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桃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桃夭》

(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二)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三)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 灼灼:鲜艳的样子。 之子:这个人;于归:女子出嫁。 宜: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家庭。 蕡(fén):肥大。 蓁蓁(zhēn):茂盛的样子。

〔鉴赏〕 如果说《关雎》歌咏的是男子对意中少女的爱慕,那么《桃夭》则与之相对,诗中表达的是对新婚女子纯洁、美丽的赞美和婚后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祝愿。在这点上,较之汉儒所谓“美后妃之德”的庸俗论调,清朝方玉润的看法更为客观。他在《诗经原始》中提出“桃夭”是一首“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虽然事实上和《关雎》一样,《诗经》中的诗都可作为厅堂宴会娱乐的歌唱之曲,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首纯朴的祝福诗。当然诗中也不能完全排除《毛诗序》与朱熹所说的“文王(后妃)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诗集传》)”的推论,毕竟有些历史时期,“婚姻以时”也会成为国家存亡兴废的大事。

全诗共三章,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枝叶茂盛的桃树、红花烂漫的桃花起兴,引起要歌咏的新婚女子。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诗歌史也是文学史上第一次以“桃花”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总结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人们平时常说的“面如桃花”、“艳若桃李”就取自《桃夭》。看到美若桃花、衣着盛装的出嫁新娘,人们不禁由衷地祝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样美丽端庄的女子,一定会给婆家带来福气,也祝愿他们一家人生活得和睦美满。二、三两章,同样运用兴中有比的手法,表达对新人及其全家的祝福,以“有蕡其实”、“其叶蓁蓁”,肉味鲜美的硕大桃子与茂盛的枝叶仿佛让人联想到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待嫁少女以及婚后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这首脍炙人口的咏婚诗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首先是采用了民间歌谣常见的一种形式,本篇每一章都以“桃之夭夭”开始;当然诗句的重复中也有变化,诗人运用了“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由桃花到桃子,再到桃树,这既是诗人想像对象的转移,也与新娘从出嫁到生儿育女,再到族人繁衍的人生历程相符合。在“人伦之大端”的婚姻问题上,我们的先人是很善于观察联想的。除了比兴运用得贴切之外,诗人还善于选词炼字,选取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词语构筑优美的意象,尤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中的“夭夭”、“灼灼”,意象美,人物美,境界高。还有,三章都围绕一个主题,即表达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愿,言简意赅,主题集中,使得该诗琅琅上口,便于歌唱,给人以美好、深刻的印象。

这种纯朴、健康的歌谣在《诗经》中是很多的,它们说明只要密切联系生活,注意观察,就能创作出大家喜爱的诗歌来。对比当下的诗坛、歌坛,脱离生活的无病呻吟充斥了人们的耳朵,而真正富有诗意、带有浓浓生活气息的民间歌谣仍是一个尚待发掘的宝藏。我们相信,只要诗人、音乐家撇开小我的造作、忸怩,走向生活,走入自然,就一定能创作出当代《桃夭》、《关雎》来。


《桃夭》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桃之夭夭,小桃长得真姣好,


灼灼其华。红红的花儿多光耀。


之子于归,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室家。家庭的生活定美好。



桃之夭夭,小桃长得多姣好,


有蕡其实。红白的桃儿多肥饱。


之子于归,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家室。家庭的生活定美好。



桃之夭夭,小桃长得真姣好,


其叶蓁蓁。绿绿的叶儿多秀茂。


之子于归,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家人。家人的生活定美好。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 ①夭夭:言桃之少而好。②灼灼:鲜明繁盛。③之子:犹言这位女子,指新婚女子。归:妇人谓嫁曰归。④宜:和顺。室家:室谓夫妻所居,家谓 一门之内。⑤蕡(fen):指桃实的圆大。一说“蕡”古音读作斑,“有蕡其实”,即有斑其实,意谓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⑥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颂婚诗,诗中着重表现的是对新婚女子美丽、纯洁的歌颂和对她婚姻幸福的祝愿。汉儒论诗,不过美刺两端,不少诗的主题遭到歪曲,《诗序》认为《桃夭》与《关雎》一样,是“美后妃之德”的作品,清人方玉润对此说批驳得很有力,认为这种说法“迂论难通,不足以发明诗意”(《诗经原始》),并正面指出:“盖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方玉润的看法,可谓卓见。


