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常平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常平仓

 古代国家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设置的粮仓。粮价在古代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有 “谷贱伤农,谷贵饿民”的说法。西汉孝宣帝时,大司农中丞 (财政部次长) 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仓,谷贱时增价收进,谷贵时减价卖出,以惠民利农,名为 “常平仓”。后来被推广到全国各地,成为历代王朝备荒救灾的重要措施。常平仓制度历代大同小异,或者以民户所交 “义租”为本 (如隋唐),或者以所留上供钱为本 (如北宋),常平仓或设在州县,或设在乡村 (通常称 “社仓”),但都由地方官府统一管理。虽然常平仓的管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名存实亡,但还是起到过惠民利农的作用,尤其在荒年。

常平仓

汉宣帝时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设置的粮仓。谷贱时收进,谷贵时卖出,故称常平仓。后世也常设这种粮仓。北齐征“义租”,在州县设仓贮存,为义仓的先河。隋文帝始设“义仓”,向民户征粮积储,以备荒年放赈。唐初设义仓和常平仓,后改为“常平义仓”。宋时设常平仓和惠民仓。金元设常平仓。明有预备仓。清时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咸丰同治时渐废。

常平仓regular granary

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而设置的仓库。渊源于战国李悝的平粜和汉桑弘羊的平准。《汉书·食货志》说,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常平仓,在谷贱时用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后因各方反对作罢。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改作常满仓。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北魏孝文帝时均建常平仓。北齐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储。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设常平仓于各地,开皇五年(585)始设“义仓”,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亦称“社仓”。在收获时,劝课人民积储,荒年取出赈济。唐初置义仓及常平仓,中经刘晏整顿常平法,颇见成效。元和中,将常平仓和义仓合并,改称“常平义仓”。宋初重建义仓,也设常平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用常平仓积谷作为贷本。南宋朱熹提倡“社仓”,也设义仓,由官吏和乡绅控制,并订立一套较完备的制度。金、元亦设常平仓。明有预备仓。清初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中叶以后,常平仓名存实亡。

常平仓

084 常平仓

汉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贮粮备荒、调剂粮价而设置的粮仓。见05217平籴论。

☚ 青苗法   洋务企业 ☛
常平仓

常平仓

官署名。仓库名。国家储粮之所。设官守之。始置于汉。用之于灾年,以平抑市价等,历代均有沿用。(详见: 常平署)

☚ 常平署   常平案 ☛
常平仓

常平仓

中国古代仓储的一种。汉宣帝王凤四年(前54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在边郡筑仓,宣帝从其计。“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 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汉书·食货志》)后汉初年,沿袭前汉旧制,仍设立常平仓。元帝初元五年 (前44年),因朝臣言其弊,于是废除。晋武帝时,议行“通籴”法,想用布帛交换米谷,作为粮储,但其施行经过不详。不久北方大乱,晋室南迁,被搁置。北齐武帝永明中,天下米谷布帛贱,欲立常平仓,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十万,在京师市米买丝、绵、纹、绢、布。北魏太和十二年 (488年),秘书监李彪奏议,请立常平仓,太和二十年,置常平仓。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在陕州置常平仓,并在京师置常平监。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废常平监。高宗永徽元年(650年) 在京师置常平仓。唐玄宗开元二年 (714年),诏全国诸州、道遍设常平仓。至宋代,则一州一县均设常平仓一所。宋代常平仓,乃创立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设于京师开封。金代常平仓,除州、府以外,还设立县仓。凡离州较远之县,即另置一仓。元代在路、府设立常平仓,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始立仓法,丰年米贱,官为增价籴入,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出。以后时行时废。明代世宗嘉靖六年 (1526年),合抚、按二司督责有司设法多积米谷以备救荒,仍仿前代平籴常平之法。春季放赠贫民,秋成抵计还官,不取其息。万历以后,郡国府库尽入内帑,常平之名遂废。清代仍行常平之法,顺治帝十二年(1655年),题准各州县自理赎锾,春夏积银,秋冬积谷,悉入常平仓备赈。乾隆五年(1740年),谕地方积谷备用,以惠济穷民。我国古代的常平仓,其兴废无常,且时有官吏作弊。但其建立,对于限制商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缓解灾民饥荒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 圣粮馆   富人仓 ☛

常平仓

汉以后历代封建政府在“调节粮价,备荒赈恤”的名义下设置的粮仓。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始在边郡设常平仓。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始设“义仓”。唐初置义仓及常平仓以备凶荒,元和中改称“常平义仓”。宋初因义仓久废,收田租附加重建。除边郡外,各地设常平仓和惠民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用两仓积谷作为资本。金元亦有常平仓。明有预备仓。清代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

常平仓

常平仓yearround full barn

中国古代政府用于调节粮价的余粮储备制度。汉以后历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而设置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粮仓。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采纳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始在边郡设常平仓,凡凶年谷贵时减价卖出赈济贫民,丰年谷贱时以高价买进存贮于仓而不伤农。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也置常平仓。唐初置义仓与常平仓,唐光宗元和时改称常平义仓。宋初除边郡外,各地设常平仓和惠民仓,金元时期有常平仓,明朝为预备仓,清朝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咸丰、同治年代大都名存实亡,甚至名实俱废。由于这类粮仓常被贪官污吏豪绅把持而中饱私囊,变成对人民的额外剥削,因此,褒贬不一,时兴时废。

