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桃源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桃源图》

沈周

啼饥儿女正连村,况有催租吏打门。

一夜老夫眠不得,起来寻纸画《桃源》。

【评说】

本诗选自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三一。

关于这幅《桃源图》,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龚鼎孳曾亲眼见过,并有一段题跋,载于《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上,云:

石田为《桃源图》。石田画法苍老中带有明媚,第一手也。此卷中布景设色,天然自工,而笔墨高肃,见于纸外,间窗展玩,令人步步惜别。桃源避秦,当日有此异境,故应黄发垂髫,胸中不着晋魏。今烽烟满目,桑麻寥落,岂惟入山无侣,殆亦买隐无山矣。

大家都曾为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诗句感动过,殊不知比郑燮早二百多年的沈周,也曾为民生疾苦而愤然写画题诗。这首题在《桃源图》上的小诗,便是明证。诗篇从卧听满村的啼饥声、催租声落笔,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叙述当时村民的贫穷饥寒、不堪租税困扰的苦况,大有老杜“三吏”之遗意。画家富有同情心,他激动得彻夜不寐,为百姓担忧。忽而,他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诗》里描写的“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境界,于是,他愤然起身,画作《桃源图》。全诗并没有具体描绘《桃源图》的画面景象,只是写出自己作画的缘起,托出一腔深爱百姓的赤忱之心。沈周又有七古《桃源图》(载《石田诗逊卷八):

君不见,姬周宽仁天下归,又不见,嬴秦猛德天下离。

秦人避秦秦不知,人既移家秦亦移。

移家去,桃源住,万树桃花塞行路。

楚人吹起咸阳炬,何曾烧着桃源树。

老翁尚记未焚书,诸孙尽种无租地。

自衣自食自年年,扰无官府似神仙。

一时落赚渔郎眼,犹怪为图与传世。

诗旨亦以“尽种无租地”、“扰无官府”为意,与七绝的诗意相合,可以参读。


《桃源图》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 历代题画诗 - 可可诗词网

《桃源图》

沈周

啼饥儿女正连村,况有催租吏打门。

一夜老夫眠不得,起来寻纸画桃源。

沈周(1427—1509),明杰出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相城人。终生不仕,专门从事于诗文和书画创作。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自然新警。书学黄庭坚,圆融遒丽。善画山水,兼工花鸟、人物。山水画法得自家传,后复上溯董源、巨然、李成,以己意出之。中年学黄公望,晚年倾心于吴镇。四十岁以前,多作盈尺小景,风格谨严细密中具浑沦的气势。之后拓为大幅,笔墨坚实豪放,风格沉厚酣畅。他与其学生文征明、唐寅、仇英被合称为“明四家”。传世画作有《庐山高图》、 《秋林话日图》、 《沧洲趣图》、《慈鸟图》等。诗文集有《石田集》、 《客座新闻》等。

这首题画诗的构思很别致,既不是对画境的形容描绘,也不是就画境借题发挥,更不是绘画技巧的介绍或绘画理论的阐发,而是要言不烦地点示创作《桃源图》的思想动机。

自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出杰作《桃花源诗并记》以后,影响极为深远,后代不知有多少诗人和画家创作出多少《桃源诗》和《桃源图》来。这些诗和图的主要内容不外乎把陶渊明所憧憬的那种“春蚕收长丝,秋熟蘼王税”式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情景从不同的侧面再具体描绘一番,而很少从刺激作者形成这种理想的社会原因去构想的。现在沈周的题画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的憧憬图的诞生正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反拨,这一独特的构思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诗的首句揭示,啼饥号寒的儿女,决非一家一户,而是连村遍野,到处都是。次句进一步揭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有恶吏下乡催逼租税,“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柳宗元《捕蛇者说》),排门索户,敲榨勒索。以上这种现象,从东晋的陶渊明,到明代中叶的沈周,是司空见惯的,并且从来没有间断过。

诗的三、四两句写画家由于看到上述凄惨景象,气得一夜都没有睡,于是,便“起来寻纸画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光明,找不到出路,只好躲进艺术之宫,去寻找乌托邦,去寻找心造的幻影,这就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这首题画诗的价值,就在于它一针见血地揭示了这类诗画的创作原动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