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桃花源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桃花源记》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④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⑤,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⑦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⑧;黄发垂髫⑨,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⑩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⑪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⑫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⑬,无论魏、晋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⑮,皆叹惋。馀人各复延⑯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⑰ 语云: “不足⑱ 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⑲ ,处处志⑳ 之。及郡㉑下,诣㉒太守,说如此㉓。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㉔,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㉕,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㉖,未果㉗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㉘ 者。 在中国,素有“山川以人而胜”的传统,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鸣”。王勃之于滕王阁,李白之于敬亭山,崔颢之于黄鹤楼,柳宗元之于永州,范仲淹之于岳阳楼,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苏轼之于黄冈赤壁,莫不如此。但他们写的都是实景,而桃源仙境却是虚构出来的。以一篇诗文虚构一个仙境而令游人神魂颠倒,在中外都是少有的。武陵桃源,原是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陶渊明作《桃花源诗并记》以后,始为文人墨客所重,梁陈之际已有诗人涉足山溪,探寻灵秘。至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忽名声大噪,甚至引起朝廷的关注。天宝七年,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此后,游者日众,成为人皆慕趋的风景胜地,吟咏之作也历代赓续不绝。 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桃源仙境?这要从他的时代和思想说起。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 “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这些史实便是虚构桃源仙境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从思想来说,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并又追慕阮籍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接受过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素怀高洁,久慕淳风,眷爱丘山,厌恶官场,曾以羲皇上人自谓,幻想做无怀氏、葛天氏之民。这些思想意识积聚起来便成为其虚构仙境的思想根源。《晋书》本传说陶渊明自以曾祖为晋世宰辅而“耻复屈身后代”,故何文焕说他是以“避宋之怀”写桃源人避秦之事,也可作为剖析其创作动机的参考。 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考察,桃源故事的出现也是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奇异现象。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是一般诗文所难以企及的。探究其原因,固然与它的艺术成就有密切关系,但也与我们民族的文学理想、审美心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表现为和谐的、完美的统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纯朴。这正是倍感人生苦难,充满忧患意识的古代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灾难深重的古代人民要求作家表现和赞美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经历过刘裕篡晋的动乱,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从当时的文学倾向来说,他可以像同代诗人那样寄言上德,托意玄珠,沉溺于追步松乔,羽化登仙。但是,与人民有着深厚感情,对社会人生有着深刻认识的陶渊明不肯这样做。他没有长生的梦幻,也不想借助于玄谈游仙去求得解脱,而是以现实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他离开污浊的官场,长隐田园,过着躬耕自食,贫寒简朴的生活。《桃花源记》所构造的图景,正是艺术地反映了他逃禄归耕,经过农村生活体验以后所产生的生活理想。尽管在剥削制度下不可能有如此的化外世界,但在人民的心中它是应该有的。早在三千年前,《诗经·硕鼠》已在强烈地呼唤着这人间的乐土。应该说,《桃花源记》与《硕鼠》在思想倾向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出对剥削的厌恨,对君权的否定,故宋王安石《桃源行》说: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如大匠运斤,毫无斧凿之痕。金元好问谓之“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著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惝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王维《桃源行》),“尘心如垢洗不去”(刘禹锡《桃源行》)。也许,愈是神秘愈能叩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出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随,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字数:4068 臧维熙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桃花源记》[原 文] 晋太元①中,武陵人捕鱼为业②。缘③溪行④,忘路之远近⑤。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⑥,芳草鲜美⑦,落英缤纷⑧。渔人甚异⑨之⑩。复(11)前(12)行,欲穷(13)其(14)林。 林尽水源(15),便得(16一)山,山有小口,仿佛(17)若有光。便舍(18)船,从口入。初极狭(19),才(20)通(21)人。复行数十步,豁然(22)开朗。土地平旷(23)屋舍俨然(2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5)。