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历史渊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历史渊源 (一)历史渊源据中外史书记载,福建人民飘洋出国的历史已有2 000多年。《后汉书》载:“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旧交趾七郡贡献,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险阻,沉溺相系”。“东冶”即今福州,西汉时属会稽管辖;“澶州”为今菲律宾一带;“交趾”即今越南。可见早在汉代,福州已是中外交往和闽人出国的一个港口。到了唐代,我国社会生产力、商业和陆海交通有较大的发展,国际贸易盛极一时,福建的泉州已与当时的长安、扬州、广州齐名,都是外商云集、举世闻名的都市。不但各国商旅、船队、传教士、旅游家进出频繁, 且有很多阿拉伯人至此定居, 故有“闽越之间,岛夷斯杂”之说。五代战乱,但南海通商未绝,福建人远航海外经商者更多。宋代的福建华侨不仅南下东南亚,而且东去日本,北上朝鲜。日本史料中就有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泉州商人李充到日本贩卖瓷器,两年后回国,翌年再去的记载。《朝鲜史》载有北宋时到达朝鲜的“宋人”、“北宋人”不下百起,其中注明福建籍的有福州人2起、闽人1起、泉州人10多起, 有的1起就有上百人之多。《宋史》载: “ (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而至者,密试其所能,诱之以禄仕或强留之终身”。可见,当时的高丽国不但欢迎, 而且想了很多办法来挽留和使用中国的人才,其中很多是福建人。元代,海外贸易较前更盛,共设7所市舶使司其事。据《岛夷志略》载,当时的爪哇、北安罗州、苏门答腊、暹罗、柬埔寨等地都有华侨定居。公元1293年,元始祖忽必烈从福建、江西、湖广3省召集士卒2万,从泉州的后渚港启航,出征爪哇。其结果虽以撤兵告终, 但许多士兵流落于西加里曼丹和东爪哇一带,他们本人及其后代当然成了华侨。17世纪前后, 流寓东南亚各地的福建华侨已在50万人以上。 ☚ 一、华侨、外籍华人与港、澳同胞 (二)支援家乡建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