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医学衷中参西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名《衷中参西录》。综合类著作。清末张锡纯(1860—1933)撰。三十卷。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幼习五经四书,青年始学医,对中医理论研究颇深,临床经验丰富,并自学西医学,曾在沈阳创办立达中医院,后于天津办国医函授学校。在治学上师古而不泥古,以为“吾人在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若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我之罪也”。故主张中西医互济互用,取长补短,是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本书约成于宣统元年(1909)。张氏意在尝试沟通中西医学,故名。书分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五部分。载药七十九味,方一百六十七首,并以《内经》、《伤寒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其临床体会,对伤寒、温病以及内科杂病的诊治作了论述。在辨证论治、选方用药上,注重实践,讲求疗效,颇具特色。特别是在虚劳、喘嗽、气病、血病、脑充血、胃肠病、头部病、肢体疼痛、肿胀、黄疸、痢疾、大小便病、不寐病、痫痉癫狂、伤寒、温病、疟疾、霍乱等诸门医案中,均列有患者姓名、年龄、住址、病史、证候、诊断、处方、效果等内容,对各种疾病有综合分析,也有临床经验,条理清楚,治理简明,颇有参考价值。同时,张氏认为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只是西医用药在局部,重在病之标;中医用药求因,重在病之本。于是他从医理、辨证论治等方面,引用中西医理论相互印证,加以阐发。他说:“中医谓之神明在心,西说谓人之神明在脑,及观《内经》,知中西之说皆函盖其中也。”并在临床中常以西药治其标,中药治其本,疗效常显著。故其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在医林中颇有影响。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书中也有不足之处。初刊于一九一八至一九三四年,分七个分册。有一九七四年河北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名。又名《衷中参西录》。30卷。张锡纯著。初刊于1918~1934年间,共7期(相当于七个分册)。本书是作者多年学术经验的总结。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但限于历史条件,也有不少片面或牵强之处。建国后有排印本。 医学衷中参西录书名。又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寿甫)撰。1918~1934年间,先后印成,共7期。前三期自撰; 后四期为其子女及门人编成。合含30卷,分35卷。每类以方为目,随方附论。其讨论包括生理、病理、方药、问辨、医案等,并附以当时西医的理论和治法。所载方剂,多数为作者自拟,简要适用,为一般医生所喜用。作者是中西医学汇通派主将之一,因而书中也力图沟通中西医学。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也有不少不妥之处。今流行本为河北新医大学1974年修订本,共2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yīxuézhōngzhōngcānxīlù医书。又名《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撰。医学衷中参西录1918 ~ 1934 年间先后印成,共7 期, 30 卷。1974 年河北新医大学修订为2 册。该书是作者医疗实践的总结。作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医学理论上也颇多独到的见解,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修订本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作者在书中虽也力图沟通中西医学, 但限于历史条件, 论述中有一些片面或牵强之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