阡陌(26)交通(27),鸡犬相闻(28),其(29)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30),悉(31)如外人(32)。黄发(33)垂髫(34)并(72)怡然(35)自乐。 见渔人(36),乃大惊,问所从来(37)。具(38)答之(39)。便要还家(40),设(41)酒杀鸡作食(42)。村中闻有此人,咸(43)来问讯(44)。自云(45)先世(46)避秦时乱,率妻子(47)邑人(48)来此绝境(49),不复出焉(50),遂与外人(51)间隔(52)。问今是何世(53),乃(54)不知有汉,无论(55)魏(56)晋。此人一一为具言(57)所闻,皆叹惋(58)。余人各复延(59)至其家,皆出(60)酒食。停(61)数日,辞去。此中人语(62)云(63):“不足(64)为(65)外人道(66)也。” 既(67)出,得(68)其(69)船,便扶(70)向路(71),处处志之(73)。及(74)郡(75)下,诣(76)太守(77),说如此(78)。太守即(79)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80),遂(81)迷(82),不复得路。 南阳(83)刘子骥(84),高尚士也,闻之(85),欣然规(86)往。未果(87),寻(88)病终。后遂(89)无问津(90)者。 [注 释] ①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一个年号。②武陵人捕鱼为业:即“捕鱼为业之武陵人”,定语后置。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业,职业。 ③缘:沿着,顺着。④行:这里指划行。⑤远近:偏义复词,义在“远”字上。⑥杂树:指别的树。⑦鲜美:鲜艳美丽。⑧落英缤纷:初开的花很鲜艳。落:始,初。英,花。一说花瓣纷纷地落下。落,落下。⑨异:形容词用如意动词,感到……怪异。⑩之:指所见到的景象。(11)复;又,继续。(12)前:向前,方位名词作状语。(13)穷:走完,形容词用如动词。(14)其:那。(15)林尽水源:即“林尽于水源”的省略。(16)得:这里指找到,发现。(17)仿佛:隐隐约约。(18)舍(shě):丢下,离开。(19)初极狭:省略主语“洞口”。 (20)才:仅仅。(21)通人:让—个人通过。通,使动用法。让……通过。(22)豁然:开阔明朗的样子。(23)旷:广阔。(24)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25)之属:这一类的。之,此,这。属,类。(26) 阡陌(qiānmò):田间小路。南北向的叫阡,东西向的叫陌。(27)交通:相交相通,纵横畅达。(28)鸡犬相闻:“鸡犬之声相闻”的省略。(29)其:这,指桃花源。(30)衣着(zhuó):穿戴,名词。(31) 悉:全,都。(32)外人,这里指世外的人。一说桃花源外的人。(33)黄发:指长寿的老人。旧说长寿的老人的头发由黑转白,再由白转黄。(3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儿童下垂的短发。以特征代人物,是古文中常见的借代方式。(72)并:都,一起,副词。(35)怡然:快乐的样子。(36)本句省主语“村中人”。(37)问所从来“问”的宾语“渔人”省略。所从来,从何(哪儿)来。所从,倒装的介宾词组。所,代处所、地方。(38)具:同“俱”,全部,详尽。(39)之:代村中人。(40)本句省主语“村中人”和宾语“渔人”。要(yāo),同“邀”,邀请。(41)设:摆。(42)食:吃的。这里指饭菜。(43)咸:全,都。(44)问讯:问长问短。讯,问。(45)云:说。(46)先世:前代,这里借指祖先。(47)妻子:妻子和儿女。(48)邑人:同县的人,这里指同乡。邑,县。(49)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50)焉:于之,从这里。(51)外人:指外面的人。(52)间隔;断绝来往。(53)世:代,指朝代。(54)乃:竟然。(55)无论:更甭提,不必说。“无”(同“毋”)和“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无论”。(56)魏:即曹魏,在这里借指三国,不单指魏。(57)为具言(wèi):“为之具言”的省略。介词“为”的宾语“之(指村中人)”。为,给,向。所闻,知道的事情。所,代词,代“闻”的对象。(58)叹惋:同义复词,惊叹。(59)延:迎请,邀请。“延”的宾浯“渔人”省略。(60)出:拿出,摆出。(61)停:停留,引申为居住。(62)语(yù):告诉,这里是“嘱咐”的意思。(63)云:道,说。(64)不足:不值得,意思是“不要”。足,值得。(65)为(wèi):对,向。(66)道:说,讲。(67)既:已经,……以后。本句省主语“渔人”。(68)得;获取,这里是找到的意思。(69)其:自己的。(70)扶:沿着,顺着。(71)向路:原先的路,旧路。向,从前,原先。(73)志之:即“志于之”,在路上作好记号。志,作标记,动词。之,指“路”。(74)及:到。(75)郡;郡城。(76)诣(yi):到……去拜见。(77)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称郡守,西汉改称太守。(78)如此:如此这般。简言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79)即;立即。(80)所志:所做的记号。(81)遂:竟然,却。(82)迷:迷路。(83)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84)刘子骥:晋代有名的隐士。(85)之:这事。(86)规:计划。(87)果:实现,动词。(88)寻:随即,不久,副词。(89)遂:就。(90)问津:本指询问渡口,这里指探访桃花源。津,渡口。 [译 文]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武陵人。(有一天,他)沿着小溪(往上游)划行,不记得走了多远的路。忽然遇见了(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内,其中没有任何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可爱,初开的桃花争妍斗艳。渔人非常惊异。又往前划行,想探寻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在溪水的发源处,(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口,(洞口)隐隐约约地好像有点亮光。(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口钻了进去,起初小洞非常狭窄,刚刚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开阔亮堂起来了。(那里)土地平整广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间鸡鸣狗叫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田干活,男女的穿戴,全都像是世外的人。老人小孩都显得很高兴很快乐。 (有人)见到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的问话。(这人)就邀请(渔人)到(他)家去,摆上酒,杀了鸡,做了饭菜(款待他)。村里听说有这么个来人,都来打听。(据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来到了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以后)再也没从这里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又)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了,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三国和晋朝了。这个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件件详尽地讲给他们听,(他们)都叹息起来。其他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都摆出酒饭招待他。(渔人)住了几天后向他们告辞要走。