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化肥工业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化肥工业 (一)化肥工业安徽省化学肥料工业起步于50年代末,此后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被置于石化行业之首。经过几十年的艰难创业和扩建改造,已形成大中、小、企业并举,氮、磷、混配复合肥品种齐全,科研、设计、教育相配套的化学工业体系。截止1994年底,全省拥有化肥企业51家,固定资产21.97亿元、净值11.34亿元,职工4.7万人,生产能力为22.28万吨/年(折纯,下同),工业总产值17.67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利税0.63亿元,成为安徽支农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支柱产业。安徽1960年以来化肥生产能力见表2-8-1。 表2-8-1 化肥生产能力和产量 单位:万吨
1.氮肥。 (1)发展历程。安徽氮肥生产的发展大体可分3个阶段: ❶起步阶段。1959年,中共安徽省委为大力发展氮肥工业,决定建设首批20套800吨/年的小合成氨厂。到1961年,全省有13个小合成氨厂建成投产,基本达到设计能力。当年合成氨产量2 663吨,主要产品氨水,另有少量硫铵。这为安徽氮肥工业奠定初步基础。 ❷发展壮大阶段。1965年,淮南氨厂(现淮南化工总厂)基本建成年产合成氨5万吨、11万吨硝酸铵的中型氮肥厂。1970年7月,安徽省采取一些政策措施,支持小氮肥行业发展。至1974年,全省共有72家小氮肥厂建成投产。 ❸整顿提高阶段。从1974年开始,全省小氮肥厂的发展重点从布点建厂转为整顿提高。按照“加强管理、择优改造、不布新点、合理调整”的原则,对全省小氮肥厂分批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改造。为缓解块煤、焦炭供应紧张的局面,先后有37家小氮肥厂采用变换气制碳化煤球工艺。1979年,安庆石化总厂引进的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大型化肥装置试车成功,淮南化肥厂二期工程11万吨/年水溶液全循环尿素装置建成投产。是年底,全省有氮肥企业73家,全年合成氨产量54万吨,碳铵124.6万吨,尿素21.79万吨,硝铵11.3万吨。1980—1982年,对全省小氮肥企业实行全行业“总额包干”。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拿出3 000万元给小氮肥企业进行扩建改造,降低消耗,当年全行业扭转了亏损,实现盈利338万元。在全省统一部署下,小氮肥厂更新设备,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厂合成氨生产能力已达0.7万吨/年,部分突破1万吨/年。1983年,成立安徽省化肥联合开发公司,小合成氨总产量突破50万吨,小氮肥企业当年盈利3 389.6万元。1987年底,全省氮肥企业共65家,其中63家小氮肥厂中,合成氨形成万吨/年以上能力的有28家。全省平均煤耗1 630千克/吨氨,电耗1 207千瓦时/吨氨,总能耗3 664.28千焦耳/吨氨,创历史最好水平。淮南东风化肥厂4万吨/年联碱工程试车成功;涡阳、凤台、安庆、阜阳、来安、定远、淠河化肥厂碳铵改4万吨/年全循环法尿素工程扩建成功。1993年,涡阳化肥厂4万吨/年尿素改为8万吨/年尿素工程竣工投产。 (2)工业分布。1994年,全省合成氨生产能力为122.21万吨,分布在全省各地市,主要集中在安庆(32.36万吨)、合肥(6.18万吨)、淮南(16.81万吨)、阜阳(22.69万吨)、六安(6.4万吨)、宿县(6.12万吨)6个地市。安庆石化总厂化肥厂是安徽省唯一的大型氮肥厂。省内小氮肥企业,由于地产地销的特点,厂址分布较均匀,历史上基本上达一县(市)一个厂点,少数县(市)有2~3个厂点,最多时全省达74家。随着交通的发展和小氮肥企业能力的扩大,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经1979年的调整、整顿,关停并转8个厂点后至1994年小氮肥厂点稳定在51个,全省90%以上的县(市)均有小氮肥厂。“七五”期间,小氮肥行业开展了以节能降耗和经济规模达标为中心工作的技术改造,企业的能力和装备水平普遍提高。 (3)品种结构。 ❶氨水。氨水是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生产的主要氮肥品种。 ❷合成氨。合成氨是氮肥工业的基础产品,不仅可以直接作为氮肥和工业原料,并可由此生产其他各种氨肥。除安庆石化总厂化肥厂采用石脑油为原料外,其他中、小型厂均以煤、焦为原料。 ❸尿素。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含氮量46%,为中性高效氮肥,适合于任何土壤,无副作用。省内尿素生产厂主要有安庆石化总厂化肥厂、淮南化工总厂和来安、涡阳、阜阳、淠化、凤台等企业。1994年,全省实物量73.91万吨。 ❹碳酸氢铵。碳酸氢铵含氮量17.7%,为中性速效肥料,是小型化肥厂的主要品种。从8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碳铵添加剂,全省已有半数以上厂家产品水分含量控制在3%以下,达部颁一级标准。1994年,全省有51家小化肥厂,总实物量为354.28万吨。 ❺硝酸铵。含铵态氮和硝态氮总量35%,是高效氮肥之一,也是工业和军工的原料。硝铵生产厂只有淮南化工总厂,1994年,产量为3.62万吨。 ❻硫酸铵。含氨量61%,为酸性速效肥料。省内无专门生产厂家。1994年,全省实物量为3.23万吨。 ❼氯化铵。含氮量约26%,为弱酸性速效肥料。除忌氮作物和酸性土壤外,适应于大多数农作物及土壤,工业上也有多种用途。全省只有合肥化肥厂生产,1994年产量8.9万吨。安徽氮肥品种构成详见表2-8-2。 表2-8-2 1994年氮肥品种构成
2.磷肥。 (1) 发展历程。安徽磷肥生产的发展可分为形成阶段和调整、发展阶段。 ❶磷肥工业的形成。安徽的磷肥工业始于50年代、形成于60年代。1955年,凤台县磷矿厂开始生产磷矿肥粉,两年间共生产6 000吨,后因肥效较低而滞销、亏损,1958年停产。1960年,利用改造“大办钢铁”的部分小高炉和土炼铁炉,在凤台、宿松、滁县、潜山、天长、来安等地布点,合计钙镁磷肥生产能力10万吨/年、钾肥2万吨/年。但因布点过多,技术、设备、管理条件不足,产品质量难以控制,断续试产后停产。1962年,铜陵有色公司冶炼厂硫酸车间开始利用回收稀硫酸土法生产普通过磷酸钙(以下简称普钙),成立铜官山化肥厂,生产肥力为2万吨/年普钙。经扩建改造,至1965年,已基本形成20万吨/年普钙生产能力。为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以“分散布局,就地使用”为原则,省里又安排宿松、歙县、寿县、凤台、繁昌等地高炉进行钙镁磷的生产。1969年,全省小磷肥产量7.89万吨/年(折18%五氧化二磷,下同)。 ❷调整发展阶段。70年代初,磷肥供不应求,推动小型普钙生产企业迅速发展。1978年,全省列入计划的小磷肥厂有52家,全省产磷肥31.58万吨。但因磷肥品位较低,设备简陋,管理不善,生产质量不稳定,滞销积压时有发生。80年代始,由于小氮肥的迅速发展及安庆石化总厂尿素的投产,氮磷比例更趋失调,磷肥需求更迫切,当时仅社、队企业就有几百个小磷肥生产厂点蜂拥而上。为保证磷肥产品的质量,在磷矿、硫酸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对生产条件较好的小磷肥厂组织验收,择优供应原材料和挖潜改造;对违章生产劣质磷肥的厂家限制生产。同时,加快大型磷肥基地的开发。1982—1984年,铜官山化工总厂完成普钙一、二期扩建工程,形成5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但因磷资源不足,全省磷肥产量仍徘徊不前,加之磷肥取消补贴,调高价格,小磷肥生产再度失控,伪劣磷肥应运而生。为此,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厅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开始着手磷肥企业审批和颁发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准备工作。对不具备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低劣的厂家,限期整顿或实行“关、停、并、转”。1985年,因小氮肥普遍积压滞销,小磷肥进一步陷入困境,大部分企业停产。与此同时,复混肥生产开始逐渐普及,在此期间建成投产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复合肥厂和十几家小磷肥厂、小氮肥厂开始生产复混肥。1986年,铜陵化工总厂12万吨/年磷铵主体工程全面竣工。此时磷肥生产形势日趋好转,磷肥企业纷纷恢复生产。到1994年,全省磷肥企业列入计划的有41个,生产能力37.4万吨/年,磷肥产量31.96万吨,占全国磷肥产量的4.7%。