁鸿却“闻而聘之”。梁鸿看重的是心意感情。其次,既婚之后,面对自己新婚盛装的妻子,梁鸿七日不与交谈,为什么?梁鸿说:“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原来,他希望能与妻子“俱隐深山”,浓装艳饰的妻子不是他理想的伴侣。而妻子此举又原来是在“以观夫子之志”,是试探丈夫言行一致与否。妻子的试探证明了梁鸿的矢志不移,于是妻子欢欣地更服饰着布衣,“操作而前”,丈夫大喜,高呼“真梁鸿妻也!”一对志趣一致琴瑟和谐的夫妻跃然纸上。此后,或“耕织为业”,或“为人赁舂”,他们生活虽然清贫,家庭生活却美满怡然。以家庭生活入笔,深入地写出了人物,而且细致入情。 梁鸿德才兼具,却只钟情山野,是否心志已灰、无复理想了呢?不。文章最后的描述,揭示了其中的原委:梁鸿病重于异地,却不愿遗骨归返故乡,那是倾慕先贤遗风;死后又葬于春秋时代抗暴侠士要离墓旁。原来他志存高远,以侠义先贤为己楷模,心之火焰并未灰飞尘灭! 文中还记述了梁鸿为四皓以来24人作“颂”、过洛阳见宫殿华丽感而作讽喻性的《五噫之歌》(全诗仅五句,每句之后都有一个感叹词“噫”,故名《五噫之歌》)甚而获罪于帝王,不得不更名易地以避𣨱等。既写出了他的才华,又表现了他不满动乱中帝王的骄淫,暗示了他所以终生归隐,不求仕途通达的原因。 一篇短文,长仅数百字,却描述了梁鸿的一生,从其求学始,至其辞世终,全面而又重点突出地展示了梁鸿的思想品德、才华志向,所选材料几乎无一处是冗赘的闲笔。尤可贵的是文章对主人公梁鸿的描写,从外在行为而内在思想情感,逐层展示,不求疾速,文竣笔,人物始最后描述刻画完成,如缓缓展卷的工笔人物肖像画轴。不管今天我们对生于东汉的梁鸿作何评价,却不能不承认作者写梁鸿确确颇得写人的要诀。 梁鸿❶指孟光之夫。唐王绩《山中叙志》诗:“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梁鸿liáng hóng〖名词〗 梁鸿东汉初隐士。字伯鸾。扶风平陵 (今陕西兴平)人。早年贫困,初受业于太学,博通群籍,后入上林苑中牧猪,为当地人所尊敬。旋归乡里,取同县孟光为妻,携之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后出关过洛阳,作《五噫之歌》,讥讽统治者奢侈,章帝知道后欲征他为官,他却改名易姓,又与妻隐居于齐鲁之间。后又到吴(今江苏苏州),寄住皋伯通家,居于廊下,为人当佣工舂米,深得人们敬仰,后世传为佳话,其作品多为诗歌,今佚。 梁鸿 梁鸿东汉诗人。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幼时贫穷,博览群书。后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后出关,路过洛阳,见宫室富丽,作《五噫歌》,感叹人民的疾苦,抨击统治者的奢侈。由此章帝下诏搜捕,只得改名换姓,避居齐鲁,又往吴依皋伯通,先替人做工,后闭门著书。著文十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卷。今仅存《五噫歌》、《适吴诗》、《思友诗》。《后汉书》有传。 ☚ (一)作家 秦嘉 ☛ 梁鸿 梁鸿东汉诗人。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幼时贫穷,博览群书。后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后出关,路过洛阳,见宫室富丽,作《五噫歌》,感叹人民的疾苦,抨击统治者的奢侈。由此章帝下诏搜捕,只得改名换姓,避居齐鲁,又往吴依皋伯通,先替人做工,后闭门著书。著文十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卷。今仅存《五噫歌》、《适吴诗》、《思友诗》。《后汉书》有传。 ☚ (一)作家 秦嘉 ☛ 梁鸿东汉文学家。字伯鸾,东汉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家贫不仕,劳动自给。著有诗文十余篇。今仅存诗三首:《五噫歌》、《适吴诗》、《思友诗》。《五噫歌》为其代表作。参见“五噫歌”。傅毅(?—约90) 东汉文学家。字武仲,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章帝时为兰台令史,与班固等同校内府藏书。大将军窦宪击匈奴时,为其记室,后迁司马。原有集,已佚。仅存《舞赋》、《七激》等。 梁鸿 梁鸿东汉关中名士,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少受业于长安太学,及长,隐居于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善弹琴作歌,常以咏诗弹琴自娱,传有《五噫歌》等作品。 ☚ 挚恂 贾逵 ☛ 梁鸿Liang Hongwrite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orks:Thinking of Friends,etc. 梁鸿东汉初隐士。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家贫博学。与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曾因事出关,过洛阳,见宫室侈丽,作《五噫之歌》,为朝廷所忌,遂改变姓名,东逃齐、鲁。后往吴(今江苏苏州)依皋伯通,居廊下小屋内,为人佣工舂米。不久病死。 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陕西咸阳西北)人。家贫。受业于太学,博览群书,志于隐居。后与其妻孟光隐居霸陵山中,以耕织为生。因事出关,路经洛阳,见宫室崔嵬,乃作《五噫之歌》讥刺之。章帝大为不满,鸿乃变易姓名,迁居齐、鲁之间,后至吴(治今江苏苏州),依大地主皋伯通,为人佣工舂米。每归,妻孟光为具食,举案齐眉以示敬爱。著书十余篇,已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