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鞍山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水充沛,温度适宜,光照丰富,大风、冰雹、寒潮、旱涝、霜冻等灾害性天气在不同年份和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年平均气温8.2~8.8℃,4~9月平均气温19.5℃,全年积温3 500~3 700℃。该市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耕地面积25.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7.4%,其中水田4.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6.3%。全市园地3.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林地41.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5.1%;牧草地7 7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水域6.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4%;未利用土地5.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8%。 鞍山境内水资源总量为42.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63.6%;地下水15.47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6.4%。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15.2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6%。境内有大小河流40余条,其中较大河流有辽河、浑河、太子河、大洋河、哨子河。 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35种。储量最丰富的有铁矿、菱镁矿、滑石、玉石、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硼等。其中铁矿和菱镁矿储量是我国储量最集中的地带。东部山区的铁矿石储量为100亿吨,占全国的1/4;海城一带的菱镁矿储量为23亿吨,占全国的80%,占世界储量的1/4;滑石矿储量为6 000万吨,铁矿、菱镁矿和滑石矿的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玉石矿主要集中在岫岩县,已探明储量206万吨,年采2 500吨左右,是全国最大的玉石产地,素有“玉石之乡”之称。 ☚ 三、鞍山市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本溪地貌特征主要以中低山地形为主,西北部边缘有局部丘陵地形。总面积841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3万公顷,有林地面积54.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8%。本溪地区属中温带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降雨量800~900毫米,全年≥10℃积温为2591~3250℃,年日照时数2285~2411小时,无霜期120~150天。 森林资源是本溪生物资源的主体,大部分森林由落叶乔本天然次生林构成,有部分人工林。野生果树分布广、种类多,有仁、核、浆、坚果类约12科17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山葡萄、山核桃、山梨、山里红等20多种为主。全市有裸子、被子植物乔灌木50科250余种,其中剌楸、红松、黄菠萝、水曲柳等为珍贵树种,尤以天女木兰稀有,被确定为本溪市市花。可食用的野生菌类多达125种,经人工培植的主要有木耳、滑子蘑、香菇、平菇、凤尾菇等。野生药材种类繁多,贮量丰富,中草药生产历史悠久,桓仁早在150多年前便开始了人参栽培,曾有 “人参之乡”美誉。农业生产以栽培玉米、水稻、大豆为主,尤以水稻米质好、蛋白质含量高闻名,桓仁的 “京租”稻米,历史上曾被清朝列为贡米。本溪地区有水獭、狗獾、狐等毛皮动物,有野猪、雉、鹑、鱼等肉食动物,鸳鸯、丹顶鹤和黑熊、林蛙、蛇等药用动物,以及多种观赏动物,总计约上千种。 全市已知金属矿产资源有铁、铜、铅、锌、钼、金等,稀有和放射性资源有铀、绿柱石,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石膏、滑石、粘土、硅石、云母、大理石、花岗石、石棉、水晶、硫化铁、磷矿等。本溪素以出产钢铁、建材和化工原料为著名。 境内有大小河流近200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19条,水流急、落差大,具备建设水库,开发水电资源的条件。坐落在境内的观音阁水库、关门山水库总库容量达22亿立方米,均为省内大中型水库。 本溪有多处供人们游览的山、水、洞、湖等景点,多集中坐落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其中有被中外游人誉为“天下奇观” 的本溪水洞; “辽宁屋脊”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 东北道教兴始之地九顶铁刹山;庙后山古人类遗址; 世界最小的湖 “本溪湖”;省级文物保护区五女山; 温泉疗养胜地温泉寺; 以及多处国家森林公园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溪已形成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相互连接的交通网络,沈丹铁路、沈本高速公路贯穿境内,距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60公里。 ☚ 五、本溪市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丹东市农村辖东港、凤城两个县级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和振安区。77个乡镇(办事处),835个村,6 782个村民组,39.7万农户,全市农业人口144万。全市东西相距195.85公里,南北相距160.2公里,土地总面积为149.01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1.25万公顷,占14.26%; 园地面积5.3万公顷,占3.56%; 林地面积95.82万公顷,占64.3%;牧草地面积1.14万公顷,占0.76%; 交通用地面积1.46万公顷,占0.98%; 淡水域面积12.79万公顷,占8.58%; 未利用地面积5.95万公顷,占3.99%。境内山峦丘陵起伏,耕地大部分分布在沿海、江河流域和丘陵沟谷地带。 丹东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于暖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由于受蒙古高压和太平洋副高压的交替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全区年平均气温6~9℃,4~9月日照时数为1 200~1 350小时,全年积温3 500~3 800℃,无霜期135~200天。自然环境适宜种植业。丹东南临黄海,海岸线长120公里。滩涂广袤,面积达2.42万公顷,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12万公顷以上,适合发展海水养殖。境内河流众多,鸭绿江、浑江、大洋河、瑷河4大水系流域面积5 000多平方公里。有水库59座,水面达1.93万公顷,池塘2000公顷,还有较丰富的温泉和冷水资源。全市水资源总量 (不含过境水)9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4 140立方米,高于全省人均占有量1 000立方米。小水电蕴藏量40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总量的1/3。 丹东处于长白植物区系和华北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森林植被丰富。天然次生林植被复杂多样,树种分布相嵌,大致可划分18个基本群落类型。有各种植物1 532种,野生中药材800多种,山野菜100种,野果20多种,野生食用菌180多种。还有上百种珍禽异兽。 丹东现已发现能源矿、金属、非金属矿57种,已探明储量的34种。其中硼的储量和开采量居全国首位; 天然大理石等优质建材遍布全市; 金、银、铅、锌、钙、锰等稀有金属在省内都占重要位置,黄金年产量3 500公斤,居全省之首。 丹东风景优美,是观光旅游的好地方。鸭绿江、凤凰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白石砬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天桥沟、大孤山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青山沟、大孤山、五龙山、黄椅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另外还有市级风景区5处。1982年在东港市发现的 “前阳人”头骨化石,距今有1万8千多年历史; 虎山明代长城东起点雄峙关外; 中日甲午海战古战场和民族英雄邓世昌墓位于孤山镇附近。 ☚ 六、丹东市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全市东西长22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10 355平方公里。阜新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7.6℃,年无霜期平均150天,年平均降水540毫米。全市实有耕地面积39.5万公顷,人均0.38公顷,高于全国和全省水平。草场面积7万公顷,为全省第一。有林面积27.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林木蓄积量564万立方米。地上水资源为6.6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5.41亿立方米。全市河流属辽河流域的有绕阳河、柳河、养息牧河、秀水河,境内流域面积为7 215平方公里; 属凌河流域的有细河、牤牛河,境内流域面积为3 169平方公里。 阜新矿产种类多,储量大。已发现的矿产地240余处,矿种43种,其中煤的储量最大,现已探明的含煤面积825平方公里。黄金远景储量50吨,已建成投产的全国最大的阜新排山楼金矿金属储量达43吨,年产黄金2000公斤。萤石储量占全省的52%,氟石储量占全省的26%。阜新是辽宁惟一的大型硅砂原料基地。此外,阜新还有20多种非金属矿藏和10多种金属矿藏。被人们称为 “长寿石” 和 “健身石” 的麦饭石阜新的储量也相当丰富。 阜新有被考古学家誉为 “中华第一村” 的8 000年前的查海古人类文化遗址; 有罕见的藏传佛教摩崖造像群,堪称 “天下奇观” 的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藏传佛教东方传播中心——瑞应寺; 有素以独特的沙山、碧水、森林而闻名遐迩的大清沟风景区等。 ☚ 八、阜新市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铁岭市自然概貌大体为“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的延伸部分,为丘陵区,是铁岭的主要林业生产基地;中部为辽河及其一级支流构成的冲积平原,西北部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风沙区,中西部是铁岭的主要产粮区。 铁岭市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为2 70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6.3℃,最高气温为34.4℃,无霜期127~162天。