☚ 保险史   社仓 ☛
常平仓

常平仓

汉以后历代政府为贮粮备荒、调节粮价而设置的仓库,渊源于战国时李悝的平籴法和汉桑弘羊的平准法。西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常平仓,谷贱时收进,谷贵时卖出。元帝二年(前47 ),因各方反对作罢。东汉明帝永平五年( 62 )改作常满仓。以后各代多有仿行,但兴废无常。西晋武帝泰始四年( 268 )置常平仓。隋文帝开皇三年( 583 )亦设常平仓于各地。唐初沿置,中经刘晏整顿常平法,颇见成效。元和( 809—820 )年间,常平仓与义仓合并,称常平义仓。北宋除边疆军糈储粮设仓外,内地各州均设常平仓和惠民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用两仓积谷作为贷本。南宋于此之外,又置义仓。金、元亦设常平仓。明代各州县均设预备仓,东西南北四所,分布州县境内。清初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自中叶以后,大都名存实亡,甚至名实俱废。

☚ 食封   太仓 ☛
常平仓

常平仓

我国西汉时期著名数学家和理财家耿寿昌所创立的平衡供求的仓储制度。耿寿昌在汉宣帝时期,曾任大司农中丞。班固说他 “善为算,能商功利” ( 《汉书·食货志》)。常平仓是耿寿昌根据社会消费的需要,为调剂粮食供求,平抑粮价,于汉宣帝五凤四年 (公元前54年) 所建议创立。主要内容有: (1) 令边郡地区皆修筑粮仓以备储粮之用; (2) 当丰年谷贱时,国家以高于市价购粮入仓“以利农”;当歉年谷贵则以低于市价抛售,以调剂需求,满足消费。
常平仓制度,是先秦平粜平籴和桑弘羊平准法的继承和发展。其实施的范围扩大到边郡,管理方法也比从前进步。

☚ 《史记·货殖列传》的消费观   市平 ☛
常平仓

常平仓

中国历代封建官府为贮粮备荒、调节粮价而设置的仓库。始于战国时魏李悝的平粜和汉桑弘羊的平准。西汉宣帝王凤四年(公元前54年) 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余以利农,谷贵时减其价而粜,名常平仓,民便之” (《汉书·食货志》) 。元帝二年 (公元前47年) 因各方反对作罢。东汉明帝永平五年 (公元62年) 改作常满仓,以后各代多有仿行,但兴废无常。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设常平仓于各地。唐初也设置,中经刘晏整顿常平法,颇见成效。以后历代,有的承袭,有的更换,涵义也有所不同。

☚ 课田制   本色 ☛
常平仓

常平仓

汉以后封建地方政府为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设置的粮仓。汉宣帝五凤四年 (公元前54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边境设常平仓,谷贱时提价购进,谷贵时降价售出,使谷价长年平稳,以利农业。朝廷采纳其议,常平仓自此始。以后历代继承,并有发展; 其名称多变,兴废无常。北齐始征义租,按户等集谷,储于义仓,以备灾荒。隋时义仓设于里社,由里社中推举人户管理,故亦称社仓。唐初,常平仓与义仓分设。元和 (806—820) 中又合二为一,称“常平义仓”。宋初,设惠民仓。王安石所行青苗法,即是以常平、惠民两仓积谷出贷,扶民耕作。南宋朱熹认为,常平义仓设于州县城廓,有利于市,无益于农,而控制过严,常使积谷腐朽不可食,故复倡社仓,并订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明置预备仓,以预防灾荒为其主要目的。清则于州县以下设三级仓储,州县有常平仓,集镇有义仓,乡里有社仓。近代战乱频仍,久不经理,使各级仓储虚废。

☚ 折色   免役收庸 ☛

常平仓

官府为平衡谷价而设立的一种官仓,在谷价贱时籴入,在谷价贵时卖出,以调节谷价,不使伤农。

常平仓

西汉以后历朝封建政府为调节粮价,以防谷贱伤农及救灾而用的粮仓。始设于宣帝年间。五凤四年(前54),耿寿昌建议,乃于边郡设常平仓。谷贱时略予加价收进粮食,贵时平价卖出。其后历代或有因袭者。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始设常平仓。东晋南朝因袭。北齐时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储。唐代在两京及州县均设常平仓。宋于淳化三年(992)始置,景德三年在全国普遍建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取代了常平仓。绍圣元年(1094),除广南两路外,重建该仓。南宋常平仓归提辖司管辖。有宋一代,常平仓储往往被挪作军用,名存实亡。金元亦有常平仓。明则设预备仓。清在州县普设常平仓。咸丰、同治年间大都名存实亡。常平仓大都由官府出常平本钱,于夏秋粮贱时籴入,春冬粮价昂贵或灾荒年间出粜,平抑粮价。如南朝齐时出上库钱五千万为本,于京师设常平仓,各州亦相应出钱设常平仓。宋代则以人口多寡为准,截留相应的上供为常平仓的本钱。常平仓屡兴屡废,由官府把持,往往成为人民的额外重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