村里人叮嘱他说:“(我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标上记号。到了(武陵)郡城, (渔人)拜见了太守,如此这般地报告了一番,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品德高尚的读书人,听说了这件事,兴冲冲地计划去(探访),(但)还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再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鉴 赏] 这篇优美的散文实际上是陶渊明的一幅理想社会图。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没有君主官吏,没有王朝更迭,没有剥削压迫,没有苛捐杂税,没有战争动乱;人人劳动,家家自给,淳朴厚道,怡然自得,和睦相处,过着幸福的生活。这虽然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它却是对当时那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兵祸连绵,民不聊生的污浊现实的严厉批判,也反映出作者对美好社会的热烈追求。 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开头记叙渔人无意中发现了奇异的桃花林。第二段写渔人被桃林之异所吸引进入桃花源之后的所见;景“美”人“乐”,一派安谧宁静和平的气氛。笫三段主要写渔人之所闻以及桃花源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通过问讯、款待和嘱咐。可见桃花源人生活的幸福,民风的淳厚和感情的真挚,最后两段写太守欲问津而不得,刘子骥欲探访而不果,使人更为神往。 这篇散文想象丰富,笔法多变,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作者运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创造出一种既虚又实,似真实幻的境界:夹岸的桃林芳草,明丽的村落良田,热情的问讯款待,描绘得真真切切,更借助于当时的真实人物刘子骥的规往,给人以逼真的感觉。而写“路之远近”说“忘”,写桃花林之逢说“忽”,写山口之光不仅是“仿佛”而且是“若有”,直到渔人告辞之时村中人的叮嘱是“不足为外人道”,太守派人去时,“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时却“未果”,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扑朔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 文章长于剪裁,详略各得其宜;写景记事纯用白描,简洁平易,朴实自然,使得三百多字的短文能够生动细致地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成为我国古代散文中传诵千古的奇葩。 字数:3931 [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④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⑤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⑦,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⑧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⑨,处处志⑩之。及郡下(11),诣太守(12),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13)往。未果,寻(14)病终。后遂无问津(15)者。 【注释】①选自《陶渊明集》。本文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序言。陶渊明(365年— 427年),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私谥靖节。为人嗜酒好文,以田园诗著称。 ②〔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年—396年)。 ③〔武陵〕郡名,在今湖南常德。 ④〔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 ⑤〔豁(huò)然〕敞开的样子。 ⑥〔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⑦〔黄发垂髫(tiáo)〕代指老人和小孩。 ⑧〔要(yāo)〕通“邀”,邀请。 ⑨〔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走。扶,循,沿。向路,前时走的路,即旧路。向,从前。 ⑩〔志〕作标记。 (11)〔郡下〕郡城内,指武陵郡。 (12)〔诣(yì)太守〕到太守那里。诣,往见。太守,郡的长官。 (13)〔规〕规划,计划。 (14)〔寻〕不久。 (15)〔问津〕寻访探问道路。津,渡口。 【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打鱼为职业。他驾着船沿着溪水向上游行驶,忘记走了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岸有几百步宽,里面没有一棵别的树,芳香的草鲜嫩而美丽,桃花的散瓣飘落下来,铺了一地。打鱼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他继续向前走,想追寻一下那片桃花林到哪里为止。 桃花林一直伸展到了水的源头,在这里就发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仿佛里面像有些亮光。渔人就丢下船,从小洞口走进去。起初洞里很窄,刚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眼前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土地平整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水池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叫狗咬的声音都能听得到。那里面的人正在来来往往种田做活,男男女女穿的戴的,都跟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愉快地透出喜悦的神情。 这些人发现了打鱼的人,就非常惊奇,问他从哪儿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一同回到家里,摆下酒,杀了鸡,备好饭菜来款待渔人。村里的人们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介绍说,老祖先因为逃避秦朝时的大乱,率领老婆、孩子、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从此就跟外边的人隔绝了。他们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了,竟不知道有什么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把自己所了解的事情都一件件地对他们详细讲了,大家都叹息不止。村中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都拿出酒和吃的招待他。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走了。这里边的人对他说:“此处的情况不可以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走,处处都标上了记号。