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海洋生物类型及分布 (一) 海洋生物类型及分布1.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是海洋中有机物的主要合成者,又是海洋中惟一的初级生产力,是构成食物链的第一营养层次,因此浮游植物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海洋生物资源。据近年调查,长江南北支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复杂,初步鉴定有83属129种,这些种类中淡水种最多,半咸水次之,海水种最少。杭州湾北岸近海浮游植物以硅藻为主。夏季长江口和杭州湾北岸水温较高、大陆径流量增大,带来大量的营养盐,有利于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故平均个体数最高。秋后,水温急剧下降,大陆径流量大大减少,外海水影响增强,故浮游植物数量大幅度降低,到2月份降至最低。 浮游动物是鱼类和水生动物的饵料基础,是重要的次级生产力。有些种类如毛虾、鳞虾,还是海洋捕捞对象。据调查资料记载,长江口、杭州湾北岸浮游动物种类初步鉴定有105种。长江口区浮游动物种类比较多,约100种左右。杭州湾北岸水域种类比较少,仅44种。 2.游泳生物。游泳生物包括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以鱼类为主。鱼类中包括淡水鱼类、咸淡水鱼类、咸淡水洄游鱼类和海水鱼类4个生态分布类型。东、黄海大陆架海域,游泳生物880多种,其中鱼类700多种、甲壳类90多种、头足类约60多种。鱼类中,暖水性鱼类占69.6%,暖温性鱼类占28.5%,冷温性占1.9%。东海大陆架海域主要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马面鲀、鲐鱼和鲳鱼等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杭州湾北岸水域有黄鲫、刀鲚、凤鲚、鲥鱼、鳓鱼、鲻鱼、梅童等经济鱼类。长江口水域为虾、蟹、鱼类主要产卵、索饵场所之一,已发现中、小型虾类26种,其中利用价值较大的有4种,鱼类有凤鲚、前颌领间银鱼、鲥鱼、鲈鱼和梭鱼等。 3.底栖生物。上海浅海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复杂,经鉴定有215种,其中多毛类59种,软体动物41种,甲壳动物52种,棘皮动物5种,鱼类52种和其他脊椎动物6种。多毛类的异平指虫、长吻沙蚕;软体动物的滩栖遂阳足;鱼类的焦氏舌鳎龙头鱼都是该海域的优势种。长江河口底栖生物量很高,年平均值每平方米为80.93克,平均密度为4 098个,分布趋势为近岸水域高于远岸。在生物量组成中软体动物居第一,多毛类居第二。由于长江河口水域直接受到上海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造成局部水体的严重污染,使耐污的颤蚓类大量孽生,导致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被破坏,生态失去平衡。同时,也造成了生物量增加,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较简单。经鉴定有24种。 杭州湾北岸海域底栖生物量分布趋势,北部海域高于南部,内侧大于外侧,在受到钱塘江河水影响较大的海域,一般生物量都很低。生物量组成中,棘皮动物占第一,多毛类居第二,甲壳动物居第三,软体动物居第四。 4.潮间带生物。上海海域潮间带生物绝大多数为广盐、广温河口性种类。164种潮间带生物中,甲壳类有57种、软体动物27种、鱼类43种、多毛类18种、寡毛类3种、其他16种。平均生物量每平方米为840.7克。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甲壳类,多毛类占第三。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在软相底质中以高潮滩最多,中、低潮滩较少。大金山岩礁断面的生物量就远高于软相底质断面。泥沙滩常见的是中国绿螂、焦河蓝蛤、缢蛏、河蚬、泥螺等。长江口与杭州湾的种类不同,还有一些淡水种牡蛎,仅分布于杭州湾北岸潮间带,是岩礁断面的代表种。蟹苗和鳗苗是长江口和杭州湾的重要苗种资源。鳗苗主要分布在崇明北沿、杭州湾北岸的南汇、奉贤、金山一带闸口,常年产量在1 000千克左右。蟹苗主要集中在崇明北沿闸口,常年捕捞量在0.25万~0.5万千克。 潮间带的哺乳动物和两栖动物甚少,主要有活动在高潮带的褐家鼠和蟾蜍。斑尾虎鱼和弹涂鱼是趋向于两栖类生活的鱼类,主要分布在藨草内带和芦苇带的积水洼里。 ☚ 三、海洋生物资源 (二) 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 ☛
