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与“除四害”
浙江省爱国卫生运动从1952年起,遵循“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战略目标进行,经历了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
1. 消灭病媒昆虫,粉碎敌人细菌战争。1952年,浙江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任务是: 动员全省人民行动起来,粉碎美帝国主义细菌战争,消灭传播鼠疫、霍乱、伤寒等传染病的媒介动物。1952年美帝国主义在朝鲜和我国东北空投细菌弹,发动细菌战争,对全国人民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1952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了省防疫委员会。同年4月7日,省委召开全省防疫工作会议和全省防疫宣传广播大会,部署反细菌战争的卫生防疫工作。4月9日起,敌机开始侵扰浙江省,到8月底止,共入侵28批次,涉及55个县(区),撒布昆虫和杂物36种,各地在发现敌机后立即组织干部和群众搜索扑杀。如武义县7月24日敌机过后,动员干部和群众3 000多人,对发现的昆虫、杂物除留作标本外,全部就地烧毁。1952年全省共上送检验标本1 025 (次),组织卫生宣传队36个,有1 900多人参加; 省卫生部门组织制作“清洁卫生”、“饮水卫生”、“蚊蝇之害”、“灭鼠灭蚤”等幻灯片五种,接受宣传教育的人有14万多人次,占全省总人口的65%左右;训练宣传报告员、宣传员、民兵防疫员、检验员、医务人员共11万多人;进行预防接种,种牛痘苗1 000万人,霍乱、伤寒疫苗700万人,鼠疫疫苗700万人,白喉疫苗25万人,卡介苗5万人;省组建防疫队300人,各县(市)都组建了由不脱产人员组成的防疫队;全省参加爱国卫生防疫运动人数1 200多万人次,占全省总人口的56%左右,消灭了大量鼠、蚊、蝇、跳蚤、虱子等害虫,清除大批垃圾污物。这一年,除继续控制鼠疫、霍乱外,基本扑灭了天花、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其它发病率也有下降。
2. 除四害、讲卫生。1953年3月26日,浙江省成立了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4年以后,浙江省农村围绕《农业发展纲要》的实施,开展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1957年12月25日省一届六次人民代表大会作出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决议》和《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决议》,掀起了声势浩大的除害灭病运动。据统计,1958年1—11月份:灭鼠3 400多万只,灭钉螺2 600多万平方米,卫生积肥57亿多担,清除垃圾34亿多担,消灭大量蚊蝇,治疗血吸虫病75万多人,治疗疟疾8万多人,治疗钩虫病132万人,治疗丝虫病7万多人,还治疗血吸虫病耕牛3万头。爱清洁,讲卫生风气得到发扬。如开化县有8万多人分用毛巾,4万多人每天刷牙,8 000多户家庭用公筷进餐,有8 000多户设置痰盂;卫生先进单位金华县尘不染村做到人畜分房。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几种对农民群众危害较大的急性传染病显著下降,据1958年统计,全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伤寒、痢疾、百日咳、白喉等7种传染病,1—9月份比1957年同期下降29.9%—74.9%。
3. 实施“两管五改”,预防疾病流行。60年代后期,浙江省结合实际,重点抓了农村“两管” (管水、管粪) 工作,并以“两管”带动“五改”(改良水源、厕所、畜圈、炉灶、环境)。如在粪管方面以血吸虫病流行区为重点推行三格无害化粪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处于瘫痪状况,“两管五改”工作陷于停顿,一些传染病如烈性肠道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和出血热等又有发生和流行。
1977年,浙江省恢复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一年部署了4次工作,5、10月两次检查汇报,全年发动四次大的卫生突击活动; 当年还在杭州召开了全省爱国卫生运动会议,使停顿近十年之久的爱国卫生运动重又发动起来。1977年开始,农村粪管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出现沼气池、猪栏、厕所“三连通”或“二连通”沼气池,小三格化粪,改造家庭厕所和露天粪缸,定期灭蛆灭蝇等多种形式,尤其是把粪管和办沼气工作结合起来,既开发了农村能源,又搞好了环境卫生,最受群众欢迎。