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初始阶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初始阶段 (一)初始阶段安徽从1963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主要在城镇开展,农村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1964年8月4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转发了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劳动局、安徽省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布的《关于提倡晚婚和计划生育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着重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提倡晚婚(男28岁,女25岁以上结婚),并要求一对夫妻生育子女数在二三个以内,两胎间隔四五年。还规定免收节育手术费,并给受术者一定的假期,休假期间,职工工资照发,城镇居民和农村村民给予适当补贴。由于当时全省农村刚刚渡过经济困难时期,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增长呈现出补偿性高速发展的势头,加上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较城镇推迟了近10个年头。 ☚ 一、发展历程 (二)全面开展阶段 ☛ (一)初始阶段 (一)初始阶段1946—1957年1946年6月黑龙江省的黑龙江、松江、嫩江等部分地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中共东北局发出 《关于发展生产运动的指示》中提倡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组织, 在开展农业生产的同时, 组织副业生产,解决农民生活和生产上的困难; 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手工业恢复了生产, 组织起来的农民一边进山 “倒套子”进行生产自救, 一边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支援解放战争, 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起了积极作用。1948年, 原黑龙江省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分得了土地, 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副业、手工业同时得到发展, 为黑龙江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一、发展历程 (二)转折阶段 ☛ (一)初始阶段 (一)初始阶段50—70年代, 福建省没有农业标准化机构,水稻种子管理由农业厅种子公司主持。国家对粮油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由粮油购销部门沿用传统的分级标准,或按当时条件自行制定收购等级标准。为了剌激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施“奖售政策”,对一些农产品的收购,奖售一定数量的化肥、饼肥、原粮、棉布、柴油等紧俏物资。唯在木材专项上例外,林业主管部门和木材生产单位配有木材检验员, 在木材生产、仓贮和加工过程中执行木材标准,实际上代行了标准化的某些职责,这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保证木材质量、节约木材、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渔业生产以海洋自然捕捞为主, 执行水产品购销部门与卫生部门制订的鱼货购销标准化及卫生标准。70年代后期,在农作物种子、渔轮制造等方面,开始执行国家部颁标准。木材检验队伍不断扩大, 全省拥有一支6000人的木材检验员队伍。 ☚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阶段 ☛ (一)初始阶段 (一)初始阶段1949—1979年这一时期,主要是针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场退化以及林木破坏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初步开展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尤其1970年以后,全省农业部门内部开始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相继进行了一些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全面开展了大规模的整地改土、兴修水利等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当时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所限,加上在“左”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全面发展,致使农、林、牧、副、渔比例失调,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 一、农业环保工作发展历程 (二)建设阶段 ☛ (一)初始阶段 (一)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从50年代初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全省早期的乡镇企业称为社队企业,是50年代初从传统手工业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全省农村手工业和五匠 (木匠、泥瓦匠、铁匠、石匠、篾匠)、四坊 (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相当普遍。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于城市工业不能满足农业对生产工具的需求和农机具维修任务的需要,不少公社以原个体手工业者为骨干兴办工业,这对发展农村工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毛泽东主席当时称社办企业为: 光明灿烂的希望所在。但这一些社办企业有许多是借平调农业社和社员个人财物搞起来的,1960年为了纠正这类的错误,进行了退赔、还债,于是许多社办企业关停下马。1962年9月在中共中央八届十次会议上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简称“六十条”)中规定: “公社管理委员会,在今后若干年内,一般地不办企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把社队企业视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加以批判。当时,在全省农村提出了要“车马归队、劳力归田” 的口号,因此,已办起来的社队企业纷纷下马,外出劳力纷纷归队,到1970年全省只保留了200多家社办农机修造厂,在农机修造厂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作为 “黑师傅”进行了批判。但是,社队企业在农民群众中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些受灾区和农业高产穷队深深感到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不足和群众生活的困难,因此,一些社队干部和群众对办企业的热情很高; 另一方面,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下,社会商品奇缺,市场供给严重断档,所以,许多社队办企业的积极性又空前高涨起来,以市场拾遗补缺为主要目的的社队企业开始兴办,这样全省社办企业又逐渐有了新发展。在这一阶段社队企业实行的方针是“三就地四为”方针,即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农业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城市工业服务、为出口服务。以后又提出 “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 的口号。而这些社队企业产供销都是靠市场调节的,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夹缝中生存发展的。可以说社队企业从一开始就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运作。这一阶段社队企业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 一、发展历程 (二)异军突起阶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