(一) 海洋生物类型及分布 (一) 海洋生物类型及分布浙江海域的海洋生物可分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栖生物、潮间带生物等四大类群。其中浮游生物体型微小,是鱼虾类的饵料; 其余3类中有不少是人类利用的对象。 1.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以鱼类为主,包括部分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动物。海岸带调查中共捕获游泳生物439种,其中鱼类为222种,甲壳动物为77种,软体动物为11种。海岛资源综合调查中共捕获539种,其中鱼类358种,甲壳动物133种,软体动物25种,其他23种。游泳生物按其生态习惯分成6种类型。 (1)溯河或降海性鱼类。此类生物在产卵繁殖时必须从常年栖息的海洋或江河经河口进入江河或海洋后才能进行产卵繁殖。前者有鲥鱼、鲚鱼、银鱼等,后者有中华绒螯蟹(河蟹)、河鳗、香鱼等。 (2) 河口性鱼类。常年栖息于河口附近的低盐海域内,主要有鲈鱼、梭鱼、鲻鱼、矛尾𫛫虎鱼、中化乌塘鳢,脊尾白虾、安氐白虾等。 (3) 近岸性鱼类。常年栖息于近岸海域中,如龙头鱼、梅童鱼、小公鱼、黄鲫、中国毛虾、细螯虾等。此类多属中小型鱼类,生命周期短,资源易于恢复。 (4) 近海回游性鱼类。其繁殖及成长都在浅海,秋后游向外海越冬,春季又回到浅海索饵繁殖,具有集群性强、回游路线明显、季节变化大等特点,是传统的经济鱼种;主要有大黄鱼、带鱼、鳓鱼、鲻鱼、鲐鲹鱼、梭子蟹以及对虾等。 (5) 外海性回游鱼类。分布于外海高温、高盐水系中,繁殖期间可进入浅海,如马面鲀、大眼鲷、沙丁鱼、方头鱼等。 (6) 岛礁性鱼类。常年栖息于岛礁周围的海域中,游动范围不大,如石斑鱼、褐昌鲉、黑鲷等。 浙江海域的游泳生物,大都是渔业捕捞的对象,其资源量因构成资源主体的种群及其在海洋生物食物链中位置在不断变化,估算甚为困难,目前也无一致的意见。按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资料,浙江海域的资源量在205万吨以上,年可捕量在百万吨左右。从捕获量看,年捕获量达到或曾达到万吨以上的品种,鱼类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鲐鱼、黄鲫、马鲛、鳓鱼、鲚鱼、马面、龙头鱼、鳀鱼、梅童鱼、鲳鱼、蓝圆鲹、海鳗、七星鱼、𫛫虎鱼,甲壳动物有中国毛虾、细螯虾、三疣梭子蟹、细点园趾蟹,软体动物有乌贼,此外还有海蜇(腔肠动物)。 2. 潮间带生物。潮间带是海洋生物物种比较丰富的区域,海岸带调查获得软体动物230种,甲壳动物159种,鱼类101种,多毛类动物42种,大型海藻169种;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获得软体动物231种、甲壳动物139种、多毛类动物105种,大型海藻130种。 潮间带生物的分布,与高程、底质及区域环境等关系密切。在基岩海岸的高潮区,软体动物中的滨螺居绝对优势;中潮区则以甲壳动物为主,其次为软体动物和藻类,优势种有藤壶、牡蛎、荔枝螺、铁丁菜、石莼、孔石莼等;低潮区是大型海藻的主要分布区,优势种有羊栖菜、鼠尾藻、马尾藻等,甲壳动物中的藤壶、软体动物中的嵘螺、贻贝等亦占有较大的比重。在泥质滩地的高潮区,以招潮蟹、厚蟹、大眼蟹等甲壳动物为主;中潮区则以织纹螺、泥螺、玉螺、蛏子、泥蚶、樱蛤等软体动物为主,也有拳蟹、青蟹等甲壳类动物;低潮区除软体动物外,多毛类的沙蚕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此外尚有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如海地瓜、海笋等;泥滩上的大型海藻,主要为浒苔。在沙质滩地的高潮区,主要为甲壳动物 (如痕掌沙蟹),中低潮区则以紫藤斧蛤、狄氏斧蛤、等边浅蛤、方蛤等蛤类软体动物为主。 潮间带海洋生物的生物量,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变化相当大。海岸带调查实测,以基岩岸段为最高,可达300克/平方米以上;其次为港湾内的泥滩,平均生物量为76. 6—124.1克/平方米;杭州湾粉砂质滩地的生物量最低,在20克/平方米以下。海岛调查实测,平均生物量为804.5克/平方米,其中甲壳动物占61.05%,软体动物占19.20%,呈浙南>浙北>浙中,岩礁>泥滩>砂滩的分布趋势。 3. 底栖生物。浙江近海的底栖生物,海岸带调查时采集到342种,包括甲壳动物95种、软体动物77种,多毛类动物77种、鱼类50种;海岛资源调查采集到50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175种、甲壳动物121种、软体动物101种、鱼类50种,还有棘皮动物和苔藓动物。 浙江沿海底栖生物的生物量,海岸带调查测算为12.06克/平方米;海岛调查测算为21.39克/平方米。北部及南部海域的生物量较高,分别为25.18克/平方米和25.14克/平方米;中部海域较低,为13.83平方米。各类生物在底栖生物中所占的比重,中部海域以软体动物为主,其生物量约占总量的1/3,多毛类占16.7%;南、北海域均以棘皮动物为主,分别占生物总量的39.0%和43. 7%,而软体动物只占19.0%和10.6%;甲壳类动物在生物总量中的比重,各海区均在5%以下。 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南、北海域均以多毛类为主,优势物种有中蚓虫、双鳃内卷齿蚕、不倒翁虫、双形拟单指虫等; 软体动物主要有薄云母蛤,江户明樱蛤、棒椎螺、圆筒原盒螺等;甲壳动物以虾类为主,有细巧仿对虾、中华管鞭虾、细虾、日本鼓虾、脊尾白虾、葛氏长臂虾等; 鱼类有龙头鱼、𫛫虎鱼、 舌鳎等。 ☚ 四、海洋生物 (二) 海洋生物开发利用 ☛ 00022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