全年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极其有利的条件。 铁岭市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有在册耕地面积44万公顷,其中多数为辽河冲积平原。田畴千里,土质肥沃,为种植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五谷尽藏,稻麦飘香,素有辽北“粮仓”之称,成为国家和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市有林地面积37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800多万立方米,多数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山峰,又有连绵起伏的东部山区。有疏林草地16.3万公顷,其中多数分布在地域辽阔的西部风沙区,生长着沙打旺、苜蓿草、聚合草等10余种优质牧草。同时还有丰富的作物籽实、糠麸、饼粕及作物秸秆等饲料资源,具有发展畜牧业生产的优越条件。铁岭有水域9.7万公顷,大小河流87条,其中辽河、清河、柴河、寇河等流域面积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清河、柴河、榛子岭、南城子四大水库分缀铁岭的中、东部地区,总库容量20.2亿立方米,其中清河水库蓄水量9.7亿立方米,是辽宁省三大著名水库之一。全市水资源总储量为34.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5.6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特别是广阔的天然水面,为发展人工淡水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铁岭有储量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现已发现各类有益矿产29种,产地300余处。全市煤炭资源占辽宁省1/3以上,发电量占1/4以上。除有金、铜、铅、铁、锌等金属矿产外,还有品位高、质量好的非金属矿产,主要有储量为3亿吨的石灰石矿;储量为1亿多立方米的大理石矿;储量约为120万吨的硅灰石矿;储量分别为1 000万吨的珍珠岩矿和瓷土矿。这些矿藏,绝大部分还沉睡在地下有待开发。开发利用丰富的矿藏资源,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展示了美好前景。铁岭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燕长城、金代白塔、明边墙、清柳条边和古城遗址等多处古迹。纵贯银州城区的龙首山,西窥城廓,东枕柴河。登临山巅,东望壮丽山川,西览古城新姿,美丽景色尽收眼底。柴河、清河两大水库,湖面宽阔,碧波清澈,泛舟轻歌,心旷神怡。古老的人文景观、秀美的自然景色,令人留连忘返。铁岭已成为人们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同时,铁岭农村还拥有丰富的劳力资源,现有剩余劳动力22万多人。随着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大批的剩余劳动力不仅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而且也为发展外向型商品经济提供充足、优秀的劳务人员。 ☚ 十一、铁岭市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全市土地总面积为39.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0.19%;园林占0.3%; 林地占1.0%; 牧草地占1.0%; 水域占50.1%; 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占11.9%; 未利用土地占5.5%。盘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温度适宜,光照充沛,热量条件适宜。盘锦市年平均气温8.3~8.4℃。全市10℃的积温为3 459.6~3 487.0℃,无霜期172天。全年日照总时数2 786.6~2 797.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2%,在辽宁省属于高值区。盘锦市属于半湿润地区,平均降水量623.1毫米。 全市水资源总蕴藏量为10.94亿立方米,可利用量8.67亿立方米,占总蕴藏量的79%。有大小河流22条,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2.58亿立方米,年可利用量1.77亿立方米,加上农业回归水1.70亿立方米,合计3.47亿立方米。 全市有集中连片的草地2.67万公顷,芦苇资源特别丰富,全市芦苇群落多达8万公顷,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包括芦苇群落在内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海滨沼泽地——双台子河口国家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环境优美,栖息有野生动物321种,其中有鸟类236种,丹顶鹤、黑嘴鸥就是其中的珍禽异鸟。盘锦也以鹤乡著称。 盘锦位于辽河下游,渤海之滨,沿海滩涂面积较大,内陆水域广阔。全市淡水水域3.33万公顷,其中可供养鱼水面1.05万公顷。是中华绒鳌蟹的主要产地。南临渤海的辽东湾境内海岸线长118公里,沙洲岸线57公里,滩涂面积5.18万公顷。滩涂底质好,水质肥沃,滩面宽阔平坦,气候适宜,饵料丰富,适宜发展对虾、贝类生产。可供养殖对虾面积1.33万公顷,养殖贝类1.6万公顷。辽东湾水域广阔,海浮生物资源丰富。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滩面积约20万公顷,鱼、虾、蟹类资源量约4.5万吨,海蜇蕴藏量约4万~8万吨,经济鱼类40余种。