铜官山化工总厂和小型磷肥厂分别占全省总数的35.8%和64.2%;复混肥生产企业46个,全年产量约32.57万吨,并开始探索试产微量元素肥料,已成为省内化肥工业的重要行业。 (2) 工业分布。安徽磷肥工业获得磷肥生产许可证的厂点108个。按规模分大型磷肥厂1个,余均属小型磷肥企业;按品种分,普钙厂点49个,能力29.26万吨;磷铵厂点1个,能力12万吨。铜陵磷铵厂、铜官山化工总厂、马鞍山硫酸厂3个骨干企业分布在铜陵市和马鞍山市。其他磷肥厂点分布在省内13个地市,全省80%以上县(市)拥有磷肥厂点。磷肥企业分布面广,充分发挥小磷肥地产地销便于支农的优势。 (3) 品种结构,安徽磷肥工业主要品种有普钙、磷铵、复合肥。 ❶普钙主要成分为磷酸二氢钙和硬石膏以及少量的磷酸二钙。一般含有效磷12%~14%,为水溶性速效肥料,呈微酸性。铜官山化工总厂为省内普钙生产的大型骨干企业。 ❷磷铵。磷铵是含磷和氨二元高效复合肥料,易溶于水,在空气中稳定、吸湿性小。工业上制得的磷铵是磷酸一铵和磷酸二铵的混合物,含氮12%~18%,含五氧化二磷45%~52%,呈灰白色颗粒状。铜陵磷铵厂为省内生产磷铵唯一的厂。安徽磷肥工业产品结构见表2-8-3。 表2-8-3 1994年磷肥品种构成
3.复合肥与复混肥。 (1) 复混肥。为了适应农业科学施肥的需要,安徽从80年代就开发复混肥料。截止1994年,全省已有复混肥厂46家,产量32.17万吨/年,其中有小氮肥、磷肥厂作为复混肥定点厂。 (2) 高浓度复合肥。安徽复合肥的开发始于80年代中期。1986年,铜陵化工总厂12万吨/年磷铵工程全面竣工。1987年化工总厂划出正式成立铜陵磷铵厂。1989年该厂利用国家化肥改造专项基金安排的年产3万吨磷酸二铵工程竣工。1994年产复合肥合计14.14万吨。 ☚ 二、农用化学工业 (二)农药工业 ☛ (一)化肥工业 (一)化肥工业贵州化肥工业建设起步较晚。经过40来年的建设,化肥工业现已成为贵州化工行业和农用工业中最大的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贵州化肥工业建设起步于“二五”计划时期,1958年全省生产磷肥100吨,拉开了化肥生产的序幕。“二五”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贵州建设问题,特别是充分利用贵州矿产、能源资源发展经济。1964年国家投资近亿元建成投产了贵州都匀剑江化肥厂,结束了贵州不产氮肥的历史。60年代后期,全国化肥行业掀起了大搞小氮肥的高潮,贵州也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先后上了23套小氮肥,投资近1.2亿元。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关停并转了一批。“五五”时期的1978年,国家投资2.9亿元,引进国外设备建成赤水天然气化肥厂,本省建设的贵州化肥厂也开始投产。从此,贵州形成以赤水天然气化肥厂(大型企业)、清镇贵州化肥厂和都匀剑江化肥厂(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及都匀、毕节、黔西、凯里、安顺、兴义、普安、遵义、盘县等县的小氮肥生产的布局。到1990年末,全省氮肥产量达30.90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达80%以上。 表2-4-1 贵州省磷矿石、农用化肥产量及增长速度
注: 摘自《1990年贵州统计年鉴》。 表2-4-2 贵州省1990年化肥工业生产能力
贵州具有发展优质氮、磷肥的条件,在组织前期工作、设计、施工、工厂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支较强的技术、管理队伍。省化工设计院、化工研究所、化工建设公司、化工机械厂、化工情报中心以及高压容器检验站和无机盐产品质检站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践经验,在各方面的配合下,可以承担大规模的化肥工程建设。 ☚ 一、农用工业建设 (二)化学农药、农用塑料制造业 ☛ (一)化肥工业 (一)化肥工业1995年底全区有化肥企业23个,其中大型化肥厂1个,中型化肥厂2个,小型化肥厂20个。主要品种有:尿素、硝铵、普钙、磷铵、液氮、腐植酸、氯化铵、复混肥等,化肥产量由1962年264吨,增加到1995年的38.33万吨(折有效成份100%)。 ☚ 二、农用化学工业 (二)农药工业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