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刺花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刺花椒 【概况】: 基源 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刺花椒的根和果实。 原植物 刺花椒Zanthoxylum acanthopodium DC.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有皮刺,向上弯或水平直出,基部扁,通常3mm以上。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叶轴具翼,无毛,小叶5~13;小叶片对生,纸质,披针形,长3~8cm,宽1~2cm,先端急尖或短尖,基部狭尖或急尖,边缘具细小钝锯齿或全缘,下面中脉凸出,侧脉浮凸,两面不被毛。腋生聚伞花序,通常著生于老枝上,长1~2.5cm,花多而密集;雌花序通常更短,不被毛或被短柔毛;花被5~8,青色,花被片狭线形,长1~1.5mm,被短微柔毛,大小一致,排成一轮;雄花的雄蕊5~7,稀为8,略长于花被片,花药广椭圆形,药隔顶部中间有腺点一颗,花盘环形,退化心皮短小,先端三叉裂;雌花的心皮2~3,略呈长圆形,花柱约与子房等长,外弯,分离,柱头头状。 成熟心皮红色或紫红色,表面有凸出的腺点,直径3.5~4mm,果柄短,集生成簇;种子圆形,直径2.5~3mm,黑色,具光泽。 花期4~7月,果熟期9~11月。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海拔1500~2000m的山坡杂木林或灌丛中。 分布于云南和西藏西南部。。 【化学】: 果实含挥发油[1]。 根含l-细辛素(l-Asarinin)、柄果脂素(Pluviatilol-r,r-dimethylallyl ether)、七叶亭二甲醚(Aesculetin dimethyl ether)、茵芋碱(Skimmianine)、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Acetonyldihydrochelerythrine)和β-谷甾醇[3]。 附 茎皮含刺花椒毒素(Acanthotoxin)、坡刀毒素(Podotoxin)、表芝麻明(Episesamine)、甲基胡椒脑(Methylpiperitol)和表桉叶明(Epieudesmin)[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59 [2]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522 [3] 中草药 1986;17(5)∶1。【药性】: 性味 辛、麻、温。 功效 温中散寒,止痛,杀虫,避孕。 主治 胃痛,风湿关节痛,避孕,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广西民族药简编》:“治跌打损伤:刺花椒根适量,浸酒服;兼用叶捣烂敷患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