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捕捞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盘锦市拥有油气和井盐两大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辽河段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自1967年辽河油田在此开展油气勘探以来,产量不断提高,现已成为中国第三大石油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盘锦市地下蕴藏有丰富的氯化钠矿水资源,蕴藏量达15.8亿立方米,其埋藏深度为60~100米,盐水厚度达47~77米。按年开采量380万立方米计算,可开采480年。晒制的原盐氯化钠售量达95.6%,质量达到海盐特级标准,是很好的盐化工原料。 ☚ 十三、盘锦市 (二)农业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在葫芦岛市境内龙港区(原名为葫芦岛区),有个海内外瞩目的面积为93平方公里的半岛——葫芦岛,一是因其状似束腰式的宝葫芦而得名,同时又由于这里有座可停泊数艘万吨级船的北方天然不冻良港——葫芦岛港而闻名。葫芦岛市原名锦西市。于1906年建制,因地处锦州之西而得名。后几经沿革,到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锦西市升格为省辖市,将锦州市管辖的绥中县、兴城市、南票区、葫芦岛区,朝阳市管辖的建昌县划归锦西市管辖。同时,根据新的行政区划组建了连山区。1994年,国务院批准锦西市更名葫芦岛市,后葫芦岛区更名为龙港区。葫芦岛市共有115个乡镇、33个国有农林牧渔场和28个城市街道、1455个村、8925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264万,其中农村人口 190万。 葫芦岛市地处 “辽西走廊” 的西半部,中心地理方位是东经120°38′、北纬40°56′。依山傍海,农村腹地大。东西相距158公里,南北相距120公里,幅员10 3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7万公顷。本地区属华北陆台的一部分,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及中性火山岩系广泛分布。林地面积35.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4.9%。从地形地貌看,有两大特点: 一是陆海皆有,以海域面积为大,20米等深线以内的近海水面54.67万公顷,滩涂面积1.38万公顷,淡水水面0.43万公顷。蓝色国土面积相当于耕地面积的2.5倍。二是山丘平地兼备,以山丘为多。在总国土面积中,按其地貌成因以及形态特征划分,既有山地、丘陵,又有平原、沿海,低山丘陵面积占76%,平原面积占22.8%,洼地及海涂面积占1.2%。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走势,最高处大青山海拔1 200米。 由于有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热,雨热同期,平均气温9℃,无霜期181天,降雨量621毫米,日照2960小时,农作物生长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这样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种养业,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花生以及瓜菜等经济作物。与此同时,猪、牛、羊、禽、兔等畜牧饲养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全市现有果树9 000多万株,盛产苹果、白梨、葡萄、李子、山楂、杏等水果,产量居辽宁省第2位。全市海岸线总长237公里,列辽宁省第2位。近海水面54.67万公顷,滩涂1.38万公顷,可供海水捕捞、浅海增养殖及滩涂贝类养殖,盛产各种鱼、对虾、螃蟹、海参、海蜇、文蛤、杂色蛤等海产品。 全市境内现已探明的锰、金、钼、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非金属矿藏达40多种,其中钼精和锰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5%和30%; 煤炭总储量约4亿吨,地方煤矿最高年产量达180万吨,居辽宁省第一位; 已探明的近海海底油气储量分别为1.8亿吨和150亿立方米以上,开发利用的前景十分可观。另外,河沙、花岗岩等建材资源储量和开发价值都较大。 ☚ 十四、葫芦岛市 (二)农业发展成就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海城地势地貌复杂,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地理结构大体为五山一水四分田。现有耕地面积10.02万公顷。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水量充足,平均气温8.4℃,全年无霜期为158天,年降水量平均691.3毫米。境内河流较多,水域宽广,太子河、浑河、大辽河纵贯南北,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杨柳河、八里河横贯东西,境内河流总流程656公里,地下水每年可灌溉农田6.7万公顷。盛产玉米、高粱、水稻、大豆及烟麻等多种农产品,有高等植物1 500种以上,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的达800多种,其中果树42种,有苹果、梨、山楂、栗、核桃、榛子等19个树种,270个品种。特产南果梨驰名全国。 海城东部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勘探出20余种,其中滑石、镁石的储量分别在5亿吨和20亿吨以上,居全国首位,并以它的品位高和储量大而蜚声中外。 ☚ 一、海城市 (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东陵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7.4℃,最热为7月份,平均气温在20.2~29.1℃,最冷为1月份,平均气温在-5.6~-18.7℃。无霜期为153天。