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佛教自六朝以来,在中国渐趋盛行,而佛寺禅院又大多远僻尘世,幽隐山水,这使在“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中痛苦徘徊的一代文人,在山水与佛寺合一的灵光里,常常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与慰籍,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常常出现山水与佛道的结合。这是我国山水诗发展至盛唐的一个显著特色吧!常建的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之一。

破山寺在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朝齐时,至唐懿宗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起首二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出“古寺”、“高林”。佛家称僧徒聚集之所为“丛林”,如我国有所谓“四大丛林”之说,“高林”二字,颇含礼颂禅院之意。此处由尘世而入佛门,虽有“寺”、“林”字样,禅意未深。随着竹林曲径,渐臻佛境:“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此联为传世绝唱,它不但艺术地再现了诗人踏过竹林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观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那种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因此,由之而生发的曲径通幽”四字,竟成了以后园林艺术(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使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追求。

诗人在首联点过“古寺”之后,很快就曲径通幽,步入禅房,继之而来的两联也都写后禅院之情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二句,看似与一般的山光水色相若,其实含有禅宗的意味,含有诗人步入禅境,对山水所蕴涵的哲理的体会。“悦”字、“空”字是两句之核心,它们都表现了典型的佛教思想。佛的本质之一即是“空”,而“禅悦”又是佛教徒步入空门得到精神上纯净愉悦的不二法门。《维摩经·方便品》说:“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佛家,特别是后期禅宗,进一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禅悦”之“妙道”,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德传灯录》),山水景物自然就更在其中了。此时之山光潭影,使诗人俗尘净洗,心空性悦,完全皈依于自然与禅宗那完美统一的静美世界的怀抱: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反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着,它使这阒寂的禅院更为空寂,它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它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唱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这是一首律诗,但笔调有似古体,语言朴素,格律变通。它首联用流水对,而次联不对仗,是出于构思造意的需要。这首诗从唐代起就备受赞赏,主要由于它构思造意的优美,很有兴味。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作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这种委婉含蓄的构思,恰如唐代殷璠评常建诗歌艺术特点所说:“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诗的特点在于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入其胜境,然后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惊人。因此,诗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惊叹。而其佳句,也如诗的构思一样,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欧阳修十分喜爱“竹径”两句,说“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后来他在青州一处山斋宿息,亲身体验到“竹径”两句所写的意境情趣,更想写出那样的诗句,却仍然“莫获一言”(见《题青州山斋》)。欧阳修的体会,生动说明了“竹径”两句的好处,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临其境,而在于能够唤起身经其境者的亲切回味,故云难在造意。同样,被殷璠誉为“警策”的“山光”两句,不仅造语警拔,寓意更为深长,旨在发人深思。正由于诗人着力于构思和造意,因此造语不求形似,而多含比兴,重在达意,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都有一种优闲适意的情调,但各有独特风格和成就。常建这首诗是在优游中写会悟,具有盛唐山水诗的共通情调,但风格闲雅清警,艺术上与王维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类同,确属独具一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