《桃夭》共三章,每章四句,它采用复沓的形式,反复吟咏的是对新娘子的祝愿。实际上祝愿的中心意旨不过是一句话:即婚后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三句之中或两字颠倒,或更换一字,其旨归是相同的。一句话翻来覆去的说,我们并不感到语复文繁,反而觉得它娓娓动听,含蓄有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此诗的成功首先是善于运用比兴。每章诗的前两句,均以兴作起。起首二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读之便觉出手不凡,艳丽绝伦。虽为起兴,但这种兴不是单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凑韵,而是兴中含比,是带有象喻性的兴。那艳丽的桃花,正象喻着“之子”的美丽,象喻着少女的馨香和青春的气息。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把花比作女人的是天才。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桃花比作少女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才的比喻,读者勿漫视之,当作寻常的比兴。这种比兴一经创造出来,便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为全诗增加了光彩。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方玉润也说:“(一章)艳绝,开千古词赋香奁之祖。”《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很大:“面如桃花”“艳若桃李”等成了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二章之中,分别以桃李、桃花、桃叶作比兴,同中有异。“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有蕡其实”句形容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这不仅形容了桃实的硕大圆润,还可使人想见桃实的色彩,嗅到它的香味。三章的“其叶蓁蓁”,仿佛使人置身于枝叶繁茂的桃荫之中。三章的比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使人联想到新娘艳若桃花的面庞和秀丽窈窕的身材。那低垂的夭夭桃实和浓厚的桃荫,使人联想到新娘的曲线美和浓厚的青春气息。二、三章的比兴,绘成 一幅“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图像。象喻着新婚之后的多子多福。比兴的成功运用,使祝愿之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增色增光,耐人玩味。


《桃夭》在艺术上的又 一特色,是善于炼字,巧于变化,虚实结合。用“灼灼”形容桃花,千百年来,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以改易一字的佳构。从“灼灼其华”一句,的确可见炼字之法。另外,“之子于归”是赋实,“宜其室家”是虚想,设想“之子”的婚后情况,两句之中虚实相间。从首章的“灼灼其华”到 二章的“有蕡其实”再到“其叶蓁蓁”,三次变换比兴,无不自然贴切,复中有变,屡见屡新,通过变化,使诗词艺术的形象更丰富、更具体,其艺术效果是很好的。

《桃夭》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诗歌。《诗经·国风·周南》的第六首。这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闻一多说: “如后世催妆词之类。”它分别描绘了桃树的花、叶、果的美丽与茂盛,用来比喻和形容这个出嫁姑娘的容貌之美,并借以祝福她出嫁以后新的家庭幸福。比喻贴切生动,节奏明快,诗中洋溢着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桃夭》鉴赏、赏析和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

这是一首热烈欢快的贺婚歌。它以古代民歌特有的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反复地祝愿新娘婚姻美满、家庭生活和谐幸福。

这首小诗在抒情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比兴形象的成功刻画。它以在春风摇曳中,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桃树(“夭夭”,桃树繁茂的样子),作为全诗的比兴材料。诗共三章,分别描绘了桃花的鲜艳(“灼灼”,花色明丽)、桃实的丰硕(“有蕡fen,”即“蕡蕡”,肥大)、桃叶的秀密(“蓁蓁zhen”,茂盛)。用这么一幅鲜明而又俏丽的自然物象,来与“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出嫁),宜(和顺)其室家。”——这位姑娘来出嫁,和顺美满幸福家庭的抽象颂词相联系,所蕴含的喻征意义是极为丰富、美好的。那秾艳盛开的桃花,不就是新嫁娘娇美姿容的比衬吗?清人姚际恒说得好:“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诗经通论》)我国古典诗词常以桃花喻美人, “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之类的吟咏,显然是受到本诗创新的启发的。至于二、三章中桃实、桃叶的描述,则是“绿叶成荫子满枝”(杜牧《叹花》)之意,是对新婚夫妇子孙兴旺的预祝。

成功的比兴,渲染了浓烈的喜庆气氛。并使这首小诗词采绚烂、意蕴丰富。


诗经《桃夭》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桃夭》


祝贺婚姻的幸福。
桃之夭夭,(一) 小桃长得真姣好,
灼灼其华。(二) 红红的花儿多光耀。
之子于归,(三) 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室家。(四) 家庭的生活定美好。

桃之夭夭,小桃长得真姣好,
有蕡其实。(五) 红白的桃儿多肥饱。
之子于归,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家室。(六) 家庭的生活定美好。

桃之夭夭,小桃长得真姣好,
其叶蓁蓁。(七) 绿绿的叶儿多秀茂。
之子于归,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家人。家人的生活定美好。


注 释
(一)朱熹:“夭夭,少好之貌。”
(二)陈奂:“《广雅》:‘灼灼,明也。’《玉篇》:‘灼灼,华盛貌。’盛与明同义。”
(三)朱熹:“之子,是子也。此指嫁者而言也。妇人谓嫁曰归。”
陈奂:“于读为於。……於者,自此之彼之词。自此之彼谓之於,又谓之往。则於与往同义。”
(四)马瑞辰:“宜与仪通。《尔雅》:‘仪,善也。’”
朱熹:“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五)于省吾《双剑誃诗经新证》:“蕡、坟、颁与贲古通。……颁、賁并应读作斑。……然则有賁其实,即有斑其实。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
(六)毛亨:“家室,犹室家也。”
陈奂:“浑言之,室亦家也。”
(七)毛亨:“蓁蓁,至盛貌。”
陈奂:“《广雅》:‘蓁蓁,茂也。’”

注 音
蕡fen坟 蓁zhen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