到1979年,浙江省的粪管工作已形成集中连片发展,做到统一施工规程,统一配套要求,统一农民沼气技术员考核办法,使沼气池的质量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三连通”沼气池效果更为显著,涌现出一批管好、用好沼气,发挥效益的沼气先进村(队)和用气户,受到了省人民政府表扬。到1988年6月,全省共建有农村沼气池28万余只,其中完好的24万余只,完好率为85%以上,使用的16万余只,使用率为57%以上;这些沼气池大部分是“二连通”、“二连通”池,即使池子能经常流入人畜粪便,保证发酵工艺新料来源,又为加强“管粪”创造了有利条件,基本做到新粪不下田(地),进村找不到朝天粪坑,实行了人畜分居,室内外整洁干净,改善了环境卫生,防止了水质污染。到1993年,全省共清除交通要道、水源附近的露天粪缸47万只,新建以三缸式为主要形式的无害化卫生厕所10万只(户),另有80万农户厕所达到了清洁卫生要求。1995年,全省农村共有卫生厕所366.1万座,其中无害化户厕数132.5万座,累计农村普及人口1 236. 3万人,普及率达到32. 22%,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14. 76%。
4.开展农村改水,改善农民饮水条件。60年代前,浙江省农村绝大部分人饮用井水,还有一部分人饮用河、塘、溪水,饮水卫生状况很差,是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70年代初曾在水网地区试行灶边井、山丘地区推行插管井、平原地区用砖、石砌井或分塘饮用水、山区引用山泉水等。德清、金华等县率先在农村试办自来水,深受群众欢迎。1981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肯定了德清、金华县的经验,要求各级党政领导以这两个县为榜样,把农村改水作为关心群众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认真解决好人民饮水问题。9月,省人民政府确定了1981—1990年十年改水规划,明确水利、城建、物资、财政、农业、卫生等部门在这项工作中各自的任务。1981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拨出200万改水经费;省计委、物资部门安排了一批水泥、钢材;轻工部门扩大了改水用塑料管的生产和供应,城建部门给予了给水工程技术指导。到1987年底,全省农村改水投资总额达6. 6亿元,建了农村自来水厂(站) 2.2万多座,总受益人数为1 600余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6%。加上水井、水柜等,全省已有60%以上农村人口基本享有安全卫生水。从1985年起,余杭、德清、乐清、慈溪、金华5个县(市)接受世界银行无息贷款,用于农村改水,建成一批符合质量要求,规模较大的农村自来水厂。到1995年,全省农村改水受益人口累计3 470. 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93. 7%,其中自来水受益人口累计2 760. 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4. 53%。
80年代以来,各级卫生部门采用传统宣传教育与电化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用墙报、黑板报、健康保健小册子、广播电视等形式,对广大农民进行卫生知识、健康行为教育。湖州市区在乡镇卫生院中设立“预防保健区”,对健康人群进行生动有趣的卫生保健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又使乡镇卫生院的预防保健、医疗和卫生行政管理职能得以完善,为全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宁波市开展“五个有”活动:有宣传橱窗,有黑板报,有文艺宣传队,有卫生广播,有卫生训练班。杭州市采取卫生知识讲座办法,聘请省、市一些知名医师到基层讲课,辅以录像、模型等形象教育,兴趣盎然,群众踊跃参加。武义县对全县中小学保健教师集中系统培训学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拓宽了学校学生健康教育的路子,1985年该县共放映卫生科教片994场(次),受教育达79万多人次,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受到群众欢迎。卫生宣教形式丰富多彩,仅1985年省发行《浙江卫生》200多万份、《生活与健康》860多万份,卫生宣传画7种60多万张,幻灯片4种200多套,录制电视片3部,其中《农民的衣食住行》中的《分餐进食》得到社会好评,电视小品《不随地吐痰》、《环境卫生》也有一定教育意义。1986年省爱卫会、卫生厅、广播电视厅、文化厅、科协联合举办全省卫生电影、电视片和放映先进单位评比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卫生电影、电视的宣传工作。在全国《白鹤奖》的评选中,浙江省获二等奖5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2个,有11个单位获放映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