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 肉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 肉猪

(一) 肉猪

1.现状。肉猪是上海市畜牧生产最主要的畜类。70年代以来,郊区已经成为市区猪肉供应的一个重要生产基地。1996年,全市共饲养686.28万头,上市肉猪478.74万头,产肉24.98万吨。同历史最高饲养量的1979年比较,虽然饲养量减少73.71万头,但出栏上市增加了63.83万头,提高了15.28%,猪肉产量增加5.42万吨,提高了27.71%。同1949年比较,肉猪饲养量增加14.77倍,上市量增加27.57倍,猪肉产量增加34.69倍。
2.历史回顾。据青浦县崧泽等文化遗址出土猪骨考证,早在公元前4 000年,上海地区已开始有家猪饲养。唐宋以后,苏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不少农民在种田之余养一头至几头肉猪,既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又将自食有余的肉猪出售,增加经济收入。宋代以后,苏松地区土地已经得到较为充分的开垦、利用,所以,农民养猪都是舍饲。明正德七年(1512年)《松江府志》记载,“猪土生者为美,谓之圈猪”。由于圈养要有猪舍、饲料、资金,要有饲养技术,要承受疫病风险,因此,只有一部分有条件的农民才养猪,一般常年厩养1~3头。长期以来,农民养猪的经济效益很低。农民养猪,主要是为了积聚粪肥、保障农业丰收,也为了自己食用,少量供地销,属于自然经济范畴,因此,商品率也一直很低。据统计,1949年,郊区饲养量46.46万头,上市肉猪17.36万头,折胴体猪肉0.75万吨,市区自给率只有12.6%。城市供应的猪肉大都来自江、浙、皖等地。
3.品种演变。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出了一些著名的地方良种猪。主要有“梅山”、“枫泾”、“沙乌头”等,毛皮黑色,或黑白相杂,属于太湖猪系统。20世纪初,南汇祝桥一带农民选育成“浦东白猪”。这些品种都具有母性好、产仔多、肉质鲜嫩、易于饲养等优点,但生长速度较缓慢。梅山猪主要分布于嘉定、青浦和宝山县部分地区,明代已被列为珍贵的贡品。明嘉靖《嘉定县志》记载,“每岁土物之贡,其中有肥猪。”枫泾猪原产于金山枫泾一带,分布于金山、松江、奉贤和青浦县部分地区,平均产仔17头。清宣统二年(1910年),枫泾“丁蹄”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沙乌头猪”产于崇明县。“浦东白猪”主要分布于南汇、川沙两县,是我国惟一白色地方良种。上述品种均于1988年列为上海保护品种。19世纪80年代以后,约克夏、杜洛克等外来猪种进入上海,近郊开始有少量杂交猪,逐步形成一定数量的白色猪群体(以喂泔脚为主,俗称咸汤猪),具有产仔多、母性好、生产较快、抗病力强等特点。1959年,在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时发现,经过定向培育、重点选育、分系繁育,终于定型,1979年经专家验收,定名为“上海白猪”。这为上海增加了一个优良的地方品种。
4. 1949—1979年生产状况。新中国成立以后,养猪生产成为郊区贯彻为城市服务方针、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把发展集体养猪作为积聚肥料和增加收入的重要生产内容,并且加强防疫工作,控制了烈性传染病,从而使肉猪饲养得到较快的发展。1957年,全市饲养肉猪175.71万头,上市63.64万头,产肉2.37万吨,比1949年分别提高3.78、3.66、3.29倍。1953年以后,上海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加上1958年城市人口从505万增加到640万,城市对猪肉的需求量增加。但是这时外省调入上海的猪肉迅速下降,市场猪肉供应紧缺。为增加上海的猪肉供应,到1960年,郊区生猪饲养量增至207万头,上市81.91万头。但此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饲料严重短缺,加上发展肉猪的措施不当,造成生猪大量死亡。1961年,肉猪饲养量下降到164.21万头,上市肉猪53.66万头,头重平均不足20千克。1961年8月,上海市农业委员会颁发“关于加强郊区集体养猪事业若干问题的规定”,采取生产队按养猪计划留饲料地,社员分自留地,并实行综合换购,加强疫病防治,使肉猪生产迅速恢复。接着,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并且推行集体养猪与社员养猪两条腿走路方针,巩固与发展了一批小型集体饲养场。从1964年起,实行饲料由“生产队自留、自管、自用,国家适当补助”的办法;商业部门经常研究确定比较合理的收购价格,以保护农民养猪积极性;县、乡普遍建立畜牧兽医站,加强对养猪技术指导,改良品种,提高科学养猪水平,提高产仔数和成活率,控制疫病的危害。1964—1979年,养猪生产持续上升。1964年,上市117.57万头,1969年上市204.2万头。由于1969年以后的10年中,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因此,养猪生产也得到不断发展。每年上市量都保持在220万~320万头之间。加上1978年集体猪场推行生产责任制; 1979年又提高了生猪收购价格。1979年肉猪出栏414.91万头, 是历史上上市量较高的年份之一。
5. 1980—1996年生产状况。1980年, 考虑到养猪发展过快, 超越了粮食增长速度, 造成饲料供应紧缺的实际情况, 对养猪生产的发展速度作出适当调控, 肉猪计划上市300万头, 实际上市稳定在320万头上下。同时, 努力提高母猪产仔数、成活率、肉猪出栏率, 压缩母猪头数, 合理用料, 降低料肉比, 争取以较少的饲料饲养较多的肉猪。1983年, 郊区推行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 集体猪场大部分解体, 一部分由养猪能手专业承包, 农民家庭养猪占总饲养量的80%左右。针对这种状况, 市、县、乡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 积极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更好地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等工作。实行普及人工授精和重复交配技术, 大大减少公猪的饲养量。生产母猪平均每头产仔成活率达到14头左右。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发挥市、县、乡三级种猪场的作用, 积极繁育郊区地方优良种猪, 引进和纯繁从国外引进的苏白、约克夏等6~7种良种公猪, 同本地良种母猪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 进一步改善了肉质, 提高了生长速度和瘦肉率, 胴体瘦肉率达55%左右, 深受市民欢迎。
从1988年起, 上海郊区按照市府制订的 “菜篮子工程”规划, 乡、村两级得到养猪生产基地建设资金1.68亿元, 积极发展集约化的、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到1995年, 先后共建成集约化养猪场463个,其中万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场77个。这些猪场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追求高繁殖率和高出栏率, 实行分段流水式生产的科学饲养工艺, 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选用优良杂交组合, 努力提高肉质水平和瘦肉率。1995年, 出栏肉猪452.55万头, 折合胴体猪肉24.06万吨。实施“菜篮子工程” 以来, 郊区每年出栏肉猪稳定在400多万头, 年产胴体猪肉22万~23万吨。市区猪肉自给率保持在30%以上。

☚ 二、生产水平   (二) 肉禽 ☛
000095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