到了郡城里,就去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就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曾标下的记号,结果迷了方向,终于没能够再找到这条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是个清高的人,听到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不再有访问这条道的人了。 字数:1697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05-307页.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1)。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13)。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4)。未果,寻病终(15)。后遂无问津者(16)。 〔注释〕(1)太元: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武陵:晋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缘: 循,沿着。(2)落英: 落花。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3)才: 仅。(4)俨然: 整齐分明的样子。(5)阡陌。田间小道。南北叫阡,东西叫陌。(6)悉:尽,全。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色由白转黄,故称。垂髫(tiao): 指儿童。髫:古代小儿垂发以为装饰。怡然: 愉快的样子。(7)要: 通“邀”,约请。(8)咸: 都。讯: 消息。(9)邑人: 同县的人。绝境: 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 隔离不通音信。(10)乃: 竟然。无论: 更不用说。(11)延:邀请。(12)扶: 沿着。向路: 旧路,指来时的路。志: 记,作标志。(13)郡下: 指武陵郡。(14)南阳: 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泽,隐居不仕,见《晋书·隐逸传》。高尚士: 旧时所谓很清高的读书人。规: 计划。(15)未果: 没有实现。寻: 不久。(16)津: 渡河的地方。问津: 问路,这里是访求的意思。 〔鉴赏〕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宋武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此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象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八十一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就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上的波澜,产生出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刻画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是作者对黑暗现实(包括东晋王朝和刘宋政权)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描写,实则是对“八表同昏,平道伊阻”、“尘网”、“樊笼”的丑恶黑暗现实社会的憎恨;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这些又正是对虚伪狡诈、勾心斗角的残酷现实的无情批判。他在《感士不遇赋》中切齿地揭露道: “自贞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因为这个社会充满伪诈、污秽和黑暗,他感到窒息、愤懑,从而要求出现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生活在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陶渊明,能反映出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应该充分肯定其进步意义的。恩格斯对十八十九世纪的圣西门、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给予很高的评价。列宁在《论托尔斯泰》一文中,对空想学说在当时的作用也是给予肯定的。而比他们早一千四百年的陶渊明就能描绘出这样美好的理想境界,我们难道还不应该充分肯定吗?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渔人甚异之”,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复前行”至“不足为外人道也” ,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记”中所表现的高尚的理想境界,美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精神文明等等,是同时代文人所难以企及的。这篇作品除了思想进步,立足点较高外,在表现手法上还有如下特点: 一、真假结合,虚实相生。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桃花源是“避秦之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分职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 ,这就使桃花源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象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 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二、曲折回环,层次分明。作者写桃花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 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 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人世间好象到了尽头。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仅仅能通过 一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作者所写这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洁静、清新、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花源的隐蔽幽深作了过渡性的描写; 同时,为读者进入桃花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到突兀。在进入桃花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 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荫的桑竹; 然后再写桃花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同时,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忽儿水路,坐船逆水; 一忽儿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 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又把人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骤变: 当你进入到桃花林时,它使你“喜”; 当你走到水穷路绝的隘口时,它使你“疑”; 当你钻入桃花源见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时,它使你“惊”; 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境界时,它使你“迷” 。