全区水资源总量为3.76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3.09亿立方米。境内有浑河、太子河两个水系大小河流13条,浑河主河道由东至西流经中部,横贯全区44.9公里。为农业及城区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全区矿产资源丰富。有铁矿石、硅石、花岗石、白泥及优质矿泉水等,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东陵区生物资源丰富,蔬菜栽培达31种,分属于8个科120余个品种; 水旱田有谷类、豆科、薯类、瓜类、其他经济作物类等6类20余个品种; 林业资源、果树资源、畜牧业资源、渔业资源、野生生物资源也都相当丰富。著名的旅游资源有努尔哈赤陵园、棋盘山风景区、馒守山陨石群。境内有国际航空港——沈阳桃仙机场。 ☚ 二、东陵区 (二)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新民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2 753小时,降水量600~700毫米。地下石油贮量3亿吨,天然气贮量1.5亿立方米,水贮量5.4亿立方米。境内有辽河、柳河、绕阳河、蒲河等六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地形开阔,地势低平。全市有耕地面积180万公顷,林地面积53.3万公顷,草地面积9万公顷,可放养水面4.6万公顷。主栽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和高粱,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有西瓜、苹果、葡萄、菜籽、大蒜等。 ☚ 三、新民市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昌图地处北温带,属中温带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 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丰富,春秋风大,寒冷期长。全年无霜期154天,年平均气温6.7℃,≥10℃的积温3 183℃,日照2934.2小时,降水量654毫米。 昌图区域面积4 324平方公里,耕地占62.2%,林地占19.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7.5%,水域占5.4%,交通用地占2.5%,荒山荒地占0.8%,园地占 1.0%,难利用地占 0.4%。土地利用率为89.38%,垦殖指数为62.61%。全县大多数土壤土层深厚,沙粘适中,保水保肥力强,土质肥沃。据1986年土壤普查,全县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39%。 昌图有大小河流151条,主要河流15条,境内河流流域面积65.26平方公里。全县水资源总量6.7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3.2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3.52亿立方米。昌图现有林地面积7.76万公顷,占宜林地面积的93.4%,森林覆盖率为18.9%,林木总蓄积量256万立方米,其中农田防护林1.26万公顷,植树2 835万株,形成纵横交错的主林带1 509条,副林带1 307条,农防林总长14 700公里,控制风沙危害面积7 760公顷。 昌图地形、土壤等环境因素千差万别,动植物种类多种多样。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高粱、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烤烟、甜菜为主,还有各种蔬菜作物。林木包括以杨、柳、榆、樟子松、落叶松为主的乔木、灌木及木本花卉等; 经济林以苹果、梨、山楂、葡萄为主,樱桃、枣也有零星栽培。人工饲养的动物有猪、牛、羊、马、骡、驴、兔、鸡、鸭、鹅等等。有本地品种,也有引进品种,其中昌图豁鹅、昌图黑猪以生产性能优良被列为地方优良品种。 ☚ 六、昌图县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开原市地理位置是东经123°43′43″~124°48′55″之间,北纬42°06′55″~42°53′23″,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适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全市总面积为3 1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万公顷。辖17个乡、8个镇,384个村,全市总人口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万人,占总人口的78.3%,农业劳动力16万人。境内有满、汉、蒙古、锡伯、朝鲜等15个民族。 开原市土地资源丰富,一望无际的平原和绵延起伏的山地丘陵构成了“六山半水三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自然风貌。东部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繁多,以柞树、落叶松、油松、杨树、刺槐、柳树、榆树、胡桃楸、黄波罗为主,其间杂生各种灌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4%,木材蓄积量为100万立方米。境内有各种野生经济植物资源16类526种,野生动物20余种,鸟类25种。开原是省内土特产品的重要产区。开原产的榛子远近驰名,素有“御榛”之称,年产量可达百万公斤。“开原红”山楂是食品工业、医药业和酿造业的重要原料,清朝初期曾被列为“宫廷贡品”。山蕨菜远销日本,紫皮大蒜省内闻名。野生药材品种多,采集量大,已查明可供采集的有320多种,其中名贵药材有山参、桔梗、大力子、细辛、五味子等30多个品种。东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银、铁、铜、铅、煤、大理石、石灰石等20多种,其中大理石储量10亿立方米,砂金储量1 271公斤。