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农膜使用现状及效益评价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农膜使用现状及效益评价 (一)农膜使用现状及效益评价四川省从70年代开始使用农膜,80年代发展较快,农膜销售量由1973年的1417吨增加到1990年的18 394吨,增加16 977吨,其中1985—1990年增加10 766吨,超过前13年增加总量的73%(表2-3-7)。 表2-3-7 四川省历年农膜销售量 单位: 吨
四川省农膜的应用,最先是用于水稻温室和地膜育秧,之后逐渐应用到玉米、红苕育苗和蔬菜搭棚、覆盖栽培,1985年开始应用于玉米、棉花等的地膜覆盖栽培等。近10年中,主要塑料农业技术的推广情况见表2-3-8。 表2-3-8 四川省主要塑料农业技术推广情况 单位: 万公顷
1. 水稻温室和地膜育秧。这两种育秧可提前播期7—15天,避免前后期低温和伏旱的不利影响,提早成熟,为后季再生稻的生长争取到适宜生长期,因而可以增加再生稻面积和提高产量。此外还具有培育壮秧、节省种子等优越性。据省农牧厅农技推广站提供的资料,使用地膜和温室育苗移栽,每亩本田可增产稻谷100公斤。1990年全省推广两种水稻育苗移栽面积比1981年增加192.66万公顷,10年共增产稻谷28.9亿公斤,相当于此期间稻谷增加总量61.8亿公斤的46.8%。 2.玉米、红苕育苗移栽。其增产机理仍然是培育壮苗,提早播种和成熟期,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等。这两种育苗移栽,每亩可增产50公斤左右(红苕按5:1折原粮)。1990年与1983年相比,两种育苗全省移栽面积共扩大38.29万公顷,增产粮食2.85亿公斤。 3.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1984年以后,随着厚度为0.008毫米左右的微薄地膜的推广应用,此种栽培方式迅速发展起来,增产效果非常显著,特别是在高海拔的山区使用,产量更是成倍增加。据农技部门介绍,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一般每亩可增产100—150公斤,高者可达200公斤以上。四川省1985年地膜覆盖栽培玉米仅有620公顷,1990年迅速发展到14.82万公顷,5年增加238倍,如按每公顷增产1500公斤计算,共增产玉米6.35亿公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全省实施了以发展地膜玉米为主要内容的“温饱工程”,为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990年止,盆周山区48个贫困县除巫山、巫溪、云阳、奉节、酉阳外,全部都已越过了温饱线。 农膜的使用效益,不仅仅表现在它能够直接地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表现在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一般可使作物生育期内有效积温增加,从而使一些中晚熟高产品种的适宜推广区北移或向高海拔地区延伸,这就为进一步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和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创造了条件。 ☚ 三、农膜 (二)农膜应用的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