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 三、语言晓畅,用词精到。《桃花源记》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 描绘人物,如面对明友。明代许学夷说: 陶多用“晋 《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 ,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所以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就有人索性将题标为《桃花源记并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 字数:4290 苏者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534-538页. 《桃花源记》晋太元①中,武陵②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③。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④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⑥,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⑦如外人。黄发垂髫⑧,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从所来,具答之。便要⑨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⑩。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12)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13)。及郡下(14),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15),闻之,欣然规往(16)。未果,寻病终(17)。后遂无问津(18)者。 (《陶渊明集》) 注释①太元——晋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②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附近。③落英缤纷——落花交杂。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④才——仅。⑤俨然——整齐分明的样子。⑥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道。交通,互相交叉连通。⑦悉——尽、全。⑧黄发垂髫——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色由白转黄,故称。垂髫(tiao),指儿童。古代幼儿垂发。⑨要——同“邀”,约请。⑩“咸来”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11)“率妻子”句——意谓带领妻子儿女以及同县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延——邀请。(13)“便扶”二句——扶,沿着。向路,旧路。志,记,作标志。(14)郡下——指武陵郡。(15)“南阳”二句——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字子骥,好游山泽,隐居不仕。高尚士,清高的读书人。(16)规往——计划前去。(17)“未果”二句——意谓没有实现计划,不久病故。⒅问津——问路。津,渡河的地方。语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赏析《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来是“诗”,而“记”不过是“诗”的序,原题即作《桃花源诗并记》。但因“记”以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构成一篇美文,故而比“诗”流传更广,影响也更大,以至有人索性改题为《桃花源记并诗》。 《桃花源记》以冲淡洗炼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理想图景。迷人的桃花源,无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是在丑的面前高悬起一面美的镜子,从而更暴露出现实的丑。作者向往的桃花源,有宁静的田园,有淳朴的风尚,而没有虚伪矫饰,更没有盘剥敲榨。尽管这境界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作者的美好情操、高尚追求是值得钦佩的。 文章以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层次分明,笔调委婉。开始写有一条长长的溪流,溪流两岸有一片桃林;林尽水绝,一座大山挡住去路;山有小口,遂舍船钻入,走了数十步,豁然开朗,呈现出一片乐土。溪流、桃林、大山、洞口,都是那么洁净、清新,隔断了现实世界的喧嚣污秽,洗涤了读者心头的忧思疑虑。进入桃花源,作者先描写田园风光,如平旷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小路、美好的池塘、垂荫的桑竹;再写桃花源民众的生活风貌、情操志趣等。从远到近,步步深入,写得极有条理。同时,作者描写渔人的行进过程又极尽委婉曲折之妙: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用“忽逢桃花林”一转,把读者带到一个幽美静谧的桃源仙境;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把读者带到一个纯朴恬淡的田园乐土。跌宕起伏的笔触,诱使读者在情感世界不由自主地忽喜,忽疑,忽惊。读者复杂的情感变化,正是作品的艺术魅力所产生的效应。 文章的艺术魅力还在于真假结合,虚实相生。这样,既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但苛征暴敛,逼使人民背井离乡,人民希望找到一块乐土却是真实的。作者在虚构故事时始终结合着逼真的写实。真实的一面写得如在目前,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惝恍,似虚似实,若有若无,亦真亦假。“晋太元中”,虽指明朝代,但不明写年月,实中有虚。“武陵人捕鱼为业”,写明渔人的郡县,但未坐实住址、姓名,若有若无。渔人在归途中“处处志之”,但再访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亦真亦假。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真假莫辨、虚实难分。虚实、有无、真假的巧妙结合,既贴近现实,又间离现实;既使人感到桃花源的虚幻怪异,又使人相信这一胜境确有其地。或者说,明知其无,希望其有。这样,就为作品平添无限诱人的引力和艺术的感染。 陶渊明创造的“世外桃源”,作为映照丑恶现实的一面镜子,在当时有它一定的进步意义。后人“各取所需”,产生的影响却大不相同:对于逃避现实者,则陶醉于虚无缥缈的“仙境”;对于直面现实者,则致力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大,赓和之作奕代不绝,如王维、韩愈、刘禹锡、王安石、苏轼均有咏叹、赞美桃源的诗文。影响所及,“世外桃源”已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理想国的代名词,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令人神往的异采夺目的明珠。一篇小品文字,影响如此之大,正显示着它崇高的审美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