中、西部地区为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盛产优质水稻、玉米。开原境内有大小河流166条,地表径流量7.2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 ☚ 七、开原市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新宾属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 雨量充沛,光热不足。全年日照平均总时数为2 254.1小时,无霜期平均127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69.9毫米。由于雨热同期,基本可满足一季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 全县有大小河流1 750条,河道总长6 300多公里,分别属于苏子河、太子河、富尔江水系和浑河支流。水资源总量为14.8亿立方米,可利用地表水为7.7亿立方米,已利用水不到2亿立方米,仅占25%。全县土地总面积44.3万公顷,其中有耕地面积4.1万公顷,园地面积0.36万公顷,林地面积33.2万公顷,草地面积3.5万公顷,水域面积0.83万公顷,其他用地面积0.77万公顷,未利用地面积0.36万公顷。山林、草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3%。新宾县林木丰盛。山地和丘陵面积中有野生植物资源700多种,其中可利用的经济植物300多种,资源总量约2.1亿公斤,年可采量约1.1亿公斤。动物有11个种类、57个品种。农作物主要有粮食、油料、经济作物和蔬菜。其中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油料作物以大豆为主。经济作物以中药材、食用菌为主。 全县矿产资源品位较高,储量不大,有矿产33种,分布在144个矿点,适合地方开采。种类有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稀有金属。 ☚ 八、新宾满族自治县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阜新县自然气候特点是风沙大,降水少,年均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为138天左右。全县土地面积62.46万公顷,属蒙古高原延伸地带,山多地多坡耕地多,其中耕地面积17.7万公顷。土地资源丰富但土质脊薄,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全县自然资源丰富,玛瑙石、麦饭石、唐松草被誉为“阜新三宝”,含量非常可观;野生植物资源品种达800余种,中草药采集量每年可达12.5万公斤;可供淡水养鱼的大中型水库23座,可利用水面积达1 067公顷;地下矿藏有煤、金、铜、铁、硅石等20余种,供开采的储量极高。 ☚ 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一)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群山耸立,南部沿海平原广阔,百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耕地面积6万公顷,呈“六山一水三分田”。绥中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9.2℃,年均降水量627.2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年日照总时数为2 691.6小时,无霜期178天,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水质良好,地下水净储量1.62亿立方米,南部沿海、平原区一般年份地下水深仅1.5米左右,水层最厚达20~30米。土壤肥沃,质地适中,大部分是棕壤土,约占土地面积的65%。 全县有良田90万公顷,盛产高粱、玉米、大豆。水果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全县30个乡镇有25个乡镇栽果树,水果种类繁多,共计50多个品种。绥中白梨是梨中之冠,起源于唐代本境秋子沟地区的秋白梨,经历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培育优选,形成独特的优良品系。特产资源丰富,中药材有80多种,山果野菜有30多种。水产资源潜力巨大,境内有75公里的海岸线,水质好,面积大,近海水面辽阔。5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1.87万公顷,2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19万公顷。海底地势平坦,底质多为沙质或泥沙质。其中适宜筏式养殖的海域0.4万公顷,适合裙带菜、海带等类养殖的海域3 500公顷,适合魁蚶、毛蚶、杂色蚶等贝类的海域6万公顷,海底岩礁带面积666.7公顷,适于海参、栉孔、扇贝等海珍品底播增殖。水质为国家一类水准,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盛产鱼、虾、贝、蜇、蟹等50多种海产品。 绥中山多、河多、矿藏和砂石材料多,境内有铅、锌、钼、金等金属矿和长石、硅石、花岗岩等非金属矿达30多种,9条大中小河流的中下游及沿海滩涂形成天然的砂场,储量达5亿立方米。 绥中因地处要塞,开发又早,文物古迹久负盛名。现存有原始社会以来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9处,历代名胜古迹20处,自然景观独具风采。有独具特色的九门口水上长城,规模宏大的秦汉皇家行宫遗址——碣石宫遗址,保存完好的明代前所古城及朱梅墓园,妙峰寺双塔等。此外水碧沙白、滩缓无礁、无污染的宽阔海域,更是理想的天然大浴场。这些景点与北戴河、山海关、兴城等旅游景点形成一体,构成环勃海旅游带。 ☚ 十、绥中县 (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 000067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