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杀菌剂农药
黑龙江省地区过去一直没有杀菌剂农药。自 1950—1953年, 先后推广了王铜、赛力散, 主要用于小麦拌种, 防治腥黑穗病。1954年, 除用于小麦拌种外, 还对高粱、谷子进行了拌种, 腥黑穗病明显减少。1963年中共黑龙江省委下发文件要求各地积极推广农药拌种。各级供销社配合农业部门广泛推广药剂拌种, 到1965年供应赛力散、西力生等杀菌剂1 300多吨, 药剂拌种266.7万公顷,但由于赛力散、西力生属有机汞杀菌剂, 不仅对农作物的残留比较严重, 而且还污染环境, 因此, 国务院决定从1971年起停止生产, 对社会保有量限于拌种使用, 严禁在作物上喷洒。为了保证防治农作物病害的需要, 全省各级农业生产资料部门配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试用了代森锌、代森铵、退菌特、福美双、多菌灵、拌种双、稻瘟净、克瘟散、富士1号等高效低残杀菌剂, 代替了赛力散、西力生等。1983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农民普遍存在着 “重虫害、轻病害” 的思想, 不愿在防治病害上花本钱,因此, 杀菌剂供应明显下降。1983年全省仅供应169吨, 比1982年下降34.7%。1985年回升到555吨,比1983年增长2.2倍。随着供销社和各级植保站“庄稼医院” 的发展, 推行咨询诊断, 开方供药, 通过幻灯片、广播电视、印发 《植物病虫害挂图》等,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增强了对预防病害重要性的认识。从1991—1995年, 全省施用杀菌剂防治病害,年平均达1944吨, 其中1991年超2200吨, 创历史施用杀菌剂最多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