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消费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 农民生活消费主要是自己生产的物品, 年终分配也是以物质形式为主, 市场消费量有限。从1952—1978年, 农民生活逐步改善过程,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52—1957年。这一时期, 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 释放出很大的生产热情, 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 据市统计局典型户调查推算数据, 农民人均收入 (包括家庭副业) 由1952年的68元, 提高到1957年162.7元。1957年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1952年增长37%, 平均年递增6.5%。
1958—1965年。由于 “大跃进” 的挫折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放慢, 1958年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为6.31亿元,1965年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为7.48亿元, 平均年递增为2.5%, 比上一时期回落4个百分点。这一时期也是商品严重短缺时期, 城市居民的副食品凭票计划供应,农民消费主要是通过自己生产的物品换钱后买回一些生活必需品。
1966—1976年。这一时期农民的集体分配收入有所增加, 但幅度不大, 加上农民的自留地、家庭副业被当作 “资本主义的尾巴” 砍掉了, 农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不快。1976年, 农民人均集体分配收入174元, 比 1966年 129元增长 34%, 平均每年递增3.04%。1976年农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7.58亿元,比1966年增长107%。
在这20多年中, 农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不快, 农民的消费结构变化也不大。收入的60%~70%是用于食品的开支上, 还是粗茶淡饭。衣着以普通棉布和自己纺织的土布为原料, 很多家庭还是新三年, 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在大部分农民家庭中, 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等一类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少。住房大部分是土改后分得的或是当时建造的。房屋的结构, 一部分是砖木结构, 相当一部分是泥地竹草墙结构, 楼房很少。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消费水平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1.1980—1990年。上海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家庭收入增加,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0年的401.9元,提高到1990年1665元, 年递增15.3%; 生活消费支出1980年322.9元, 1990年提高到1262.5元, 年递增14.6%。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提前进入小康。
2. 1991—1996年。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农民收入继续提高, 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的1880.3元, 提高到1996年4846元, 年递增20.8%;生活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1991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420.8元, 1996年上升到3868元, 年递增22.2%, 超过收入增长。上海农民的生活由小康向富裕目标迈进。
综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农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发展的进程, 其特点为:
(1) 各类消费支出成倍增长。1996年,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 868元, 比上年增长11.1%, 比1980年215.21元, 增长17倍, 其中用于吃的支出1 657元,比1980年的91.12元增长17倍, 用于穿的消费人均256元, 比1980年31.68元增长7倍, 用于购买用品和其他服务消费1 141元, 比1980年的28.94元增长38倍, 其中交通通讯设备支出比上年增长25.6%(这项支出在1980年时还没有设置); 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776元, 比1980年增长13倍, 1996年年末人均生活用房面积达45平方米, 户均拥有房产3.8万元。
(2) 自给性消费转向商品性消费。改革开放的农村政策使农村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迅速瓦解。在上海农村, 自给自足的农民已经变成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的新型农民。1996年, 农民购买商品的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 由1980年的66.2%上升到1990年的90.0%, 提高了23.8个百分点, 除了食品外,衣着、用品和住房的商品性支出分别高达99.7%,94.6%和100%。见表9-2-2, 9-2-3。
表9-2-2 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商品性和自给性情况
单位: 元/人项 目 | 1980年 | 1990年 | | 合 计 | 商品性 | 自给性 | 合 计 | 商品性 | 自给性 | 消费支出 1.食品 2.衣着 3.住房 4.燃料 5.用品及其他 | 317.60 166.82 34.83 70.22 11.55 34.18 | 210.16 91.12 31.68 54.56 3.86 28.94 | 107.44 75.7 3.15 15.66 7.69 5.24 | 1 169.01 586.28 107.06 256.37 15.33 203.97 | 1 052.55 493.16 106.73 256.37 3.33 192.96 | 116.46 93.12 0.33 0 12 11.01 |
|
表9-2-3 生活消费品支出中商品性、自给性的比重
单位:%项 目 | 1980年 | 1990年 | | 合 计 | 商品性 | 自给性 | 合 计 | 商品性 | 自给性 | 支出比重 食 品 衣 着 住 房 燃 料 用品及其他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66.2 54.6 91.0 77.7 33.4 84.7 | 33.8 45.4 9.0 22.3 66.6 15.3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 90.0 84.1 99.7 100 21.7 94.6 | 10.0 15.9 0.3 0 78.3 5.4 |
|
(3)恩格尔系数从反弹到回落,体现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是国际性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国家统计局设计的小康标准恩格尔系数低于50%。上海农民生活质量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6年,上海农民家庭中用于食品的消费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41.5%,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比1980年下降8.9个百分点。见表9-2-4。
表9-2-4 1980—1996若干年份恩格尔系数情况
年 份 | 1980 | 1985 | 1986 | 1987 | 1988 | 1989 | 1990 | 1991 | 1995 | 1996 |
恩格尔 系 数 | 51.7% | 43.9% | 45.3% | 46.1% | 39.7% | 42.3% | 46.4% | 43.3% | 44.0% | 42.8% |
从表中可见,最低的1988年,恩格尔系数为39.7%,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这不说明上海农民的生活质量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1980—1990年的10年中,农民收入以7.3%速度递增(增幅按可比价计算),手中有了钱,首先想到的是造房,因而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仍省吃俭用,把钱用于造房,恩格尔系数出现明显下降。1989年,恩格尔系数反弹,到1991年开始又一次回落,上海农民的生活质量从本质上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